通讯知识讲座

李顺亮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目前,报纸上通讯类文章数量很大。日报特别是党报,报纸上的消息的数量最多,通讯相对次之,因为日报特别是党报的采编队伍都较为庞大,有比拼新闻“快”与 “深”的实力。而非党报非日报的报纸,则更多的是通讯主打,以通讯的长而又长的文章配合大照片来冲塞版面。我们常说的通讯要控制在3000字以内,在这一类的报纸上似乎是看不到的。刚刚我们说了,比拼新闻“快”与“深”。我个人以为,新闻给予读者最重要的,也就在于这“快”与“深”二字。新闻因为快才有超强的冲击力,远的比如当年的美国的“911” 事件。新闻媒体一开始快速报道美国遭到袭击的新闻,虽然这些新闻都是短短的三言两语式的消息,可是立即吸引了全球受众的目光。在新闻的求快上,消息这种新闻体裁无疑具有无可超越的优势。可是当人们简要知道美国受袭这一件事后,消息吸引来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兴趣与关注后,人们就等着要知道更多更详尽的东西。这时,就需要用通讯的体裁来弥补,来把新闻做深做透。

就拿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吧。几年前我们东新六路发生塌桥事故,当时我正好随苍震华书记在梅列区调研,塌桥事故发生时,我们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作为新闻单位,三明日报的记者是第一家到现场的,而且在随后到场的各大媒体中,我们派出的记者也是最多的,前前后后到场的有五位吧。第二天,我们的报纸上报了一个塌桥事故的消息,这在当年的三明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之后的新闻运作,我们就无法展开了,可以说是不了了之。而这一次的五仙姑垮桥事故,我们没有记者在第一时间到场,被外地的媒体先发了消息。这样在新闻竞争的今天,我们就显得有些被动。三明很小,小得像垮桥这样的事故在三明肯定是会不胫而走的。发不发消息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反正大家都知道这件事,群众更关心的、更想知道的,其实是垮桥被后更多更详尽的新闻。于是,关于垮桥背后故事的小道消息到处传播。随后,我们的记者深入采写并在本报上补发了一个通讯,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这在我所知道的三明日报关于灾难性报道中,好像还是第一次运用通讯的体裁来详尽地报道一起灾难事件。

于是,我们深入研究后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本地媒体,一个地域性特点非常突出的报纸来说,特别是像三明这样人口很少、新闻事件更少的地域来说,更被人家关注的却常常是通讯。消息反而引不起人家的兴趣,因为你不作消息报道,人家也知道大概有这么个事了。那本地媒体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呢?一个快字,就不用说了。本地媒体有居于本地的优势,一般来说本地媒体的记者肯定是最快到达现场的,也是能最快报道一则新闻的。这也是中央、省级媒体的记者到一个县后,常常会翻三明日报合订本的原因,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能更集中地、更有效地搜索出他们媒体所需要、所关心的新闻。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深字上做足文章,这也是我们身边的三明老百姓经常会称道上一级媒体记者如何厉害、如何厉害的道理所在。大体上有这么个事,老百姓已经知道了,我们三明日报也报了,而上一级媒体记者告诉了他们更多的、更深的幕后的新闻,更好地满足了他们对于新闻想知根知底的欲望。

相对于消息体裁来说,通讯似乎是更好写些,也更容易更到读者的关注。这也是不少初到新闻单位工作的同志,动不动爱写通讯的缘故,因为看起来写通讯似乎相对更好些,又容易让自己的大名让大家知道。我们常说,新闻无定法,大体上是指通讯而言的。消息的定法,则是相对较强的,这也是消息写作看起来更难的原因。新到新闻单位工作的同志,怎么写好像都很难写出一则像模像样的消息,但写起通讯来,似乎情况就不一样了,洋洋洒洒一个通讯,只要写的入情入理,一般没有人能看出这个通讯是一个新手写的。其实,我刚到三明日报的时候,写出来的消息也一样真不是东西的,被当年的夜班编辑指点过一、二、三。这是很正常的事,毕竟一张报纸有一张报纸的风格,需要记者的写作去适应这张报纸的风格。关键是我们要把这种适应的过程尽量缩短一些。每天作为记者的我们要看三明日报,除了要看近期要报些什么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看这张报纸的风格,让我们去适应它。至于那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愿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而是把一张报纸的风格加以改变的想法,我只能表示理解。

