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访讲座 李顺亮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与各位见面,一起探讨新闻采访的专业知识。对于我来说,这堂课是非同一般的,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这么正规走上讲台上课。 还好我不是什么名人,不然明天各大报纸上就可以发一条消息,标题叫作《李顺亮走上“三尺”讲台》。我是小人物吗,所做的事情又不是什么大事,这样的消息即使上了报,也根本引不起读者阅读的欲望,而且连报纸都会被读者鄙视,这家报纸是不是没事干啊。但如果我是名人的话,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名人是万众瞩目的,哪怕与名人有点瓜葛的屁大的小孩发生一点屁大的事,也自然而然构成新闻。哪怕我们对这样的新闻是多么的反感,连娱乐新闻的称呼都不给它,甚至称它为八卦新闻。但这种新闻都是存在的,都是有很大一部分的读者需求的。这不,今年8月19日 14:25 网易发布了一条消息《王菲爱女确在美就诊 主治医师证实三周出院》。这则消息说的是李亚鹏与王菲携爱女李嫣赴美国加州动唇颚裂手术这么个事。 其实,即使我不是名人也没有关系,只要我所做的事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搞什么“9·11” 恐怖袭击,开起飞机炸掉了美国世贸大厦,让那座美国式资本主义成功的象征漂亮的双子星楼不复存在,一样可以构成重大新闻。至于是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那是后人评说的事了。当然,我可没有这样的本事,连车都不会开,更不要说开飞机了。还有一种,就是虽然我没有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在重要的时间重要的场合恰巧做了某件小小的事。比如,青藏铁路首趟列车正式开行,我巧得很在北京火车站买到了第一张去西藏的火车票。你看,我是小人物,干的是买火车票的小事,但我只要一本正经地亮出这张票摆个造型,被摄影记者一咔擦,第二天就可以在全国各大报纸上亮相。这是为什么,问题在于这张票背后的新闻太大了,这可是青藏铁路开行火车的第一张票啊。前一段,青藏铁路开行火车的时候,我们就在各大新闻媒体上看到了这样的新闻报道,当然那个买票的主角并不是我。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说的是什么东西是新闻。我们对新闻价值的大小,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如果不是新闻,我们去采写它干什么,只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做些无用的功夫罢了,还会连累读者的眼睛与感情。但是,对于新闻价值大小的判断其实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同样一个新闻,有的报纸作了头题,有的报纸却登都不登,甚至是自己记者写的稿件都被丢到了废纸篓里。我这样说并不是乱说的,有例为证,而且这样的例子发生在福建日报这样的大报身上,说出这件事的也是福建日报的老总。有一回,当时福建日报驻莆田记者站的记者写了一篇稿件,这位记者很高兴地往福建日报社发回了稿件,因为知道这是很好的新闻吗。可是几天后,这位记者就失望了,他的稿件根本就没有见报,原来后方的编辑认为这是什么垃圾啊,根本就没有想发这篇稿件。再后来,这位福建日报的记者就有些愤怒了,他把这篇稿件给了当地的湄州日报,湄州日报很快发了这篇稿件。事情到此还没有完,结果到了第二年的福建好新闻评选,这篇稿件被湄州日报社推荐上去了,没有什么异议地评上了好新闻一等奖。这无疑是给福建日报社一记响亮的耳光,参加评选的福建日报社的老总非常生气,回去后立马处理了有关当事人。居然把一等奖的稿件看错了当成垃圾,是可忍,孰不可忍。 现在社会进步了,有文化的人很多。以前的绍兴师爷很吃香,是因为有文化的人本来就少,有文化又肯做刀笔吏的人更少。现在搞办公室文员的人到处都是,会能写些文章的人就更多了。所以我经常在听到人家称赞我们记者,很厉害那么能写的时候,就会笑起来。记者再会写,也写不过作家啊,作家坐在家里,就可以洋洋洒洒写出什么万言书来。能写并不是记者的专长,记者的专长在哪里呢?就在于记者会采访,会深入生活进行深入采访,深入采访那些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可以说,采写新闻是记者的天职,采访是当一名记者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扎不扎实,不仅对于记者采写出来的新闻本身影响很大,而且对于一位记者的成熟与否也有时刻跟随、挥之不去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新闻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真实性,不真实的东西不叫新闻,叫作故事,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编就怎么编。