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考略》——从戎少正:文弱还是勇猛?

李顺亮

李少正,肇永公之兄。肇永公之所以能够入闽军屯并且开创永春李氏一族,完全是得益于兄长李少正的军功。因此,对于永春李氏一族来说,李少正是一个怎么都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物,必须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李少正对于永春李氏一族的荫庇。

在永春族谱之中,对李少正有详细的记载:

少正,嘉宾三世裔孙,元顺帝至正(1341-1367)间。乱贼据成都。民不聊生。遂投笔从戎,补充丁平章下伍,至国朝(明朝),太祖高皇帝平定六合,归附重庆府中山下伍。洪武四年六月(1371)调拨成都中卫中所百户庸富下充小旗。洪武九年五月(1376)起,取赴京拨附羽林左卫中所右户李绍一小旗。洪武十年九月(1377)蒙差参随总兵官丁大夫征进松州、叠州等处。洪武十一年二月(1378)回还四川听候。洪武十二月四月復征松州。五月收捕黄军邑等处。洪武十三年(1380)回卫。十四年跟随本卫官朱指挥征进云南等处。十五年三月,奉总兵调随本卫总兵官前去水西,随安陆侯征进反叛苗蛮,五月攻打客里硬塞,克谷陇苗寨。六月攻打华楚硬寨,八月攻打本岗、许罗、倚葛等寨。九月开通安笼箐路道接应盘江等处。十六年正月克阿窝等寨。二月回安庄修筑城垣。四月回普定修筑城池。七月运粮接济曲请。九月克复必纳、阿童等硬寨。十一月蒙总兵调随宣宁侯征进清水河、紫江苗寨。十二月克西沙、本箐、落邦等寨。十一年正月克服胎罗、胎蛮、三木乱部洞保童等寨,是月蒙宣宁侯调随大军回部征进小旗,擢百户总旗,九月初六日,钦除福建福州右卫总旗。惟得病在身,至苏州,卒于胥门外。

这个记载,可以说错误不少。最重要的错误,莫过于文章的结尾部分,在“十六年”之后,居然又冒出来“十一年”。前后文一比对,显然“十一年正月克服胎罗……”,这里的“十一年”,其实是“十七年”之误。洪武元年为1368年,则洪武十七年是1384年。因此,李少正被“钦除福建福州右卫总旗”,事在洪武十七年,而且也是在这一年即1384年病逝的。

这则记载的文字问题,也还有几处。一是繁体字没有简写干净。如“復”应为复。二是用字错误。“客里硬塞”的“塞”,应为“寨”。“曲请”,应为“曲靖”之误。三是用词不一致。前面用“克复”,后面用“克服”。至于标题乱标的问题,倒是小事可以忽略不计。如“元顺帝至正(1341-1367)间”之后,居然标了一个句号。

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不能小看这一则记载的史料价值,不管对于永春李氏一族的族史研究,还是对于明朝初年的统一战争历史研究来说。李少正投笔从戎之后,可以说得上是风尘仆仆,基本是在战场上过日子,为明朝的稳固和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李少正之所以英年早逝,完全可以说是在战争中积劳成疾,不是因旧伤复发不治,就是在征服苗疆时染上了重疾。

李少正是在赴任的路上倒下的。十七年正月打了硬仗之后,他才被提拔为百户总旗。九月初六日,圣旨就下来,“钦除福建福州右卫总旗”。显然,他是带着病躯坚持上路,而且显然是从明朝的京城南京出发,往自己的任所福建方向走的,结果才到苏州,就不幸“卒于胥门外”。因此,李少正担任了一个福建的军职,领了圣旨之后却没能到福建上任,真所谓天妒英才。

百户总旗有多大呢?这关系到明朝的卫所制度。《明史•兵志二》载:“天下既定,度地害要,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 从中,我们知道,百户总旗管得就是“百十有二人”。而一个百户所,设了两名总旗,两名总旗谁大谁小,一般来说就要看他任是左还是右了。这样一深入,我们就发现,李少正是长期在战争一线冲杀的下级军官。洪武四年六月,他才担任了小旗这样的小官,而担任总旗已经是洪武十七年的事了,用去了他人生中宝贵的13年时间。

