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谱考略》——“四李”故居:四股树还是四棵村? 李顺亮 四川的井研“四李”是“隆州井研人”,这是肯定的,因为有史为证。 李舜臣父子四人在《宋史》之中皆有传,其中李舜臣、李道传两个人的传,一开篇就提到他们是哪方人氏。《宋史·李舜臣传》云:“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宋史·李道传传》亦云:“李道传,字贯之,隆州井研人。” 而李心传和李性传两个人的传,则是另外一种写法,一开篇就直说他们是谁的孩子。《宋史·李心传传》云:“李心传,字微之,崇正寺簿舜臣之子也。”《宋史·李性传传》亦云:“李性传,字成之,崇正寺主簿舜臣之子也。” 那么,作为“隆州井研人”的井研“四李”,相应的问题就来了。一、李舜臣一族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井研生活的,还是只有李舜臣父子在井研生活过?二、井研“四李”在井研生活的时间长不长,他们的故居在哪里呢?三、井研“四李”离开人世之后,有没有安葬在井研呢?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李舜臣一族在井研生活的时间挺长的,早在李舜臣之前,就已经在井研定居。只要我们看一看来可泓《<宋史•李性传传>考补》,就可以解决了。来可泓在考证李性传的家世时说: 据(黄榦《勉斋集》卷卅八《知果州李兵部墓志铭》)云:“君隆州井研县人,曾祖公锡,祖发(1102年——?)宣义郎(从八品),父舜臣(约1137年——1181年)承议郎,行宗正寺主簿,赠朝请大夫。”据徐元杰《梅野集》卷七,李性传任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时追赠曾祖父母制词中有“望重乡评,才遗时用,”“功垂三世,学擅一家”之句,足见家世业儒,其曾祖为名重乡里之学者,未曾仕进。追赠祖父母制词中有:“士不论其官而论其人,溯家传而可想;位弗显于身而显于后,宜政任之是图”之句,足见其祖父曾任低品位小官,偃蹇仕途。与黄榦所说任宣义郎相合。 一般来说,墓志铭记载的准确性,是最高的。由此可见,在李心传、李道传、李性传三兄弟的父亲李舜臣之上,是祖父李发、曾祖父李公锡。而且这位曾祖父李公锡“望重乡评,才遗时用,”“功垂三世,学擅一家”。作为“名重乡里之学者”的李公锡,为井研“四李”的家传之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井研这片土地上的“家世业儒”成为可能。 因此,我们说李舜臣一族,最迟到李公锡之时,就已经在井研定居生活。粟品孝在《宋代四川主要学术家族述论》(详见:《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第1版)中,也持相同的观点。粟品孝说井研李氏,“这是当地土著家族,宋代最盛。宋末井研牟巘称:‘吾乡文物,李氏为最盛……’” 李舜臣一族作为当地的土著家族,除了李公锡、李发以及李舜臣父子四人肯定在井研生活过之外,井研“四李”的子孙后代仍有在当地长期生活的痕迹。来可泓在《<宋史•李性传传>考补》里说: 至明代,据《光绪井研县志》载,其后裔分为六支。一、井研县西四股树诸李为性传后。一籍湖北。一籍广东乐昌。一籍湖南应山。一籍江西庐陵。一籍贵州贵筑。 其中,湖南应山,应该为南应山之误(详见:乐山日报2009 年 9 月 4 日第8版《“井研四李”:唐皇室后裔?》http://lsrb.newssc.org/html/2009-09/04/content_676000.htm),应山县即今天的湖北省广水市。总之,明朝之时井研仍有李舜臣的子孙后代,是没有丝毫可疑的。 李舜臣一族早已消失在井研的假象,之所以会出现在世人面前。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李舜臣一族在学术上的衰弱,家传之学后继无人;二是宋元交替的社会动荡,导致李舜臣一族在当地人丁寥落。