我个人对于新闻故事这种提法是不赞成的。虽然新闻故事一词由来已久,似乎新闻界对它也都认可,但一经分析,我们就会发觉,新闻故事一词并不合理。故事与新闻是水火不容的,因为故事是虚构的,而新闻的生命是真实,新闻故事的提法有些儿不伦不类,难以自圆其说。当然,有些新闻本身极具故事性,我们把它写的故事化一些,让读者更加易于接受是可以理解也应该那样做的。但新闻就是新闻,今天的新闻不是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新闻。报纸是以当天见报为准的,过去的新闻可以是明天的历史。 用说故事的手法来写作新闻是可行的,但不能在新闻写作时滥用故事化。新闻过度故事化,这是近年来国内新闻界的一大错误倾向。以2002年10月23日晚发生的莫斯科人质劫持事件为例,国内新闻媒体使尽了新闻故事化的技能。对事件过程和细节(即从车臣绑匪绑架人质到俄罗斯特种部队反击成功危机解除)极力的描绘渲染,故事成为媒介报道中唱主角的手法。“惊心动魄”、“揭秘”、“死亡”、“生死恋”等颇能渲染气氛的标题和字眼,直教人看得心弦紧扣如欣赏美国大片,以下几则标题就可窥豹一斑。 “女肉弹”几乎全被歼灭 她们更残酷、更进攻性(2002年10月27日 南方都市报) 俄人质事件新篇:美国一男子与俄女子的生死之恋 (2002年10月30日16:31 中国日报网站) 综述:一场惊心动魄的莫斯科解救人质行动 (2002年10月26日23:25 新华网) 莫斯科人质讲述惊心动魄59小时 内部细节浮出水面 (2002年10月31日17:10 羊城晚报)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以上几则标题全都出自国内的几家主流媒体,就别提一些小报有关此事的报道了。大量的新闻被过度故事化后,给我们的新闻报道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使本来严肃、客观的新闻报导变得仅仅是为了争夺读者的眼球,形成了媒体的媚俗化倾向。新闻的故事化在以戏剧性的情节吸引人的同时,也可能使新闻本身流于浅薄。与客观报道手法相反,新闻故事这种追求曲折情节的特点也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主观介入较多等不良后果。新闻过度故事化的结果,就是没有了新闻的社会责任感,写新闻等于讲故事,看新闻等于凑热闹,极易造成读者从猎奇到麻木的心理转变。而我们中国人本来就有典型的看客心态。 采访不深入、不扎实,更可怕的不是新闻故事化,而是你整出来的东西可能会变成假新闻。我们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也是新闻之所以深受广大读者爱戴的基石。不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害人又害已,身败名裂不说,甚至会吃上官司,受到法律的制裁。对于“假新闻”读者有意见,而作为新闻人更应该脸红。当然,百密难免一疏,任何一家新闻单位,都不敢保证永远不出假新闻。连有150多年历史、在全世界新闻界享有盛誉的名牌报纸——《纽约时报》,都出了一个新闻“造假王”——记者杰森·布莱尔。这种情况,属于记者中的败类造假。而前几年那次沸沸扬扬的周璇自曝与张铁林性交易的丑闻,更大程度上是新闻事件的主角在炒作自己,而媒体追求卖点愿者上钩。此种情况,属于别有用心的采访对象有意造假。以上两种情况,属于人的道德品质出了问题,不值得、也无须再作探讨。我们关注的是,一个正直的记者,有时为什么也会好心办了坏事,虽然从表面上看所写新闻是真实的,但是却在新闻的真实性这个根本问题上栽了跟头。问题的根子在于,要么是没有深入扎实采访,要么就是懵头懵脑采访。 的确,新闻真实与时效要求相关,与记者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倾向相关,与传媒制度和新闻运作模式相关,与即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相关,与传统的民族意识、宗教信仰、社会意识形态都有一定的联系,与新闻源和读者接受时的误读也有关联,对真假的判断与价值判断、利益关系也紧密相关。因此,作为新闻人所要做的,并不是把对新闻真实的要求,简单地归纳为要求一切必须完全真实,而是要从各个角度有限还原并无限接近新闻的本来面目。简单地说,一是所采写出的新闻现象要真实,二是新闻现象要能指向新闻本质真实。新闻现象要真实,这是新闻真实的基础,根本无须讨论,关键就在于这种现象真实能否指向本质真实。 请看一起新闻事例。2003年7月,在《北京青年报》报道“稀土富豪神秘失踪”后,仅仅三天,又是这家报纸称中国稀土董事长蒋泉龙出面澄清,表示“媒体报道不实,公司运转正常,没有受到影响”。从一封揭露在香港上市的民企中国稀土业绩造假的举报信开始,引发香港证监会的调查,中国稀土和蒋泉龙便陷入了尴尬的处境。热点即卖点!于是,在北京这样新闻竞争有些白热化的地方,媒体开始聚焦。在这个事例中,《北京青年报》之所以自己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问题就在于前一篇报道只注意到了现象真实,记者根本没有深入采访。文中说,“蒋泉龙夫妇已经去澳大利亚了!”一位当地知情的同行电话告知记者。前台警卫一听记者来采访,很自然地说:“前几天香港人也来调查过,去采访吧,但老板不在宜兴。”