相对来说,通讯是个筐,什么都可以装;通讯无定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通讯的写作,不仅有其最基本的底限,还有其内部的规律可循。我们搞新闻的如果忘记了这些,写出来的通讯肯定也会出问题的。群众不一定看得出来,行家则是一看就知道了。我们说,通讯只是一种报道新闻的体裁,因此,新闻的几个关键的要素,在通讯中必须是具备的。也就是说,通讯所报道的,首先必须是新闻。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曾经对通讯的写作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并为其命名为“内核外延法”。从梁衡的观点看,消息和通讯最大的区别是:消息是信息的直接报道,而通讯是在信息基础上的延伸。根据其延伸的目的不同,通讯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等。但无论通讯如何延伸,不管其文字有多长,形式有多少花样,经过剥壳取核,最后它还是一条消息。消息应当是不可或缺的核。因为,没有了这个核,这篇通讯就不是新闻。翻开我们的三明日报,有些通讯的报道还是有一些问题的,但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不具备新闻要素中的新近性,根本就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不管是人物通讯还是工作通讯,几年前的事也拿来写得有来有去,这种的通讯并不在少数,比消息的“近日”严重得多,也隐蔽得多。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分析起来,其实也很简单,要么是这个人、这个单位被人为拔高了,并没有做什么太多的事,没有什么例子吗,不用几年前的怎么办呢;要么就是写通讯的人懒,不愿再去深入采访,没有掌握最新的材料,只能用过去的再过去的东西来凑数。

下面这则题为《卫生部写信感谢空军某部官兵》的消息,与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是同题材的报道,我们仔细比较两文章,就可以发现通讯与消息在确立主题、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异同。

新华社20日讯卫生部最近写信给人民解放军空军领导机关,表扬和感谢空军某部官兵为了抢救平陆县公路工地食物中毒的员工,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空投药品的任务。

信上说,2月3日,山西省平陆县风陵渡公路工地上发生六十多人食物中毒事故,当地县委来电话后,经与你们联系,立即得到大力支援,派专机前往空投药品。飞行员们为了抢救工人阶级兄弟的生命,毫不犹豫地连夜起飞,迅速地执行这一任务。由于药品的及时供应,使全体中毒员工经过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这一英雄行为,充分说明了人民空军战士有高度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共产主义风格。

信上还说,空军战士抢救中毒工人的事迹,大大地鼓舞了病人和平陆县全县人民的革命意志,他们纷纷写信感谢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他们的关怀,感谢人民空军的大力支援。中共平陆县委还将此事件写成材料,向全县人民进行教育,学习人民解放军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

(原载《人民日报》1960年2月21日)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通讯就是新闻,它只是传播新闻的一种形式与体裁。因此,消息所应有的真实性、时效性等最基本、也最至关重要的东西必然存在于通讯之中。任何一篇真正的通讯,都可以缩写还原为一条消息,这则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就可以还原为那则消息《卫生部写信感谢空军某部官兵》。如果无法还原,就说明这篇通讯是假的,根本就不是通讯,就说明我们通讯的写作是不成功的,我们的报纸更要对这样的通讯说“不”。

因此,只有在首先是新闻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来探讨通讯写作的特性。或叙事、或抒情、或说理,就是说你可以根据题材不同分别运用形、事、情、理、典这文章五诀。比如人物通讯重视心理、性格和刻画在“情”字上延伸;事件通讯注重过程和细节在“事”字上延伸;而工作通讯要求宏观、更深刻、更有气势,或传达一个思想,或提出一个问题,就多用“理”字。特别是一些较宏观的综述通讯更应是这五诀综合运用的典范。与消息相比,通讯在延伸其生动性、深刻性与气势的同时,可能会产生信息的弱化,因为信息的浓度在这里往往与文字延伸成反比。诚如梁衡所说:“当我们决定写通讯时,并不是因为它‘块头大’,而是因为它既涵盖了消息的信息又延伸了消息所没有的东西……”