我们知道,至正是元惠宗的第三个年号,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从至正元年1341年到末年1370年,元朝一共使用这个年号30年。但是,李少正既然是在至正年间投笔从戎的,那么肯定此时他的岁数不会太大,不然要当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不是卖文为生的狗头军师。

而我们还得注意到,至正二十一年时,明玉珍在四川建立大夏国。因此,所谓的“元顺帝至正(1341-1367)间。乱贼据成都。民不聊生。遂投笔从戎”,肯定是在至正二十一年左右的事,也就是1361年前后的事。至正二十一年即1361年前后投笔从戎,李少正顶多不会超过30岁,那么到洪武十七年即1384年,李少正最多不会超过53岁。而以50岁的年龄,还要在战场一线拼杀,基本上不太可能。因此,李少正投笔从戎肯定是在1361年之后。

究竟李少正在哪一年投笔从戎呢?李少正编入御林军的时间,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永春族谱载:“洪武九年五月(1376)起,取赴京拨附羽林左卫中所右户李绍一小旗。”御林军都是精兵强将,而这时的李少正并不是什么将,我们很难想像三十以上的老兵还能加入御林军,因此,1376年的李少正最多不会超过30岁。那么,洪武元年即1368岁,李少正最多不会超过22岁,到洪武十七年即1384年,李少正顶多不会超过38岁。

还有一点更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那就是李少正似乎没有留下子嗣,不然永春族谱不可能不记上一两笔。因此,综合起来考虑,李少正洪武十七年即1384年病逝时的年龄还应更小一些,应该不会超过35岁。那么,洪武元年即1368岁时,李少正19岁左右。而投笔从戎事发元朝至正年间,那时的李少正再怎么小也不会小于16岁吧。那么,李少正投笔从戎,肯定是在1365年至1367年之间,即至正二十五年和至正二十七年之间。而最初所投的部队,从“补充丁平章下伍”来看,应该是元朝的国军,因此,才有后来的“归附重庆府中山下伍”。

李少正所跟随的部队,也值得我们注意。“十五年三月,奉总兵调随本卫总兵官前去水西,随安陆侯征进反叛苗蛮……十一月蒙总兵调随宣宁侯征进清水河、紫江苗寨。”这里出现了两个侯。我们知道,曹良臣“洪武三年封宣宁侯,岁禄九百石,予世券。”但是,这位曹良臣洪武五年就在北征中战死。曹良臣死后被赠为安国公,而子泰袭侯,后来“坐蓝玉党死,爵除。”显然,李少正跟随的宣宁侯,只可能是曹良臣的儿子曹泰。

而安陆侯是吴复,元末随朱元璋起义,屡建战功 ,封安陆侯,洪武十六年战死,追封黔国公。

十四年,从傅友德征云南,克普定,城水西。充总兵官,剿捕诸蛮。遂由关索岭开箐道,取广西。十六年克墨定苗,至吉剌堡,筑安庄、新城,平七百房诸寨,斩获万计,转饷盘江。是年十月,金疮发,卒于普定。追封黔国公,谥威毅,加禄五百石,予世券。复临阵奋发,冲犯矢石,体无完肤。平居恂恂,口不言征伐事。

我们从以上历史对吴复的记载中,亦可以想见李少正在战场上的勇猛,英年早逝似乎也是在所难免。“复临阵奋发,冲犯矢石,体无完肤。”主将都如此勇猛,在战争第一线的李少正自然只会更猛。吴复死于“金疮发”,李少正“惟得病在身,至苏州,卒于胥门外。”二者的死因其实一样,都是因为伤得太重。

松州是今天的松藩,而叠州是今天的迭部,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甘川交界处。曲靖是在云南,普定则在贵州省西部。因此,李少正投笔从戎之后的征战之地,基本上在今天的甘肃南部和西南三省一带。赫赫军功为李少正打开了上升的通道,“钦除福建福州右卫总旗”,而我们知道“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人生最后阶段的李少正已经成为需要“钦除”的军官,只可惜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是元末的乱世,把李少正从文人造就成了武将;是少正的军功,让李赫斯从四川迁衍到了福建。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