仅仅是建立在这两个现象真实基础之上,记者的两个问号就出来了:稀土富豪夫妇出走海外?稀土富豪神秘失踪?而本质的真实是什么呢?原来,由于稀土和耐火材料的进出口业务需要,蒋泉龙经常往来于日本、韩国、澳洲和英国等国。的确,他在7月11日去过澳洲,进行有关耐火材料业务的谈判,已经在7月16日返回了宜兴。至此,谣言不攻自破。前一篇记者采写的现象真实,没法指向本质真实,没有深入采访害了记者自己,也害了《北京青年报》。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媒体的责任也愈加重大。媒体既然是个舆论机器,机器的存在就是要被人利用。但只要不是良心被狗吃了的媒体与记者,作为一个有品味的、正直的媒体,还要防止在今天这样复杂的社会条件下,自己的善心会被居心叵测的人加以利用。这就不仅需要我们记者进行深入扎实地采访,而且不能是懵头懵脑当记者,更要善于研究新闻现象、分析新闻背景。那位《北京青年报》记者那种加问号的写法,无非只是想追求轰动效应。但蒋泉龙妻子钱元英说的话,却令我们不得不深思:“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散布各种谣言,有关老板失踪的消息传出后,公司接到了客户上百个询问电话,直接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转”。那么,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区别在哪里呢?重要的有三点:一是高度。现象真实的文章,在写作手法上往往肆意拔高,添油加醋。而本质真实的文章,只是就事论事,点到即止。二是深度。现象真实的文章,采访的深度不够,而写作的“深度”却令人刮目相看。而本质真实的文章,采访的深度到家,写作的深度是根植于采访的深度上。三是温度,现象真实的文章,往往迎合社会热点问题的温度,问题的温度有多高,作品的温度居然就有多高,而根源而在于记者自己已经先于文章发烧。而本质真实的文章,温度不失真,记者的体温也不会因为社会的影响而有丝毫的变化。 这年头,在现实复杂的社会面前,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不去深入扎实地采访,或者懵头懵脑采访,就会落入别有用心的人步下的新闻圈套。前几年,还有一件事,在网络上反响很大。《常德日报》的记者胡德桂,在1996年跟着市委常委、纪委书记下乡。结果,这位纪委书记彭晋镛,不给县、乡领导打招呼,轻车简从,直接深入到石门县二都乡丰台村调查研究,而且不住宾馆,夜宿农家。这位记者一时感动,采写出了一篇赞赏有加的新闻特写《夜宿农家》。可没过多久,这位纪委书记就落马了,原来是个腐败分子。于是,这位记者的大作,就成了人家的笑料。《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发文《一位市纪委书记的堕落》,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点到了那篇文章。胡德桂记者也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迅即发文《对不起我写了篇本质失真的报道》,勇敢承认是他的作品。文章述说了稿件采写的前前后后,为此表示道歉,并且从新闻角度探讨今后要如何防范。的确,社会上存在着一小撮人,别有用心制造现象真实,蒙骗记者,以谋取舆论私利。其实,这只是那一小撮人在作秀,现象是真实的,而其本质却不真实。这就给记者的新闻采写工作,增加了难度,凡事都得留一个心眼,不仅要认真、认真、再认真,而且要思考、思考、再思考。 只有深入扎实采访,不懵头懵脑采访,我们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作为一名记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待问题,看待新闻事件,分析新闻素材,采写新闻作品。要观察和了解大量生动具体的现象,尽可能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且继续研究新的现象,从中发现更深刻的本质。比如采写一个人物,就不能满足于了解到人物的一两件闪光之事,而要全面了解掌握人物的一贯表现。我们都知道三明出了一个英雄郑忠华。这位消防战士在洪水中勇救出6名群众,不幸在完成任务之时,被猛扑过来的洪峰卷走。郑忠华牺牲后,参与采访的记者发现,英雄郑忠华舍己救人并不是第一次,入伍以来已参加100多次抢险救灾任务,参与救出20多人。而中央电视台在编发郑忠华救人牺牲的新闻时,也无意中发现资料库中有播发过的郑忠华救人的镜头。英雄的事迹,因此更加丰满动人,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 每一个人活着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也因此一般都自然而然地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但作为一名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却要防止这种可怕的思维定式。