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的古与今

李顺亮

2011年2月4日1:22

一个地方的古今之事,真要从头说起的话,就非得从陶说起不可。据我所知,我的祖上从太公始,就作陶为生,而且还是日常生活用陶,一向极为粗糙。但是,不管陶的粗细如何,一个地方的陶,总是贯穿了一个地方的文明史。

《尤溪文物》说,据1987年版《尤溪县志》记载:“宋代时,常平乡和顺里的上仙和华口村开始生产陶器。明代中期,五十都的新桥(今新阳镇)开始生产瓷器。清代,五十都的林下、林尾,二十四都的清溪也开始生产陶瓷。民国时期,陶瓷业略有发展。新中国建立后,陶瓷业发展较快。”这里所说的“二十四都的清溪也开始生产陶瓷”,就是我的太公从永春来到清溪之后开拓的事业。但是,这里的记载偏粗了些,把陶与瓷笼统地整在了一起,其实,陶与瓷的制作是两回事。

“古窑址普查在我县起步较晚,在福建省文化厅编辑出版的《福建古窑址》一书中,尤溪为全省唯一的空白点县。”1993年,梅仙镇半山村大范围瓷器残片分布的发现,以及窑址的找到,“证明我县于宋、元时期就具有较高水平的制瓷工艺。此项工作填补了全省古窑址普查尤溪县的空白。此后,我县文物工作者又在新阳镇瓷厂村、坂面乡的街面村等处发现了多处的古窑址……此外,尤溪县境内清代末至民国初时期,还建有台溪乡的清溪瓷窑、东山村的北岭瓷窑、溪尾乡大宁村的文坑瓷窑等。由于工艺较粗,均未形成规模。”这里摘录的是《尤溪文物》的记载,“台溪乡的清溪瓷窑”,显然就是清溪陶窑之误。

我太公所作的是陶,陶是用陶土制作的,而且自我从小以来的记忆中,一般以肥沃田块中的底层黑土为上佳原料。因为陶土一旦被取,对这个地块的地利伤害颇大,所以农民并不会轻易答应,往往要价不低。瓷的原料则是高岭土,往往取自山中。陶瓷相较,一般来说陶就要粗得多,多以日用生活使用为主;而瓷就要漂亮精致得多,虽然也有日常生活用瓷,但工艺把玩的就基本以瓷为主了。在作陶人的眼里,陶是给老百姓用的,而瓷是给富家人用的,漂洋过海的更不用说,肯定是瓷了。比如说,尤溪始建于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的新桥瓷厂新桥瓷厂,“1972年起,该厂逐步更新设备,引进了新技术,改进了原料配制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产品获“声如磬,白如玉,明如镜” 的美称,成为福建省外贸部门和厦门轻工业进出口公司定点厂。主要烧制产品有:金瓜杯、大中杯、汉汤碗、汤戈、盖碗、新芳花瓶、萱花瓶、圆口花盆、甲碗、啤酒杯、咖啡杯等,产品销往13个国家和地区,小部分销往国内各省市。”

陶与瓷的烧制也有不同的地方。虽然二者都得经过窑火,但对古窑来说,陶得烧制相对容易得多,只要三天三夜,瓷则要烧上七天七夜。之所以会有不同,据说这里头也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话说有一位神仙,有一天化作了乞丐,到天下走访民生。因为天气寒冷,这位神仙也就四处寻找可以避寒取暖的地方。来到陶窑的时候,正在烧陶的师傅显然更具爱心,不仅允许乞丐进来避寒,还任由乞丐就着窑火取暖。而这位乞丐再到瓷窑那儿时,可就碰了一鼻子灰,烧瓷的师傅嫌碍事根本不让乞丐进来,更不用说烤他的窑火了。本来烧陶与烧瓷所用的时间是一致的,经过这般考验后,神仙决定分别奖惩,于是,烧陶的时间缩短到了三天天夜,烧瓷的时间延长到了七天七夜。

虽然这只是作陶人世代相传的故事,但也凸显了作陶与作瓷背后的不同。作瓷所需的资金量较大,作坊相对也较大;作陶所需的资金量小,随便一处小作坊都可以。作瓷一般不是有官家的背景,就是大户人家所为,所以不让普通百姓靠近;作陶一般都是民间的营生,自然能够无形地融于百姓之中。一个地方有陶的作坊,并没有什么特别;但一个地方有瓷的作坊,可就不一样了。瓷都景德镇,就是以瓷器闻名于天下。如果景德镇只是作陶的,那自然就不可能有今日的盛名。

但是,没有盛名,不等于没有历史。有陶的地方,历史往往比有瓷的地方悠久的多。清溪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在它的地下埋藏着不少制陶的遗迹。当然,这些遗迹历史太过于漫长,与我祖上是没有一点关系的。《尤溪文物》这样记载:

“……尤溪河支流之清溪的主要分布地,发现有较多的古文化遗址,主要为:

1、隔山遗址:位于台溪乡园兜村东约200米,为青铜时代。1988年发现,遗址面积约1800平方米,遗物零星散布。采集有印纹灰硬陶、夹砂灰陶片和原始瓷片。纹饰有网纹、方格纹、云雷纹、席纹、绳纹、篮纹、弦纹,可辨器形有罐、豆等。

2、隔山岭遗址:位于台溪乡西吉村北约100米,为青铜时代。1988年发现,遗址面积2300平方米,遗物零星散布。采集有残石锛,及少量的印纹灰硬陶片。陶片纹饰有回纹、席纹、网纹、弦纹,可辨器形有罐。

3、门楼溪遗址:位于台溪乡西吉村西约400米,为青铜时代。1988年发现,遗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遗物零星散布。采集有少量的印纹灰硬陶片,纹饰有条纹、网纹、席纹等,可辨器形有罐、豆。

……

5、大坪山遗址:位于台溪乡园兜村北约500米,为青铜时代。1988年发现,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采集大量的印纹灰硬陶片和原始瓷片,纹饰有席纹、网纹、回纹、刻划纹、雷纹、重卷纹、条纹。可辨器形有罐、鬲等。”

园兜村与西吉村紧密相连,就在这方圆几百米之地,就有4处青铜时代的遗址,已经是相当令人惊叹的事了。这说明这一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劳作居住”,这里也是“古闽越族的有明确居住的遗址80余处”之一。全然不再是我小时候的想像,那时的我认为这一片土地开发是那么晚,这里的先民比我的太公早来不了多久。但在这4处青铜时代的遗址之中,位于园兜村的2处遗址,居然有原始瓷片的存在,颇让我为之生疑。因为,清溪这一带显然是没有高岭土的,这些原始瓷片是哪里来的?古今的矿藏一般变化不大,青铜时代的清溪难道真有高岭土,后来被挖光了?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些原始瓷片是外来的,而且是顺着尤溪——清溪这一脉河流通道输入的。那不说整个人类,至少中国的河运史就得改写了。

对于工业时代以前的人来说,陶乃生活必须,陶是中国人的伴侣。在清溪,迟至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陶还在大面积使用。而人是需要精神支撑的,寺庙同样也是中国人的伴侣。清溪也有古寺庙的存在,那就是吉祥寺,被列为县级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吉祥寺位于台溪乡凤山村,始建于宋淳熙年间,明末立有石碑,清乾隆年间重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十月再次重修,1966年“文革”时,该寺大部分被拆毁。

《尤溪文物》记载:“1983年凤山村陈知土、象山村廖启品、大头桥释修西等人募捐重建。”这里的“大头桥释修西”记载有误,应该是“七官场释修西”。这位释修西早年赴美国修行,后来回到清溪,并且捐资修寺。他的侄儿是我高中时代的好友,这位侄儿本来家在街面,作为众多亲兄弟中最小的一位,从小来到七官场刘家与养父相依为命。自己的养父是释修西的兄弟,而释修西在美国也有子女,这位好友偶尔也能够得到来自美国的关心。于是,这位好友曾经怀揣赴美国的梦想,苦读了一阵英语。那时的我,听到这些故事,倒不是羡慕其有美国亲戚,反倒觉其孤苦伶仃,很是可怜。没想到,事与愿违,后来这位好友大学没考上,美国也没有去成,却为了几个钱财进了监狱。我常为此感慨,修佛是为渡人,自己的侄儿反没有渡成。

在我的印象之中,吉祥寺并没有多少广大庄严,只是一个小寺庙罢了。《尤溪文物》说,“现寺存有南宋淳熙八年(1181)煅铸的大钟一口,四周铸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1卷及铸造年代。明天顺年间英宗皇帝钦赐御书石碑一方。”这座吉祥寺,有口大钟我是知道的,只是不知历史这般久长,居然还有皇帝钦赐御书石碑,更是前所未闻。正殿主塑严康祖师像,也是我所不知道的。亏我还是历史专业的大学生,那时对于这些身边的历史显然并不关心。我的奶奶在世时是喜欢到吉祥寺的,好学生都是听老师的话,年少的我每次陪着奶奶到吉祥寺,不情愿爬山是其一,觉得这是迷信是其二,但又想让奶奶高兴,因此总有些违心。

吉祥寺的英宗皇帝钦赐御书石碑,还有故事在里头,值得在此多写几笔。故事还得从凌辉(1389~1461)讲起。《尤溪文物》说,坂面《凌氏族谱》载:“都察院御史凌辉,于明正统丁巳二年(公元1437年)在尤溪县廿八都浮坂(今坂面乡坂面村)起架三堂大屋,辉公为始代肇基祖公,该屋即凌氏肇基宗祠。”这位凌辉,永乐十年中进士。明正统三年(1437)晋升为中宪大夫,任三省监察御史,并且徙居尤溪的坂面。去世后,葬在今天的坂面镇下川村,下川在明朝时也是清溪廿四都的地盘,凌辉墓现为尤溪县文物保护单位。这位凌辉可以算是奇才,不仅屡次跟随成祖皇帝出征,而且参与编修《大明一统志》,并在天顺二年(1458)主纂德化县第一部《县志》。

