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谱考略》——御史嘉宾:缄默还是敢言? 李顺亮 李嘉宾,是我肇永公一族信史第一人。 一个人、一个家族再怎么记忆紊乱,也不可能把入闽开基始祖的祖父都搞错了。就算有人异想天开,在修谱之时胡乱套上一个名人以便家族荣光,想要得到整个家族的认同,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中国人一般五世一修史,肇永公一族也修过多次族谱,第一次修族谱时离肇永公入闽,毕竟还没有过去多少年,离得那么近,子孙后代就乱拉人来当肇永公的祖父,家族感情上是接受不了的。 永春族谱之中,对肇永公李斌祖父李嘉宾是这样记载的: 七十三世 嘉宾,心传玄孙,仕元仁宗(1312-1320在位),官拜监察御史。 作为李舜臣的后代、李心传的玄孙,会去当元朝外族政权的官,有些让人难以理解。我们来看《宋史·李舜臣传》的记载: 绍兴末,张浚视师江、淮,舜臣应诏上书,言:“乘舆不出,无以定大计,宜徙幸武昌。”又谓:“江东六朝皆尝取胜北方,不肯乘机争天下,宜为今日监。”著《江东胜后之鉴》十篇上之。中乾道二年进士第。时朝廷既罢兵,而为相者益不厌天下望。舜臣对策,论金人世仇,无可和之义,宰辅大臣不当以奉行文字为职业。考官恶焉,绌下第,调邛州安仁县主簿。 李舜臣是主战的,与“金人世仇”,而他也是理学传家的,作为李心传的后人,想来节气与操守并不会落于人后。随后的元朝,毕竟是一个民族压迫的年代,汉人如当兵则不许充宿卫,如当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贰。当时,汉人知识分子有不愿出仕者,大多避居山林。如果李嘉宾真是李心传后人的话,肯曲节从政去当元朝的官,不知原因何在。不过,不出仕的理由只有一个,出仕的理由却有千百种。 元代监察职官从上到下,大体分为御史大夫、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行御史台官,担负着“天子耳目之司”、“刺探民间阴事”、“纠劾百官过误”的职责。元朝监察御史究竟是多大的官呢?这得从元朝的监察制度说起。《历代陕西司法审判》第十章“元朝司法审判”中的第四节“元朝监察机构与职官”,对此有详细的论述。 御史大夫“非国姓不以授”,自然只有蒙古人才有份。而殿中侍御史当选者,“必国人世臣之胄,必由监察御史以进,他人不与也”,必须是蒙古人、色目人,也必须由监察御史晋升。监察御史虽品秩低下,但在纠弹方面却握有重权。即所谓“夫服七品之服,而自一品以下之官府莫不是畏惮”(《吴文公正集》卷十四)。 于是,我们知道,监察御史是七品官,至于纠弹起来让人畏惮、份量不轻,就要看皇帝对谏言的采纳与否了。《元史》“本纪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中,详细记载了泰定元年李嘉宾的几次谏言情况。 二月丁巳朔……庚申,监察御史傅岩起、李嘉宾言:“辽王脱脱乘国有隙,诛屠骨肉,其恶已彰,恐怀疑贰,如令归籓,譬之纵虎出柙。请废之,别立近族以袭其位。”不报。 丁丑,监察御史宋本、赵成庆、李嘉宾言:“盗窃太庙神主,由太常守卫不谨,请罪之。”不报。 戊寅,御史李嘉宾劾逆党左阿速卫指挥使脱帖木兒,罢之。 三月丁亥朔……庚戌,月直延民真只海、阿答罕来献大珠。监察御史宋本、李嘉宾、傅岩起言:“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职,滥假僧人,及会福、殊祥二院,并辱名爵,请罢之。”不报。 我们先来看永春族谱记载,李嘉宾“仕元仁宗(1312-1320在位),官拜监察御史。”这有没有可能呢?应该是有可能的。因为,泰定元年是1324年,距离元仁宗最后一年延祐七年即1320年,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 作为监察御史的李嘉宾,在泰定元年二月谏言三次,三月谏言一次。但是,四次之中有三次谏言,李嘉宾只是参与者,得到的结果是“下报”,也就是泰定帝根本不与理睬。所谏之事,一是辽王其恶已彰,二是盗窃太庙神主,三是三公滥假僧人,可以说都是大事。泰定帝不予采纳,一来说明泰定帝还是比较仁慈的,二来说明监察御史权重与否全看皇帝,可惜泰定帝对他们的谏言更多只是听听而已。 泰定元年二月丁丑,李嘉宾参与的这次谏言,在《元史》“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宗庙上”里,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泰定元年春正月甲午,奉安仁宗及慈圣皇后二神主。丁丑,御史宋本、赵成庆、李嘉宾言:“太庙失神主,已得旨,命中书定太常失守之罪。