井研“四李”之后,拿得出手的人物少得可怜,哪怕是“太学登第”的李达可,以及“尝修徽、钦史”的李献可(详见:牟巘《陵阳集》卷十四《赠甥李松坡天瑞序》),都达不到井研“四李”那般大师级的高度。 而宋元交替之际,四川抗元斗争尤其激烈,当地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234年,蒙古军避开长江天堑,分兵迂回包围进攻四川,受阻于川东的合州附近,拉锯战前后打了51年之久。在元灭宋过程中,四川人民为南王朝宋延续20年生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军完全扑灭四川抗元势力后,在1280年的户口调查仅为15.5万余户,77.5万余人,只有蒙古入侵(1231年)川陕四路地区前的2.38.%。”(详见:中国人口史http://baike.baidu.com/view/497322.htm)而作为“当地土著家族”的李舜臣一族,自然也是难逃厄运。 “我西川只有断头之士,没有屈膝鼠辈!”宋元战争中,这样的豪言壮语出自川将蒲泽之口,而他牺牲的所在地云顶石城,就在金堂县的云顶山上。南宋在云顶山筑城,置“利戌司”重军防守,历经多次战斗,坚守15年。而据永春族谱记载,李心传“自四川井研乔迁金堂县太平乡,离祖居五十里。”那么,李心传这一支,必然牵连到这场抗元斗争之中。同样,与井研近在咫尺的乐山,激战的鏖战前后延续了20多年,留下了九顶山和三龟山抗元古战场遗址,生活在井研的李舜臣一族受到冲击自然也是难以避免。 李舜臣一族对于民族大义,一向是旗帜鲜明的。《宋史·李舜臣传》云:“舜臣对策,论金人世仇,无可和之义……”李道传对此也是毫不含糊,“开禧用兵,金人窥散关急,道传以诸司檄计事,道闻吴曦反,痛愤见于形色。遣其客间道持书遗安抚使杨辅,论曦必败……曦党以曦意胁道传,道传以义折之,竟弃官归。”(详见:《宋史·李道传传》)李舜臣一族对金人如此,对元兵态度又如何呢? 李心传对抗元斗争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他的知己高稼身上看出来。这位高稼不仅以书告李心传曰:“稼必坚守沔,无沔则无蜀矣。自谓此举可以无负知己。”而且以死明志,“城既陷,众拥稼出户,稼叱之不能止,兵骑四集围之,遂死焉。”(详见:《宋史》列传第二百八 忠义四 高稼)而高稼遇难,此事发生在宝庆三年即1227年,实际上只是元兵大举进攻南宋的前奏。 宝庆三年二月,蒙古派人送两块金牌到南宋四川制置司,胁迫南宋臣服蒙古。四川制置使郑损急令撤关外五州守军,退保武休、七方和仙人三关,任凭蒙古军践踏关外五州。七月,因天气炎热,成吉思汗病逝,这支蒙古军才撤出宋境。史称“丁亥之变”。 宋元交替之际,四川士家大族的命运是悲惨的。袁桷在《清容居士集卷三十 同知乐平州事许世茂墓志铭》里载:“端平三年(1236年),蜀破,衣冠大姓顺流下东南,至江陵,十不存一二,皆舟触岩愕,瞬息以死。淳祐三年(1243年),蜀益蹙,避兵来南,其物故与端平无异。”李舜臣一族更是无法例外,李心传、李性传兄弟在南宋朝廷为官,正好因此避走江浙一带。 至于他们到底是不是举家东迁呢?我以为,李舜臣一族一来是“当地土著家庭”,二来以他们的家风,不参加抗元斗争就全部迁走,似乎不太可能。哪怕两兄弟举家东迁过,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肯定回迁过四川,或许就在元朝一统江山之后回迁。正如虞集中《道园学古录 故奉训大夫衡州路总管府判官致仕杨君墓志铭》(《四部丛刊》)所云:“蜀士大夫在故乡时,深苦兵寇之祸,故在东南者皆走岭南。及世祖皇帝神武不杀,稍稍北还”。不然,无法解释明朝之时,井研仍然还有李性传的后代。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让李舜臣一族在当地似乎被人为地遗忘了。正如粟品孝在《宋代井研“四李”对理学的贡献》(详见:《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第1版)里所云:“井研李氏虽曾光耀一时,然自‘四李’之后就衰弱下去。”