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的名与圩

李顺亮

2011年1月15日14:13

今天的清溪,不仅是河名,更是地名。而作为地名的清溪,似乎还得从圩名说起。

据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www.fjsq.gov.cn)收录的《尤溪县志》说:“本县地处山区,村落分散,交通不便,历史上商店较少,农副产品交易多在圩集进行。据民国《尤溪县志》载,宋代,有馆前(今管前)圩。此后,圩场逐步增加,明代有馆前、八字桥、玉华、新桥、街面、石龟、后墓坂等7个,清代又增加绿柳、马坪、漈头、古迹口、中仙5个,并改后墓坂圩为清溪圩。”

于此可见,清溪圩在明代就已经开圩了,只不过经历了一次改名,从明代的后墓坂圩,改名成了清代的清溪圩。究竟为什么会改名呢?我以为,并不仅仅是改个名而已,其实是因为这个圩场已经移到了附近的一个新地点,这就是从后墓坂向下游稍微移了一下,移到了如今的清溪。

既然圩场位置已经移动,这个改名自然就理所当然了。这个改名的背后,也标志着清溪这个地点,作为新的圩场,不仅开始在历史上出现,而且在当地的重要性突然提升。历史上这一个地方,本没有清溪这个地名。清溪本是那条河流的大名,因为河水清澈见底,清流可人而得名。清溪之所以后来成为一个地名,原本是先作为圩名而出现的,最后竟然因为这次清溪圩的“改名”,随后作为行政意义上的地名在历史上登台亮相。

从溪名到圩名,再从圩名到地名,这就是清溪的历史变迁。还是那本福建省方志委收录的《尤溪县志》说:“整个尤溪县,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初期,大部份圩集停止,1979年后全部开放并有增设。至1985年,除城关南门农贸市场和建设西街小工业品市场每日交易外,农村圩场开放24处。”其中的一处就是清溪圩,逢公历的3、8,每5日一圩。

随着岁月的演进,人类的侵扰,生态的破坏,清溪河早已不是我儿时的那般鱼翔浅底,可以在游泳时随意含水前进。而这一改变,基本上可以确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先是在清溪河里大规模淘金,再是上游金矿无序私采、土法冶炼,“金水”横流的结果,导致了无人再敢下河。过去的清溪,河面宽广,潭口众多,深不可测,行船可以直达福州码头。2002年8月第一版的《三明市志》说:“1975年1月清溪口水轮泵坝塞航前,可通行小木船、竹排,在清溪口处注入尤溪。”如今的清溪,却成了黄色的小河沟一般,不尽令人生发沧海桑田之叹。

但清溪圩似乎没有这般凄惨。至少,在21世纪之前,除了短暂的特殊历史时期,清溪圩基本上是一路蓬勃向上,不断发展的。从清溪破旧的沿着小水渠两边布局的老街赶圩,向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新修的公路两边的新街赶圩不断过渡。在70年代我孩提时代还赶圩的老街,80年代之后就迅速惨遭废弃。与其说那是老街,还不如说是老巷,因为青石小巷实在过于窄小。最后,不仅是有水的圩巷变成了只有路的街,而且圩的重心不断向下游的街尾延伸,原先的圩中心反而成了上游的圩尾。

摩肩接踵,那是清溪圩全盛时期的真实写照。在我的整个中学时期,也就是1983年我读初一之后,在圩日里我最大的爱好,其实并不是上街买什么东西,那自然是女人家的爱好,而生性好玩如我这般的小伙伴,在人群之中来回圩头圩尾挤上一番,才是一件十分过瘾的事。上了高中之后,我就很难得有机会赶这个圩了,而且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以赶圩拥挤为乐。1991年,我上了大学之后,离这个圩就更远了。这个清溪圩,对于我来说,就逐渐变得陌生起来。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农村的大举没落,清溪圩也同样盛景不再。还好清溪的人口居然还是增加的,街上的店面越开越多,平时的商业气息已经过浓,足以满足生活的需要。五日一圩的赶圩虽然不再显得重要,但是清溪圩依然显得热闹,只是那种真正摩肩接踵的感觉似乎已经成为过去,显然只能到梦中寻找了。

让我们再细看《尤溪县志》的“交易”部份,就可以知道交易品种的历史变迁了,清溪圩的交易品种也概莫能外。县志说:“本县各地圩集交易的商品,历史上多为粮食、粉干、禽蛋、猪肉、畜禽苗、土纸、火薪、菇、笋、茶叶、蔬菜等农副产品和棉布、百货、食杂、五金及竹木家俱。新中国建立初期,匪患平定后,上集市的农副产品种类与数量大有增加。1954年后,实行一类和大部分二、三类农副产品由供销合作社统一收购经销,圩场上仅有部份二、三类和其他农副产品交易。‘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管理偏严,圩场上的商品种类、数量大为减少。1979年后,市场逐步开放,县内外农民和商人参加赶圩者日益增多,一、二、三类农副产品大部份能自由上市,尤其水产品、水果、食用菌的种类和数量大为增加,布料、衣服、鞋帽、小百货等小工业品也上圩集交易。”

清溪圩也如尤溪各地的圩集一样,在改革开放后成交额不断上升。全县的集市贸易成交额的增长相当惊人,从1980年的452.48万元,上升到1985年的3640.29万元,仅仅五年时间就来了一个大变样。这里头当然也有清溪圩的功劳,县志说:“清溪圩(建于明嘉靖三年),上市的农副产品有粮食、猪禽苗、蛋品、猪肉、家禽、竹木家具、小农具、陶瓷,近年来香菇、木耳上市也较多。每圩集约4000多人、交易额约3万多元。”

另外,这里如此直书清溪圩建于明嘉靖三年,显然必有根据。因此,我们可以确切的说,清溪作为河名,出现在明嘉靖三年之前;清溪作为圩名,则始于清代,可以追溯到明嘉靖三年开圩的后墓坂圩;清溪作为地名,必然在清代清溪圩定名之后,而最终从圩名完成向地名过渡,就更晚得多了。我有生以来,每看到各种不同版本的地图,都想从地图上找到清溪这个地名。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很难找到作为地名的清溪二字。连风行一时出了名的2008版中国电子地图,居然都找不到作为地名的清溪。地图的更新一般较慢,甚至往往使用早已过时的资料。但这至少说明,作为地名的清溪实在出现得太晚。

县志里说:“清溪是尤溪支流。航道起于中仙乡剑溪村,经玉涧、象山、清溪、凤山、大头桥、霞川到清溪口,总长38公里。可通航载重4吨的木船。1972年,霞川村建水轮泵,航道被堵塞而断航。”这里的“霞川村建水轮泵”时间,应该与前述《三明市志》“1975年1月清溪口水轮泵坝塞航前”的记载并不矛盾,想来是1972年霞川村开始建设水轮泵,1975年水轮泵建好了也就塞航了。不管怎样,岁月无情,航道没了,溪水已浊,而清溪的“清”名仍在,已经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