中书以为事在太庙署令,而太常官属居位如故。昔唐陵庙皆隶宗正。盗斫景陵门戟架,既贬陵令丞,而宗正卿亦皆贬黜。且神门戟架比之太庙神主,孰为轻重?宜定其罪名,显示黜罚,以惩不恪。”不报。 反倒是李嘉宾独自一人的弹劾逆党谏言,被泰定帝采纳了,最终把脱帖木兒“罢之”。古往今来的统治者,对逆党之事向来都是防范最严、惩治最重的。但是,敢当逆党的人,本事自然也不小,常常会让挡路者付出代价。李嘉宾不畏艰险,以一人之力,能够一谏就中,也说明他的监察水平还是很高的。 监察工作一向不易,元朝之时汉人御史更难。我们来看《中国古代政制史》186页所云: 由于元朝实行种族歧视制度,把人民分为四种特级,这无可避免地给监察制度造成破坏,由于元朝治国须汉人,但为了元朝贵族自身利益,又必须进行内部整理,故对蒙古贵族进行监察的不单有蒙族监官,亦有汉人御史,这打破了四种特级规限,汉人御史多受打击,如御史陈天祥,因弹劾蒙古贵族而被关进监狱,亦有贵族要胁废除御史台,汉人御史在元朝时期多为缄默,令御史台不能发挥真正效用…… 由此可见,在外族统治下的元朝,作为监察御史,敢言能言的李嘉宾要冒多大的风险,谏言履职实属不易。显然,李嘉宾担任监察御史还是有所作为的,不然想在《元史》之中记上一两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后来担任工部尚书来看,李嘉宾显然还是深受元朝皇帝的器重。而能够担任工部尚书,这样一个需要实干的职位,也足以说明李嘉宾的能力,不仅是一介文人为官,还有经世致用之学。 在《元史》“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里,写到盐官州海塘时,这样记载: 致和元年三月,省臣奏:“江浙省并庸田司官修筑海塘,作竹蘧篨,内实以石,鳞次垒叠以御潮势,今又沦陷入海,见图修治,倘得坚久之策,移文具报。臣等集议,此重事也,旦夕驾幸上都,分官扈从,不得圆议。今差户部尚书李家奴、工部尚书李嘉宾、枢密院属卫指挥青山、副使洪灏、宣政佥院南哥班与行省左丞相脱欢及行台、行宣政院、庸田使司诸臣,会议修治之方。合用军夫,除戍守州县关津外,酌量差拨,从便添支口粮。合役丁力,附近有田之民,及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等户内点倩。凡工役之时,诸人毋或沮坏,违者罪之。合行事务,提调官移文禀奏施行。”有旨从之。 修筑海塘这种事,正是工部的职责所在。因此,研究此类事情,工部的专业意见自然最为重要,其他部员一般只是凑个数,以示齐抓共管罢了。李嘉宾参与的“会议修治之方”,“有旨从之”,得到了泰定帝的认可。而此事的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不久水息民安,“于是改盐官州曰海宁州。” 这也说明,最迟到致和元年时,李嘉宾已经担任工部尚书,不再是监察御史了。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元朝有一项规定,就是各级官府中“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元史·百官志序》)。那么,李嘉宾虽然担任工部尚书,但是仍就不得不低声于人,工部还有一位蒙古人的尚书,才是真正说话算话的头。 我们知道致和元年是1328年。致和这个年号,其实只用了8个月,从二月用到了九月。因此,李嘉宾至少历经了仁宗、英宗、泰定帝三朝,可以说是三朝元老。而且,能够担任工部尚书这样的朝廷大员,除非是皇亲国戚或者是开朝勋贵,年龄一般都不会太小,至少在50岁左右。我们如果以这一年李嘉宾50岁计算,那么到1368年蒙古势力逃归大漠、大明一统天下之时,李嘉宾还活在世上的话,就是90岁高龄。 但是,据永春族谱里记载,李嘉宾的孙子李少正,在元末至正年间就已经投笔从戎。而李少正和肇永公李斌两兄弟的父亲,却不见任何记载,不仅空缺在那里,连大名都不知道,十分奇怪。我们只能认为,李少正、肇永公李斌两兄弟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双亲,实际上是李嘉宾一手拉扯大的。但是,李嘉宾也在他们两兄弟懂事之前就离开了人世,不然他们不可能只知祖父,却不知父亲,甚至连父亲一丁半点的记载都没有。那么,看来李嘉宾不仅没有活到李少正投笔从戎之时,更没有活到大明王朝建立的1368年。 李少正会在四川金堂老家走上投笔从戎的道路,看来李嘉宾是清正廉洁的,不然来不及受惠祖父荫庇的两兄弟,家境再怎么衰败,也不必、更不肯走上这条道路。毕竟,宋朝以来重文轻武,文人当兵岂不是自寻烦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