2011年国庆前后,我到井研寻根之时,底层百姓对著名的井研“四李”是一问三不知,似乎听都没有听说过,让人倍加感慨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无情。 至于第二个问题,井研“四李”在井研生活的时间长不长,他们的故居在哪里呢?我们也可以从正史中找到答案。 《宋史·李舜臣传》云:李舜臣“中乾道二年进士第”。那么,在乾道二年中举之前,李舜臣显然都是在井研生活。而中举之后,李舜臣便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先后“调邛州安仁县主簿”、“教授成都府”、“用举者改宣教郎、知饶州德兴县”、“干办诸司审计司,迁宗正寺主簿”。“邛州安仁县”治所在今天的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因此,李舜臣“调邛州安仁县主簿”、“教授成都府”之时,都是在四川境内,离井研老家相对较近,至于后两个职务,自然就是出川了。 乾道二年李舜臣中举之后,乾道三年他的大儿子李心传出生,井研李氏可谓好事连连。但是,这位李心传后来“庆元元年荐于乡,既下第,绝意不复应举,闭户著书。晚因崔与之、许奕、魏了翁等合前后二十三人之荐,自制置司敦遣至阙下。”而李舜臣的二儿子李道传“擢庆元二年进士第”,三儿子李性传“嘉定四年举进士”,早早就步入仕途。因此,看来,李心传在井研生活的时间最长。 但是,少时的李心传,曾经短暂离开过井研,来到南宋京城杭州。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自序中云:“心传年十四、五,侍先君子官行都。”据来可泓《<宋史•李性传传>考补》,事在淳熙七年,但是淳熙八年“父舜臣调任宗正寺主簿,是年冬,卒于任所。在西蜀同乡及楼钥的帮助下,扶父柩回乡。”杭州成了少时李心传的伤心之地。 嘉泰二年即1202年,李心传还在不在四川生活呢?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自序后落款:“嘉泰二年冬十月晦,秀岩野人李心传伯微甫序。”这样的落款看上去,似乎这一年李心传就已经来到了江浙一带的“秀岩”。只可惜,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此前的开禧二年即1206年,四十岁左右的李心传显然还在家乡井研生活。 开禧二年,李心传写下了《井研县东岳庙记》,曰: 天以岳渎镇五方,而岱宗为之长,故其祠遍于天下。……开禧二年春,邑令济南崔侯,升合邦人之力,改筑于龙头山之阳……三月而成,不愆于素。为大殿一,挟殿二,三门两庑,翚飞杰出。又建钟秀亭于庙之外,以为更衣之所 …… 文后署开禧二年五月己酉。(详见:《四川通志》卷三十七、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卷七十七)而开禧三年即1207年,李道传在吴曦叛变时抗节不挠,弃官回家,自然也正是回到井研和李心传在一起。 那么,“嘉泰二年冬十月晦,秀岩野人李心传伯微甫序。”又是怎么回事呢?看来,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的这个自序,落款的确有问题。嘉泰二年冬十月晦作的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序里署上“秀岩野人李心传”,却是有问题的。很明显,这里的“秀岩野人”,如果不是李心传后来定居江浙之后自己加上去的,就是后世有人代为补上了名号。不过,既然称“野人”,一般来说肯定是李心传自个儿补上的。 同理,嘉定九年即1216年,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自序后再次落款:“嘉定九年年岁次丙子七月哉生明,秀岩野人李心传序。”这里的“秀岩野人李心传序”,看来也是李心传自个儿在定居江浙的“秀岩”之后补上的。据说,李心传被贬居湖州之后,身退而心愈进,选择长兴弁山脚下的上田村作为定居之地。弁山自古有 “秀岩”、 “云岩”、 “碧岩”三岩胜境之称,李心传最爱秀岩风景,因而以 “秀岩”为号,后人即尊其为 “秀岩先生”。 李心传离开四川入朝为官之时,已经进入他人生的晚年。