通讯乱用之时,也是脱离广大读者之日。但是通讯用好之日,却是拉近广大读者之时。这是通讯所具备的不可替代的特性决定的。

——生动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完整性。通讯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

——评论性。通讯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通讯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当然,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的评价点拨,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通讯的种类很多,大家也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这里我再侧重详细说一下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人物通讯并非仅仅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比如,刘玲玲采写过的林瑞班的通讯。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其精神世界。如巫瑞万这次采写的罗东进将军与彭钢同志的专访。

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人物通讯的两种常见写法:一是写人物的战斗一身。按照主题的需要有所选择和侧重,巧妙安排结构,不能平铺直叙,记流水帐。得有轻重,有详略,有点面。二是写人物在事业征途上的几个光辉片段,从中体现人物的思想风貌。写人物通讯还有几个基本的要求。一要通过矛盾斗争表现人物的先进思想。写人要写思想,是思想支配行动。最忌“见物不见人”和“见人不见思想”。要写好斗争的关键时刻,从矛盾斗争的焦点上揭示人物的性格。要敢于和善于触及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矛盾。二要处理好先进人物与组织和周边群众的关系。因为,先进人物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教育。同样,先进人物离不开群众的帮助,要把先进人物放到群众中写,不能为了突出先进人物而贬低群众的作用。三要写好人物的个性。要从个性出发,通过表现个性,展示人物的共性。防止人物雷同化和一般化、概念化。四要展开情节,写好细节。一篇通讯要有一个较完整动人的故事情节,或将一二个小故事穿插其中。情节的充分展开,有助于突出通讯的主题,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因为典型生动的细节挖掘和描述,是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每个人都生活、工作在具体的时间、地点里。不通过一定的现场、景物来衬托,就不能突出人物的个性,强化人物的气质和时代特色。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我个人感觉,使用第一人称进行通讯报道是很难的事,但确实是值得我们尝试的。

我写过的工作通讯较多,如写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白沙派出所、建设法庭等。人物通讯较少,但还是觉得写人物通讯更有意思一些。《从“二毛”到“百万”——清流县农民李春财致富记》。虽然仅获得05年的福建好新闻三等奖,但我个人对这篇文章比较满意。

附:

从“二毛”到“百万”——清流县农民李春财致富记

本报记者 叶峰 李顺亮 梁秋平 本报清流记者站魏永富

如今,已经发家致富的“二毛”,绰号得改改了,乡里乡亲再送了他一个响亮的绰号“百万”。

“二毛”的真名叫李春财,今年32岁,长得虎头虎脑,清流县李家乡地地道道的农民。原来,他的一个堂哥小名叫“三毛”,而“三”自然比“二”大,因此,李春财也就成了“二毛”。

“二毛”叫响了,真名倒没人叫了。在李家乡,“二毛”是无人不晓,因为“二毛”所衍生出来的故事多。谁都没想到,从小顽皮的“二毛”,长大后变了个样。现在的他,既是“二毛饭店”的老板,又是乡里绿化苗木种植大户……

“小学就读了8年,17岁还在读四年级,实在读不下去就不读了。真的很惭愧!”“二毛”说道。随着“二毛”长大成人,看着混来混去的“二毛”,父母担心了,张罗起“二毛”的婚事,盼着有个姑娘能够管住他。

这一招果然见效。成家就需立业,“二毛”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1992年,“二毛”和妻子办起了一家粉干加工厂。做粉干起早贪黑是行规,早上四五点钟起床,一直得忙到深夜。

加工粉干的人,常会兼着养猪,因为下脚料极多。单做粉干就很辛苦,养猪更是辛苦,但年轻的“二毛”不怕苦。他养了10多头猪,主打养母猪。“母猪赚钱,一窝仔3500元。一头母猪一年两窝,养五头母猪,一年多少?”“二毛”说到得意处笑了。