新闻记者的思维应该是发散型的,必须开动思维机器,对大量现象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进行分析研究。我们说,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观察一个新闻事件,而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是辩证的思维。比如,前一段时间,四川省不得为男性领导干部配备女性身边工作人员的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什么反弹这样强烈,根源就在于,这位记者在采写这篇稿件时,他的思维本身有一个定式:即男领导配女秘书,最后总是说也说不清楚。简直就是把女人当作了万恶之源。因此,错以为这样的规定太好了,这可是一个大新闻。这里必须撇开这位记者用心险恶,故意给四川省出难题的因素。因为,这篇报道刊登在那年7月14日的《华西都市报》上,作为省委机关报四川日报的子报的记者,是不可能这样的。实际上,领导者的素质决定他的所作所为。男领导不能配女秘书和女领导不能配男秘书一样可笑。秘书是职务,是一种社会职业分工,有胜任男、女秘书工作的才能的人,都可以从事男、女领导的公务、私人秘书,不能因为男领导因“性”腐败、女领导因“淫”荡而派生出职业歧视和职业性别岐视。在我们的新闻采写中,这样的思维定式随处可见。比如,天气太冷太热,就只会去采访气象局,请个气象专家出来说话,不懂得采访采访受到影响的人,哪怕是老人与小孩甚至是小动物。而且都只会报道说天气太冷太热不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这样那样的麻烦。孰不知,人的爱好是不一样的,有不少的人正喜欢这样的冷热;社会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有时候正需要这样的冷热。太冷了,我正好可以玩我的冬泳等活动项目。热也一样,越热,雨水相对少了,工程建设者越喜欢。 我们在新闻采访时,还有一个要时刻小心的,就是要对被采访对象十分得意的东西多问那么几句,并且防止行文用词上的偏执。有一个有心较真的网友,对人民网的用词倾向作了简单检索。仅从2000年4月到2002年11月25日的检索结果,就足以让人大吃一惊。“最”:271,762篇。“最大”: 86,884篇。“最佳”:17,778篇。这位网友说,先看“最”的出现频率。如果一篇文章只用“最”一次,那么,两年半来,人民网发表的文章就用了271,762次“最”,平均一天用 290次左右。“最大”和“最佳”,出现频率是上万。如果每篇文章只用那些词汇一次,那么,平均每天出现20个 “最大”和“最佳”。真不知道,那么多“最”是从哪里来的?一天就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最”,那个“最”还有“最”的意义吗?“最”已经是最不“最”的了吧。所以,我们报社曾要求每一位记者,在要用到“最”的时候,多留一个心眼,向有关的权威部门核实一下,到底是不是“最”了?是“最”的话,是什么性质的 “最”,这样的“最”有没有意义? 新闻采访做得其实是一种沟通的工作。采访时,做的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沟通,写作时,做的是记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而且这种沟通是上下左右全方位的,一个新闻采访来之后,哪怕是不宜公开见报,也可以用内参的形式向领导机关和编辑部反映情况。因此,我们说,一位好记者不仅应该是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能够在深入扎实采访中了解群众要求和反映的,而且应该是善于做领导工作的,是能够用采访得来的东西促进领导工作的开展。这种沟通,有时候对于记者的采访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拿我自己来说吧,现任市委书记叶继革刚来三明的时候,我采访起来就非常痛苦,因为他的浙江口音很重,语言上沟通很困难。作为记者,往往都是这样,只能去适应采访对象,无法要求采访对象这样做那样做。因为我们是记者啊,不是人家的领导。你听不懂领导或者群众说什么,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去,录音之后反复听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能听只是当一名记者的四个基本条件之一了,老前辈黄远生同志说过,当记者的条件要四能——能想、能走、能听、能写。我说,当记者就是要能沟通,能想、能走、能听、能写都是为了能与人很好地沟通,想当一名记者却又无法正常地与人沟通,那还是赶紧别当了。为什么,有的报社在招聘记者时,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人脉资源,就是这个道理。有人脉资源的人,是与人沟通能力很强的人,当记者没有人脉资源,那就更难获得新闻源。