正如《宋史·李心传传》所说:“晚因崔与之、许奕、魏了翁等合前后二十三人之荐,自制置司敦遣至阙下。”来可泓在《<宋史•李性传传>考补》认为,这一年是宋理宗宝庆二年即1226年,“心传六十岁”。李心传再次回到四川生活,是“因言者罢,添差通判成都府”之后的事情了。之后的离开,显然也是被迫的。来可泓在《<宋史•李性传传>考补》云:“嘉熙二年(1238年),蒙古“大将塔海并秃雷帅师入蜀,号八十万”。(《宋史•孟珙传》)四川残破,李氏兄弟为避蒙古入侵之难而举家迁居湖州。” 井研“四李”的故居在哪里呢?据《光绪井研县志•氏族》所记,故居就在井研县西陵山之阳四股树。但是,“四股树”究竟是现在井研的什么地点呢,却没有人知道。IP地址为119.5.178.*的网友在百度的“井研”贴吧中认为:“我想城西四股树隐约与城西宝五乡四棵村(当地发音四果村)近,四棵村以李姓人为主。”而IP地址为221.239.150.*的网友更是一口认定:“我知道,就是宝五乡四棵大队。我姓李,老家就在那里。”(详见:http://tieba.baidu.com/f?kz=560360680) 那么,当年“四股树”,到底有没有可能是今天的宝五乡四棵村呢?既然叫“井研县西陵山”,肯定是在井研县城的西边。我们打开地图后发现,四棵村基本在井研县城的正西方向,这个方位对上了。我们再来看“西陵山之阳”对不对得上。西陵山究竟是哪一座山,今天早已无人知晓。井研“四李”的故居在这座山的向阳方向,因为山南为阳,于是,一般来说故居就在这座山的南麓。百度地图之中,恰恰就在四棵村稍北一点的位置上标注了一座山:宋高山。但是宋高山村实际上更靠县城,且是属于县城所在的研城镇管辖。难道是百度地图标错了宋高山的位置,还是宋高山的山脉的确延伸到了四棵村的北边?如何是后者的话,四棵村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山名叫宋高山,所谓高山仰止,难道本身就是为了纪念南宋井研“四李”?还是井研“四李”之中,本就有人归葬在这里?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归葬,西陵山又称为宋高山,并且后者渐渐代替了前者的称呼?谜团一个接着一个,只有等待并期盼今天的井研人来解了。总得来说,综合上面几种因素起来看,“井研县西陵山之阳四股树”,极有可能就是今天的井研县宝五乡四棵村。 第三个问题,井研“四李”离开人世之后,有没有安葬在井研呢?李舜臣显然是归葬井研的。来可泓《<宋史•李性传传>考补》云: 淳熙八年 辛丑 一一八一年 李性传八岁。 父舜臣调任宗正寺主簿,是年冬,卒于任所。在西蜀同乡及楼钥的帮助下,扶父柩回乡。刘光祖曾为李舜臣撰写墓志铭,惜今《后溪集》不传其文。长兄心传十五岁,次兄道传十二岁。 至于李心传,看来没有归葬井研。《嘉庆井研县志》引《出湖录》云:“先是心传官太史时,游吴兴,悦山水之秀,寓居郡城,后为安定书院。又相度弁峰,建宅营墓,土人称其地为太史湾,后人徒居焉。” 而李道传肯定是归葬四川,但并不在井研。我们从黄榦《知果州李兵部墓志铭》中,可以知道:嘉定九年(1217年)十月初八日,李道传赴果州(今四川南充地区)上任,途中卒于九江之寓所,年四十八。“朝廷命沿江转运司致其柩返蜀,嘉定十五年八月甲辰葬李道传灵柩于眉州青神县盘龙山之原,距宗正公太墓十里。” 李性传则与李心传一样,“应去世于湖州霅川,未归葬井研。”(详见:《“国学重县”之“四李”篇》http://www.jingyan.gov.cn/scjy/lswh.nsf/6d805a40234870cd482565d4002340d2/2deb40a107df19974825766c00250360?OpenDocument)来可泓《<宋史•李性传传>考补》亦云: 李性传罢职后,与兄心传寓居湖州霅川。据李性传与王周卿舍人书云:“性传去春交讯之后,旋即去国,杜门霅州。故旧书题例皆旷缺,而怀企韵味实未尝少置也。忽辱惠翰,慰浣无涯。”(魏了翁《鹤山先生渠阳诗》),(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卷七十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