凌辉与吉祥寺有缘。有他的诗《吉祥寺》为证:

重上危楼思豁然,倚栏点缀旧山川。

身超世界尘嚣外,目断中天杳霭边。

郁郁苍松经岁月,萧萧翠竹洒风烟。

回思昔日登临处,瞬息如今又十年。

启白在新浪博客中的《尤溪诗词选注--凌辉》中说,“相传明英宗出征瓦刺时,凌辉携带吉祥寺香火随军,平藩时显灵护驾有功。后来,明英宗皇帝钦赐御碑一方,特委派凌辉护送石碑到吉祥寺。该石碑毁于文革期间。凌辉告老还乡时,再次登临吉祥寺,作此诗。”(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ed4800100g8mk.html)《尤溪文物》中则说:“明正统三年皇帝任命凌辉的诏文如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惟职典政要,允赖贤良,副宪外藩,欲称阙职,置难其人。尔河南道监察御史凌辉,訏谟经远,精识造微,居微史而政度澄清,领使命而功绩有稽。伟哉!清节之臣也。今特命尔为江西按察御史,尔宜清白一心,夙夜惟庚,振肃纲纪,赞襄宪度。汝往钦哉,勿替朕命。钦此!正统三年五月廿八日。’现有悬挂于凌氏祠堂的圣旨复印件为凭。还有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方圣旨,大意是褒彰凌辉身背二位密友香火随军,平藩时显灵护驾有功,故有此奖。”两种说法一比对,似乎前一说法“携带吉祥寺香火随军”,比后一说法“身背二位密友香火随军”,更为可信一些。毕竟凌辉是去过吉祥寺的,“携带”佛家香火以求保佑,更好圆说。密友的香火,不是受人之托,是不可能随意“身背”的,更何况居然还是二位“密友”。而这块钦赐御碑究竟有没有毁坏,二者的说法也不一致,只好待我日后实地求证了。

至于灵福宫,也是位于凤山村,不过就是在凤山村里,与我太公的祖房隔着一条清溪想望。似乎也是奶奶带我去的,不过印象中只去过一次。只知道里头有壁画,而且有戏台,其余一概不知。灵福宫又名夫人宫,始建于明嘉靖丙戌五年(1526),“由凤山、清溪、西吉、园兜、宜丁后五村合建。”这里的“宜丁后”,其实是“义亭后”,音同之误。古代各地多建有义亭,此地得名想来与此有关。《尤溪文物》说:“奉祀陈、林、李三圣母。解放前,每年农历九月初一、初七、初九,分别为陈、林、李夫人的生辰。五村轮流祭祀,并请戏班演出古装戏十天。”

没想到,这里的壁画,还真有些名堂。1992年11月,夫人宫戏文壁画被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下殿“凹”型走廊的墙壁上,共绘制了21幅戏文壁画。该画始作时间约从1834至1887年间。《尤溪文物》说,主要内容有:反映封建时代爱情生活的——《彩楼记》,歌颂古代君子招贤纳士的——《舜帝耕田》、《渭水访贤》、《三顾茅芦》,反映古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二进宫》、《朱砂痣》,歌颂清宫不畏权贵——《清宫册》,反映古代民族往来的——《太白和番》,描绘神话传说的——《圯桥进履》、《沉香救母》、《水漫金山》、《升仙记》,反映古代战争的——《苦肉计》、《博望烧屯》、《长坂坡》等。

我是没有看过这个宫演戏的。从壁画的内容来看,这里上演的曲目很多,内容丰富多彩。奇怪的是,各幅壁画基本配上了诗文,连反映爱情生活的《彩楼记》也有,反而歌颂古代君子,且与农村生活最为密切的《舜帝耕田》,居然“未见有配诗文”,让人难以理解。只可惜,随着岁月的推移,不再演戏的这个宫,早已失去了一些特有的韵味,唯有戏文壁画尚且留有余香。

以上我所思所记,大体与清溪人所建构起来的文化相关。其实,一个地方的古树,也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与人有限的生命相比,古树也算是跨越时空,往往见证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兴衰。尤溪的沈郎樟,就是朱子文化的典型代表。按《尤溪文物》的说法,其实应该是沋郎樟,因为朱子小名是沋郎。

《尤溪文物》记载:“台溪乡有古树20株,品种有香樟、南方红豆杉、柳杉、水松、闽楠、枫香、江南油杉、福建青冈、枫杨、香樟等。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2株,二级的2株,三级的16株,木棉1株;500年以上的2株。古树群柳杉12株、水松18株、福建青冈100株。”