因此,当一名记者,不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要有较强的思想修养和政策水平,还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一位优秀的新闻记者往往是当地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记者的能量也体现在这里,认识的人比一般人多得多吗。 我们记者部对于新到岗的记者,第一个要求就是要他们走出去认识这个地市、认识这座城市、认识这里的人,哪怕是拿着名片去各相关部门相关单位分一分也好。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因为我们常说人是社会的人,记者更是社会的记者。你不让更多的人认识你,你也不去认识更多的人和事,你就没办法开展采访工作。记者所采访的东西肯定是要具有社会性的,而记者本身也具有社会性。至于说记者要站在高高的灯塔上守望这个社会,那是一种拔高的说法了,只有在新闻权作为一个国家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权力存在时才的确是这样的。新闻采访具有社会性之外,还具有个体性、独立性、平等性。这是采访的性质决定的,采访就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说它特殊,在于它的目的特殊——目的是向大众传播新闻,它的活动方式特殊——是一种社会活动,主要依靠社会交往和个人交往,靠独立活动和朋友式的平等交谈。记者出去采访一般单兵作战,记者本身是相对独立的,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又是平等的。采访的地位与作用大家都清楚的,就不用我多说了。第一,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第二,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采访决定写作。第三,采访是新闻事业存在的基础。为什么现在有些新闻大家不爱看,问题出在记者根本没有去采访,要么是材料来材料去,要么是电话来电话去。因此,我们是一再要求记者走出去采访的,我最讨厌的事就是记者坐在办公室里,当然在办公室里写稿就除外了,最高兴的事是上班时看不到几个记者,再没有东西采访你也得出去与人家聊天交朋友啊。我们每年都会有实习生到记者部来实习,很多实习生并不怕写这个写那个,但他们最怕的恰恰是走出去采访,羞于见人,怕不知采访时得问些什么。一旦他们知道采访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采访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就会放松下来。一位老练的记者,常常是会懂装不懂的,而不是不懂装懂,明知故问的采访办法,在我们新闻采访时是经常用到的。明知故问的好处在哪里呢?一是从相对粗浅的、双方都知道的东西开始更容易与人沟通。二是可以确认你的知是不是对的,不然有时候老经验会害了我们自己。三是可以借此考察对方工作扎不扎实,是不是糊弄你。四是在新闻监督时,让被采访对象自己动口说些基本事实,明知故问是记者自我保护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当然,你与这个被采访对象是老熟人了,而且多次进行了采访,这个时候就不能明知故问了,不然人家就会认为你有神经病。 出去采访一个新闻事实问些什么好呢,这是令大家经常感到难受的问题?采访之前,做个采访提纲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防止自己漫天乱问,既浪费别人的时间,又采访不到什么东西。问什么,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你自己其实就是一位很好的读者,自信一些就行了,你所关心的,你所想知道的这个新闻的什么东西,一般来说就是广大读者所渴望知道的东西。因此,采访问什么呢?就从你自己关心的、你所想知道的地方问起。对于被采访对象来说,记者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采访发问了之后,就开始倾听,但还要注意我们记者所爱倾听的是什么,是与我们采访内容相关的东西啊。如果对方说的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动不动就离题万里,根本搭不上边,那就可以通过插一个问话,来把对方引导回你的话题上来。当然还有一种情况,虽然对方说的与你现在采访的题目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他说的却是更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那我们就得跟着适时调整采访题目了。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新闻采访时,也是会经常遇到的。举个例子吧,我们有一个摄影记者是在永安市飞桥村插过队的。有一次,他想回飞桥村去拍一些照片,村里莴苣很多,拍些农村丰收的照片,一来可以在报纸上用,二来可以安慰一下自己的心灵。恰好有一位文字记者也跟着他去了,采访了半天好像也只是莴苣丰收而已,这样的新闻肯定是一般般的。谁也没有想到当天中午吃饭时,聊着聊着一个好新闻出来了,村里的同志告诉这位文字记者说,我们村里有人把莴苣都种到了浙江去了。