“二毛”虽说识字不多,但不缺心眼。养猪要技术,他就跟着乡兽医站的技术员转,听在耳里,记在心里。

“真的很辛苦!”创业的艰辛让“二毛”夫妻无限感慨。但他也有了积累。眼看乡所在地在铺上水泥道,“二毛”心思一转:在这里开一家饭店不是很好吗?两年前,“二毛”决定不做粉干了,用赚来的钱在乡所在地显眼处盖了一栋二层楼房,开起了饭店,取名 “财财饭店”,那可是有两个财啊。可在乡里乡亲眼里,还是“二毛”的名气大,“财财饭店”没人叫,倒是“二毛饭店”满天飞。

“二毛”一想也对,开店就盼着名气大,去年他顺势把饭店的名字改成了“二毛饭店”。李家乡地产的鲜水鱼美味可口,本就远近闻名,再加上“二毛”妻子烧得一手好菜,以至远到连城等地的客人也经常前来光顾。生意越做越大,去年“二毛”把饭店加高一层,装修一番,饭店有了雅座。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2年12月的一天,在当地拥有2000多亩绿化苗木的景秀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秦兴卫总经理到“二毛饭店”吃饭。言谈间,绿化苗木的市场前景,让“二毛”心动了。第三天,“二毛”就有意请秦总泡茶、吃饭。一回生,二回熟,“二毛”和秦兴卫成了好朋友。

种植苗圃要高投入,四五年之后才有产出,中间风险性大,一般农民没人敢冒这个险,但“二毛”想试一试。秦总欣赏“二毛”的眼光,也知道“二毛”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于是,他鼓励“二毛”在绿化苗木上投资发展,并且许诺帮助解决苗木销路问题。

“二毛”下定了决心,家人却忧虑多多。“饭店开得好好的,好不容易有点积蓄,种什么苗木,到时卖不出去,砍了当柴烧啊……”“二毛”的妻子和七十岁的二叔一时接受不了。“二毛”做起了家人的思想工作,“不怕,就拿老秦作‘胆子’用!”通情达理的妻子在“二毛”与秦总的交往中,了解到秦总为人讲诚信、可靠,便点头了:你种苗木,我开饭店!

说干就干!2003年2月,“二毛”利用当地耕地开发分给自己20多亩地,并且把周边农民的地也租下来,种上了秦总帮助低价购来的4.2万株各色品种的绿化苗木。

种植苗木可不仅仅是粗活,而且要技术、资金。技术还好办,有秦总当义务技术员,可资金那得靠自己。半个月追一次肥,一年下来就要2万多元。这还是第一年啊,随着苗木长大,肥料的花费还得成倍增长,还有十多个工人的工资得月月发。虽然有酒店作后盾,但“二毛”也有些心惊肉跳。

能不能省着些呢?“二毛”想起了老本行:养猪,用猪粪产生的沼液作肥料!

去年8月,“二毛”投资十多万元在苗圃基地的山坡上搭起了猪舍,养了200多头猪,其中有31头母猪,并且搞起了沼气池。哈,这一来,既减少了肥料的开支,又增加了收入。前不久“二毛”光卖猪,就有11万多元的收入。秦总听到这事后大声叫好,也准备在公司的基地推广“二毛”的经验。

如今,“二毛”150多亩的四季桂、竹柏、罗汉松等绿化苗木长势喜人。苗木长得太快是好事,可太密了可不行,“二毛”在周围坡地上又推出百亩地准备移栽。当地农民看到“二毛”苗木长势很好,也开始试种。“二毛”很支持,提供苗种。这不,光今年正月,“二毛”就卖出了1万多元种苗。

现在“二毛”地里苗木,据秦总粗粗评估:罗汉松一株就是8元,八月桂一株就是15元,四季桂一株就是10元,竹柏一株就是30元,含笑一株就是25元……再过个两三年,这些绿化苗木的价值又要翻上好几倍。

有人出32万元的价,要买下“二毛”的苗圃,“二毛”断然摇头。秦总说:“二毛”已是身价百万!“二毛”乐哈哈地说:“卖出去了才有。”

于是,“百万”这个“二毛”的新绰号传开了……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