其中,至少有2株古树与清溪有关。“2、香樟:位于台溪乡凤山村笃壳坂1株,编号G311001,胸围700厘米,树高28米,冠幅34米。估测树龄600年以上,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5、枫杨古树群:位于台溪乡凤山村桥边100株,G310017,胸围270厘米,树高18米,冠幅22米。”

另外,清溪是金属多生之地,蕴含着丰富的矿藏资源。我以为,七官场村的本名,应该是七矿场。《后场银矿秘闻》说:“后场银矿的发现,是在南宋时期。当时,有位二十四都焦林尾进士出身的卢人瑞,他在南宋庆元五年中了进士,又被招为驸马,皇帝派他回尤溪找矿炼银。他在龙门、后场、七矿场三个地方找到不同的矿藏。后场银矿虽经探明,当时尚未开采冶炼。但是,后场银矿自那次探明后,就远近闻名,明正统年间,被官府列为‘矿禁区’。”

这里的焦林尾,应该就是今天的朱林尾。当年,少不更事的我,一直以为这处所在的名字很是奇怪,居然会叫作“砖头尾”,其实是本地话的音误,成年之后查地图,才知道这处所在叫“朱林尾”。“焦”与“朱”,也是在本地音中相近,至于究竟本来应该是“焦”还是“朱”,我个人是倾向于“朱”的。因为在这附近的园兜有朱家,没有焦家,朱林尾也大体可以解释为恰好是在朱家林子的尾巴处。不过,如今的朱林尾一带,似乎并没有姓卢的人家。龙门,如今的大名就是叫龙门场,这里的龙门场银杏,已经成了摄影家与旅游者的争相一睹风采的宠幸之物。后场似乎是今天的肖坂,早已是矿洞横生之地,改革开放之后长期是冒险家的乐园。而现在的七官场也是矿多之地。为什么七矿场会变成七官场,我以为纯粹是民间为了村名好听的改名。

人如烟,事如云。一个地方的古今之变,难以计数。清溪也是如此,在岁月的长河里不断奔流向前。

附一:

第一节 戏文壁画

“戏文壁画”位于台溪乡凤山村的灵福宫,于下殿“凹”型走廊的墙壁上,共绘制了21幅戏文壁画。该画始作时间约从1834至1887年间。主要内容有:

1、反映封建时代爱情生活的—《彩楼记》:

《彩楼记》是描绘明传奇剧目中刘翠屏抛彩球招亲的场面。该画下半部已残,目前仅可见一彩楼上站着刘翠屏和侍女。右下方是一条通往彩楼的石阶,尚可见吕蒙正手拿着绣球往彩楼拾级而上。配诗曰:

“吕生品格迥寻常,出处何护□低量,

好奇□鞭能识主,管教衣锦坐金堂。”

2、歌颂古代君子招贤纳士的—《舜帝耕田》、《渭水访贤》、《三顾茅芦》

⑴《舜帝耕田》:

是以描写舜帝耕田的场面为主。该画面右侧一棵大树下,舜帝肩挎竹笠,脚着草鞋坐在石头上看书,旁边一农夫在挖地,另一农夫被左上方由远而近的喧闹声所吸引,用手遮额远眺。左上方有一队人马,前有随从鸣锣开道,后有伞盖护送,文武官员随从左右。一匹大红马居中,骑马者的形象已脱落,疑为尧的扮相。该画面未见有配诗文。

⑵《渭水访贤》:

画面的背景是山涧清泉飞瀑而下,中间一棵青松挺拔,姜太公位于画的左侧,头戴竹笠,盘腿席地而坐,垂杆而钓。文王位于画的右边,拱手而候,显得彬彬有礼,身后一宫扇遮护,扇中双龙对峙,右上方一辆舆车以待。车房两侍卫手里各拿木瓜锤而候。配句诗残缺不全,右边是 “垂杆逸……”,左边“猎渭仁君……”。

⑶《三顾茅庐》:

描绘孔明隐居的场面。该画面破损较为严重,仅剩下右边四分之一部分。目前只见一间简陋的竹房,门口有一石童在扫地,屋内孔明左手托腮,右手按桌在看书,其诗内容:

“试志原知志,抢才可羡才。”

3、反映古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二进宫》、《朱砂痣》:

⑴《二进宫》:

描绘《二进宫》中杨波率兵进宫的场面。殿上幼主在李良的扶持下,双手拱合盘腿而坐,李艳妃手握如意站在一旁。殿下站着徐茂公等九位文武官员,有的双手握牙笏,毕恭毕敬,有的挺胸按剑,怒目而视,有的情绪激昂,眉飞色舞。表现出“君臣争辩”的气氛。右下方“西龙门”外,杨波头戴风帽风尘仆仆骑马率兵而至。诗云:

“挽强锄弱忠扶幼(主),

补天浴日义□□□。”

值得注意的是,该画右侧一阁楼上有3人,身着清朝服装,手里各持呐子和大钹在演奏,似乎是当时演出的实况。

⑵《朱砂痣》:

是描绘江西宜黄腔早期剧目中李旦登基后战胜武三思的场面。该画面的左边是城墙,城门上写有:“汉阳城”三字。城楼上李旦及其随从在观战。城楼下,双方军队胜败分明。右边上方有一队人马,中间一老相头披风帽,右手拿令旗,一把帅旗紧跟身后,上面写着“三寨主帅将”,旁边一把门枪旗,写有“三齐三武”,其诗曰:

“马周扶主欲兴唐,

百万(雄兵)入汉阳,

大将出征擒两武,

谋臣(定)策破三王。

火牌令发军全踊,

水镜□□□叠浪,

十八年前劳国事,

蒙□□顾复邦疆。”

4、歌颂清宫不畏权贵—《清宫册》:

该画描绘《清宫册》中寇准智斗潘仁美的场面。图中一公堂摆设,屏风是一幅蛟龙起舞的图案。公堂桌上坐着寇准,他手里拿着定计使潘仁美招认的供词。公堂桌上有一箱子,内放有金印,堂下两个卫士举长枪交叉于堂前,一中军手举令旗作履行公事状,潘仁美当场被一中军脱去乌纱。其诗曰:

“必显机谋实迥常,

奉君裁印太师堂,

潘公虽有重兵拥,

终脱大权一日亡。”

5、反映古代民族往来的—《太白和番》:

该画描绘传统剧目《太白和番》中太白醉酒的场面。画面为宫殿摆设,中间坐着神气十足的唐玄宗。李太白醉卧在太师椅上,伸长一只脚,高力士单脚跪下为李白脱靴,杨国忠在一旁磨墨,在场的文武官员有的神态惊讶,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暗地发笑,左下方宫门外有两个番邦使者在窃窃私语。诗曰:

“前言立试发狂歌,倚马空谈感慨多。

刻召回书登朵殿,顿令增价重山河。

只靴勒令权官脱,一砚声呼□吏磨。

落笔词严惊满座,番邦□首息干戈。”

6、描绘神话传说的—《圯桥进履》、《沉香救母》、《水漫金山》、《升仙记》

⑴《圯桥进履》:该画描绘的是元代杂剧《圯桥进履》中张良为黄石公拾履的场面。此画下半部脱落严重,已不见张的形象。图中仅见黄石公左手扶杖,右手捧书坐在石头上,右脚赤足,眼睛瞧下,旁边一官吏身体前倾,脸带微笑,画正中上方有三女手捧仙桃在观看。诗曰:

“老翁扶杖坐(石床),□□□□□下方,

自顾离□□□□,□□□履有张良。

羡君海量宽如许,赐□□□□可彰,

从此且看兴汉室,□□□业佐明王。”

⑵ 《沉香救母》:《沉香救母》是传统剧目,画中描绘的是沉香救母舅甥对打的场面。该画中央沉香与二郎神在交锋,沉香手执长戟腾空跃起,二郎神右手握短剑,左手持盾牌抵挡。周围各种禽兽在搏斗,左侧是山岩峭壁,当中有一山洞,洞口上写着“黑云洞”三字,有妖守洞口,正上方观音娘娘手托甘露瓶站在莲花座上,旁边李铁拐左手扶杖,右手托葫芦。葫芦内喷出一支宝剑正冲向二郎神。整个画面色彩奇艳。附诗曰:

“呈枪策马下疆场,救母(雄心)□可当。

骨肉报仇情不已,舅(甥战)斗撼难忘。

任他怪阵千兽出,只我用□□□伤。

待看黑云洞里破,丁□□会得亲娘。”

⑶《水漫金山》:该画描绘法海与白娘子斗法的场面。金山寺位于画面的左上方,许仙在寺内伸头窥视,旁边小和尚双手合掌。寺的下方波涛汹涌,白娘子与小青在船上划浆。画中出现人物扮相的蚌螺等水族在参战,右上方有座七星塔。其诗云:

“汉家轶事最稀奇,误托丝罗□白蛇,

幸遇禅师完妙果,顿教□士脱危机。

金山水任千重涌,法□□□□刻移。

待到贵胎生应世,□□□内锁蛾眉。”

⑷ 《升仙记》:《升仙记》系明代传奇剧目之一。该画面描绘《升仙记》中韩愈在兰关遇雪的场面,画中韩湘子左手拿竹笛,右手持扫把站在左上方云海中,右下方韩愈身体向前倾,双手拱合作谢状,面前一仙翁,手拿一红葫芦,葫芦内喷出一缕青烟。韩愈后一随从手举宫扇,还有两个士兵手拿木锤,背景是水天雪地,衬托出韩愈被贬后的困境。画的左边留有完整的诗白“秦岭雪行不知家 在何处”,左边一行诗仅剩下最后“不前”二字。