江浙一带可是永安莴苣的主要销售区域。永安的农民就在市场浙江那儿租了块地,直接把莴苣种到那里去,当地种当地销,多聪明啊,厉害吧。我们这位文字记者吃了饭马上就调整采访题目,乐滋滋地回到报社发稿。这个稿件获得了当年度的福建好新闻二等奖、全国中等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当然,新闻敏感性不是一时半会能提高的,需要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去不断历练。 说了这么多采访的技巧,其实采访的基本要求是大家都应该做到的。采访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到事实发生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2、面向群众,心贴群众,反映群众的创造、呼声和愿望,把采访的立足点真正移到群众方面来;3、真实性;4、快速及时;5、独立思考、独立负责,不轻信;6、依靠组织、依靠党委;7、谦虚谨慎、平等待人、平易近人;8、讲究职业道德。说了这么多点,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无非就是几个句: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新闻现场!记者的使命就是要在新闻现场。记者不在新闻现场,那还做什么采访啊。伊拉克战争打响之后,立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当时引起国内广泛关注、争议不止的还有一件与此相关的事。那就是,3月24日,香港凤凰卫视战地女记者闾丘露薇冒生命危险进入巴格达,成为战争打响后第一批进入巴格达的中国记者。闾丘露薇曾三次进入阿富汗,是进入阿富汗的第一位华人女记者。此次又成为进入伊拉克战地的中国记者“第一人”。而这个时候,我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大陆的记者在哪里呢,没有一个人在伊拉克的战争现场了? “我们的人”,那些速度惊人的新闻系男运动员,全撤到“警戒线”外作壁上观去了。于是,舆论哗然,类似《中国战地“男记”应否感到耻辱?》这样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虽然这一次水均益等著名男记的撤退也是事出有因,是组织上的要求他们这么做的,他们自己也不想撤离,而且事后他们也很快重返伊拉克,但记者确实在新闻即将发生的第一时间离开了新闻现场,这一进一出造就了这个中国新闻史上的典型案例。因此,对不起,我的观点就是中国战地“男记”应该感到耻辱。 “新闻发生时,我们在现场”,不是用来说的,是需要做的。正因为此,我们都要对香港凤凰卫视战地女记者闾丘露薇表示最大的敬意,无论她的立场观点如何,但她的传媒信念,她的职业精神,她的勇毅,她的果决,都值得我们敬佩,她是一朵真正的“战地玫瑰”。 同样,这一次超强台风“桑美”袭击浙江福建的时候,我们省的新闻工作者勇敢地战在了“桑美”的正面,而且有的记者不仅仅是来到了极度危险的新闻现场,而且参与到了抗灾救人行列之中。当然,看到有人落水,记者是应该做一个现场记录者呢,还是应该做一个见义勇为者,这里我们就不展开讨论了。总之,不管新闻线索是哪里来的,记者都必须在新闻现场,新闻现场是记者的圣地。至于,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就有很多了:1、党和方针、政策及党政要人讲话。直接线索、间接线索;主题线索和题材线索。2、来自会议信息、简报。3、编辑部提示。4、其它媒体的消息。5、朋友网络。在座的很多人是搞办公室工作的,其实很多的新闻线索正是出于你们的手里。秘书工作与新闻工作有其共通之处,你们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把一个线索好好整成一篇好的新闻。这里我再讲一下秘书写作与新闻写作的不同,把实用的绝招教给你们。秘书写作是你们善长的东西,这类写作讲求的是有条有理,全面完整,一二三四,如何如何。这类文章的架构是一种正方形的架构。而新闻写作,则是一种倒金字塔,也就是倒三角形的架构。你只要把你秘书写作的文章中,你认为你自己最想知道的、最重要的东西拎出来,写在新闻的最前面告诉大家,然后再围绕这一点适当展开新闻背景就可以。也就是一二三四,我们只选其一点,其余一概不要,不要舍不得。只要学会舍得,你的新闻就漂亮了。当然,话说起来很容易,我们的老记者有时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一样会舍不得。自己的文章,好像是自己的一个个孩子一样,不要它自然难以下手。为什么有的新闻会给人以虎头蛇尾之感呢,问题正在于此,记者舍不得下手砍掉后面没用的东西。 选择采访对象的标准有三个:可靠性、代表性、权威性。一说大家都明白,我不展开说了。为什么大家在看时事访谈电视时,经常能看到阎学通等专家的身影,也就是这个道理。牙膏广告中的这个、那个全国牙防组织,说白了也是利用广告与新闻传播的共性,一个道理:利用大家对权威的信任,以为权威是可靠的,让权威的选择代表了大家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