7、反映古代战争的—《苦肉计》、《博望烧屯》、《长坂坡》

⑴ 《苦肉计》:描绘《苦肉计》中黄盖挨打的场面。盖画面中央是一座院落,庭院内摆有桌椅,周王俞 位于桌子左侧,他腰间佩短剑,双手拉下头上的两根翎毛。右脚大弓箭步踩在椅子上,怒气冲冲,侧身亮相。桌上右旁坐着孔明,他若无其事地拿起酒壶自饮;鲁肃在一旁双手摊开,右肩上耸,作费解状;堂下跪着受刑的黄盖;两个差役手执大板正在歇气,一中军在摆手求情,不忍视看。其诗曰:

“周郎怒气曰冲冲,欲破曹园□计工,

巧把功臣施□法,显得□肉震雄风。

满营战士都寒胆,举国军兵尽失容,

独有卧龙瞒不得,持□笑饮乐融融。”

⑵ 《博望烧屯》:《博望烧屯》是元代杂剧,较为流行。该剧描绘孔明初次用计战胜曹将夏侯惇的场面。画的左边是一座城墙,城门上写有“新野县”三字。城楼上站着刘备和孔明,城下是关公、张飞与夏侯惇等6人在交战,双方各骑战马,手持长矛或短剑打得难解难分。远处可见旌旗招展,刀枪林立。表现出千军万马的阵势。其诗曰:

“浩气常存心扶汉室,

奇谋初展胆破曹公。”

⑶《长坂坡》:描绘《长坂坡》中赵云救阿斗的场面。画中央赵云左手执长枪,右手握短剑,胸前兜一小孩。左上方山头上,曹操头戴风帽,左手持倚天屠龙宝剑和令旗,身旁站着徐庶。曹操身后有一扇门,麾旗上写有“三帅命将军”五个红字。右下方三个士兵手捧一条粗绳正待命擒拿赵云。其诗曰:

“话说当年百万军,

声如破竹□□云,

谁知不□单骑将,

□杀曹□□使君。

两番救主时□难,

□料红□□□团。

四十二万非福浅,

奋图□□□奇观。”

另有七幅壁画,内容尚难查考。其中三幅壁画位于杂物间内,有待今后追述,余者均有配诗。现摘抄如下:

第一幅:

叠羡兴唐罢战争,

斯时□□□雄兵。

岂知妇令军皆适,

□□□权将弗惊。

聊克龙旗招反□,

□□□□□裘程,

原来计设宫□□,

□□□谋守大城。

第二幅

直绳缩版修溃道,

卜梦图形用渗川。

第三幅:(无配文)

第四幅

东面(计三首)

风管鸾生叶,霓裳乐未终,

仙班今日到,众咏大罗同。

得意长安路,春风送马蹄,

一鞭红雨杏,十里绿杨堤。

自奏珠宫排,玉笋曲中人,

应吟聚中月,外龙笔联鹤。

西面(计三首)

紫韵红腔合,瑶台蕊阙崇,

银袍歌子细,金报响丁东。

歌报登科□,瑶阶毓紫芝,

呈祥椿树下,及第杏花村。

佩振□珑诸,学士玉通登,

瀛还十二千,集楼想三容。

(本节部分内容参考蔡信枝电大毕业论文)

详见:《尤溪文物》(http://www.yxxwb.com/view.asp?id=494)

附二:

后场银矿秘闻

明朝正统年间,尤溪县后场曾有过一段开采、冶炼白银的历史。至今仍有“七千来去客,三千土里兵”的传说,可见当时的采矿工和挑运工之多、冶炼规模之大的热闹场面。在矿场方圆三公里内,留下竖井、矿洞几十口,个个迂回曲折,深不可测,人们若把石子丢进洞去,会发出丁丁东东的响声,由大声到小声,慢慢消失。

矿址管空岐山腰间有一个平进矿洞遗址,洞口高三米,宽二米,深约六百米。洞内有三厅五门十室,洞中高低相间,大小不一,高的有七米多,一般的在三至五米之间;矮的和小的地方,人们要俯首侧身而过;洞壁峭立,形象各异,有如走马、眠牛、游龙、飞禽、走兽,处处逼真;有似石凳、石桌、石床,多姿多态,件件神工。在炎热的夏天,走进洞内,一股凉爽清气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严冬季节进洞,犹如进入温暖的春天,寒气顿消。离矿场一公里外有座地名“矿屎岭”,就是当时炼银的炉渣堆积而成的小山,几百年来沐雨栉风,仍然寸草不生。

由于事过年湮,许多遗迹无存,但后场银矿名扬遐迩,至今仍有尤(溪)闽(清)永(泰)三县游客到此探奇览胜,并留下诗句,表达他们对银矿遗址的赞美,录其中七绝一首:

后场银矿世间稀,好比玉华洞里奇。

愿将古迹传佳话,莫让后人永不知。

为何在后场留下如此规模的白银冶炼矿址呢?这要从明朝对银矿采炼业的管理制度说起。

明太祖朱元璋初登皇位,在经济上对农民和手工业者实行了某些程度上的让步。对政府经营的矿业采取消极政策,主张政府不去开矿炼银,把炼银业放开,让人民自由冶炼。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政府掌握的白银不足,又下令禁止使用白银,只准用宝钞及铜钱。但是,白银是客观的流通货币,虽然政府下令禁止,而民间交易仍用白银,禁而不止。到英宗皇帝(公元1436年)时,政府不得不放松用银禁令,准许民间用白银交易,于是白银成了社会上不可缺少的流通货币,也刺激了炼银业的发展。

政府为了掌握和操纵银矿业,实行统制政策,把所有银矿收归政府经营,无论军民人等,皆不得私自开矿炼银,在各地遍贴“矿禁”告示,并派官军到各地巡查,严拿私自采矿冶炼者,对犯者或处以极刑或家迁化外,如有不服者,即调兵剿捕。地方政府为了防止“盗矿”,划定封山“禁区”,设立“关卡”、“驿路”,驻兵防守。

政府在矿区设立管理机构——“矿业局”或“炉局”,并设置专职官员,专门管理采冶矿业和督办矿课及巡视矿场的有关事务。管理机构设立后,便大肆征集民夫,令民夫用自带的简陋工具进行开采冶炼。政府不问实际生产如何,都要如数缴纳银课,借此搜括人民钱财。

被招到矿场的民夫,一方面,他们脱离了生产,从事奴役般的劳动,还要向官府交纳银课,生活痛苦万分;另一方面,如果政府一旦关闭矿场,官差走了,丢下矿工不管,造成失业,生活无着落。这无论对于矿商或矿工而言都是灾难。他们在被迫走投无路时,便自动联合起来,携带简陋的工具、农具、刀具,逃入林菁茂密的高山大谷中,不顾官府“矿禁”,据险采矿炼银。当政府派军队追捕时,他们又必然走上武装反抗道路。

明正统年间,浙江叶宗留就是当时空前规模的矿工起义领导者。叶宗留,浙江庆元人,少年学过武术,曾当过政府隶役。后来,由于生活所迫,成了“矿盗”。他领导矿工在福建、浙江、江西各地私办银矿。后来又与王能、郑祥四、苍火头、陈恭善等人领导的矿工会合,带领两千多矿工及技术骨干,潜入到被政府封禁区仙霞岭的铜塘山、福安宝峰、尤溪后场,私自采矿炼银。由于不断遭到官府追捕,他们便自铸兵甲,对抗官兵,实行武装开采。他一方面提出口号“矿山自由”、“听我开采”;另一方面向政府揭示“低票”(挑战书),定于某日某地决战,在福建各地杀死杀伤官兵甚多。

后场银矿,就是叶宗留等人在政府禁令下据险经营的一个矿场的。

后场银矿的发现,是在南宋时期。当时,有位二十四都焦林尾进士出身的卢人瑞,他在南宋庆元五年中了进士,又被招为驸马,皇帝派他回尤溪找矿炼银。他在龙门、后场、七矿场三个地方找到不同的矿藏。后场银矿虽经探明,当时尚未开采冶炼。但是,后场银矿自那次探明后,就远近闻名,明正统年间,被官府列为“矿禁区”。

后场地处尤(溪)闽(清)永(泰)三县交界,山高林密,交通闭塞,远离官兵追捕,是私办银矿经营者理想地方。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王能、苍火头带领近千名矿工和技术骨干来到后场,在管空岐秘密采矿冶炼。他们在矿区分别设立了“堂兜”(管理机构)、“街兜”(生活、经商)、“花兜”(种花、休闲)。矿场始建,矿工不足,他们用强掳办法,把当地和周边的农民以及过往行人,不论是何身份,只要被他们碰上或见到,都被抓到矿场做工。一时间,方圆三十里内,路上无行人。在矿场上的矿工及管理,后勤人员,最多时达一万多人。

他们对矿场实行严密封闭,秘密开采。对被强征来的民夫,按十人编为一队,十队编为一个大队,有大队总管人,有工头监督人,整日在矿场巡回,严加看管,监督劳动,进了矿场的人就别想逃出去。矿工生活十分艰苦,每天只吃两餐粗粮或杂粮。吃不饱饭,还要超时超量劳动,动作稍慢,便遭鞭抽棍打,矿工苦不堪言。加上条件简陋,冒险开采,每天都有人因事故而死和累死、饿死、病死在矿场上,病无所养,死无所归。

矿区边有一处地名叫“福州岭仔”,传说是从福州鼓山飞来的。说是被征来的民夫,不堪虐待,逃跑无路,活得艰难,惟有祷告天地神明,帮他脱离苦海,终于感动了“天神”。在一天夜间,从福州鼓山飞来一座小山,把炼银场压在山下。从此,民夫们得以逃离劳役之苦。这是传说中的神话,是人们向往美好的追求。但是,在民国时期,当地群众确有在“福州岭仔”山脚下的小溪岸边被溪水冲刷过的地方,见到露在外面的厂房木料等建筑物和棕绳等日用品;在溪床水下,还拾到零散碎银。

后场银矿,从明正统七年到十三年(公元1442--1448年),前后有六年时间,风风火火,热门一时。后来,由于产银不多,得不敷出,加上不断遭官兵追捕,经营艰难。正处在进退维谷之际,经营者王能、苍火头得到叶宗留率各地矿工起义的消息,他立即响应,率领矿工走出后场,参加起义。

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夏,银矿领导者叶宗留所经营的浙江、江西、福建的银矿,因技术落后,“所得甚微,亦不给用”,加上官兵追捕甚急,难以维持,他向矿工们提出:“以吾之众,即攫金于市,何所不得,乃至疲绝壑,捐生命,给此口食,岂吾数百人中,无一人富贵哉!”这种富有鼓动性的口号,立刻在矿工中引起强烈反映,一致赞同他的号召。叶宗留立即举起义旗,自称“大王”。他一方面把较近的浙江少阳坑、铜塘山,福建政和少亭坑等几个银矿矿工组织起来,聘龙泉葛良山为教师,教以武艺,训练队伍,并打造兵器,首先起义。另一方面向江西、福建各地银矿传递信息,一同起义。他于同年十月,从浙江庆元出发,兵分两路,一路进军福建,一路进军江西。进军福建的一路,进入浦城,经过崇安,节节胜利。不幸的是,在崇安战斗中,叶宗留身中流矢牺牲。叶宗留牺牲后,推选叶希八为领袖,仍以叶宗留的旗号,继续率军进攻建阳,直指建宁府(今建瓯)。

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二月,邓茂七在沙县“刑白马,祭天地,歃血誓众”,竖起“铲平王”大旗,领导农民起义,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许多州县。四月,尤溪县打铁出身的炉主蒋福成,因不堪地方官府、豪绅敲诈勒索,便联络郑永祖,率领炉丁、市民及农村贫民,聚众万余人,杀死官兵,占领县城,响应邓茂七起义。

当邓茂七听到叶宗留领导的起义军转战闽、浙、赣边境时,基于目标的一致,派人与叶希八联络,结成联盟,互相支援,并肩作战。叶希八派出陈鉴胡、陈堂、唐其带领四百多人来到尤溪,接应王能、苍火头率领的后场银矿起义队伍,一同参加到邓茂七、蒋福成的起义军中去。起义军攻城掠地,诛杀贪官污吏,人心振奋,闻风归顺,从者云集,队伍日益扩大。数月中,拥有水陆军八十万人、船二百余艘,分设十九寨三十六营。他们以沙县陈山寨为根据地,分驻于建瓯,邵武的夏阳,永安的贡川、玉台馆,龙岩的后洋、挂口等地,多路向官兵进攻。起义军所到之处,“民为向导”,并造“吕公车”配合作战,“出师必胜,攻城必克”。叶、邓两支起义军,先后攻克了闽北各县和闽西北、闽西、闽南的部分县,共有二十多州县,甚至打到广东的潮州,震撼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

起义军发展迅速,明王朝“闻败报踵至”,惊惶失措,立即调集重兵,令宁阳侯陈懋佩授征夷将军印,充当总兵官,统领大军;保定伯梁瑶充当左副总兵,平江伯陈豫充当右副总兵,刑部尚书金濂参赞军务,都督范雄、佥事董兴为左右参将,统领在京五军及浙江、江西、福建的兵力,一同镇压起义军,但“进兵日久,全无实效”。官军用武力征剿难以取胜,便改变策略,用间谍离间计,从起义军内部瓦解,然后,再各个击破,取得了效果。

在斗争处于紧要关头,起义军队伍中,潜伏进来的官兵间谍罗汝先使用诡计,骗取信任,勾结官兵,预先设好埋伏,再骗邓茂七下山进攻延平城。起义军进入伏击圈,邓茂七牺牲,起义军损失惨重。邓茂七牺牲后,由他的兄子邓伯孙及“善剑尤骁捷”的女将廖氏为领袖,继续与叶希八领导的矿工起义队伍并肩作战。由于起义军领导者缺少斗争经验,又中了官兵的离间计,把自己的得力主将张留孙杀害,造成起义军队伍中,人人自疑,军心涣散,有的投降官兵,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战斗力大减,终被官兵各个击破。叶宗留、邓茂七起义联盟,并肩作战,前后经历八年,最后全部殉难。

后场银矿的矿工、民夫,大部分跟随王能、苍火头走出后场,参加起义队伍走了。附近被抓来的农民有的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外地来的矿工有的就在后场居住下来,故在黄姓入住(公元1506年)后场之前,曾有十八姓杂居其地的传说。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和黄启旦提供的情况整理)

http://www.hackchi.com/chi/works/mjgs27.htm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