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跨越600年

四、觅踪追祖

李顺亮

其实不只是对倭寇,对于抵御外族入侵的使命,肇永公李氏这一支似乎自古就已经命定了。

天下之李皆出陇西,这是今天一般人对于李姓的认识,就是姓李的人自身如果不加细考,也都会误将自己的祖先与盛唐气象的陇西皇家李氏一族轻易划上一个等号,当然肯定也有部分姓李之人故意编造自己的谱牒,把家族传承主动延伸到李唐皇族。其实,正如嬴秦一族一样,李姓也有陇西之李与赵郡之李的分属,而且至少在汉以来唐以前的一大段历史长河中,居然都是赵郡之李比诸陇西之李更为风光。有了李唐皇朝之后,一切都在改变,赵郡之李的光环渐渐被岁月侵蚀,淹没于陇西之李的盛气之中。李唐皇朝改变了李姓的地位,因为李姓成了国姓;但李唐皇朝也前所未有地改变了李姓的成分,因为政治拉拢或者因功封赏共享皇族特权的需要而授姓。从此,李姓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庞大的姓氏之一,再加上此前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等族大肆改姓脱胡入华,李姓更成为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最典型的象征,可以说天下没有哪一个姓氏的来源有李姓这样复杂。

在我未到永春祭祖之前,我也曾以为自己这一支李氏后裔,与李唐皇族肯定有所关联。到了永春,一看族史简介,里头出现了两个大名:李广、李白,我就知道肇永公李氏后裔与李唐皇族惟一的关系,就是二者皆出陇西。我不敢说把谱牒再往上溯,这两支李氏后裔传承没有重叠的地方,但是至少到李唐皇朝时,肇永公李氏这族与李唐皇族已经相隔甚远了。因为,李白是我们这一支的祖先,而斗酒诗百篇的他,据我所知在李唐皇朝里,从来都没有被李唐皇族们以同个亲族子孙的好理相待,搞得才气过人的李白,只好仗三尺长剑周行天下,在后来的政治漩涡中又所托非人,留下被谪远徙后忽然喜遇大赦的千古佳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生的不得志,使李白惟以诗与酒相伴终生,内心深处的烦闷无人能知,也无药可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其实,李白一生命运的转折点,恰与外族安禄山叛乱联系在了一起。那时隐居庐山的李白,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应邀下山入其幕府。因此,可以说李白是拿起手中的剑,以实际行动参加了抗击外族乱华的斗争。

肇永公李氏一族,是有这样的血性的,再上溯到大汉皇朝,飞将军李广更是抗击匈奴的先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王昌龄的这首传世名作,被明代诗人李攀龙推奖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让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李广油然而生无限敬意。迁公的《史记》专设李广列传,传记李广的生平事迹。且看对李广最好的评语:“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只可惜,不管是不是为人所逼,总之其后不肖子孙李陵投降匈奴,辱没了祖上的威名。“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史记》引我注意的,并不是“广家世世受射”,因为钱穆先生在《秦汉史》云“故至汉时,而遂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之谚”,那时关西的氛围就是造就将才的,而是“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一来,李信为秦将,说明陇西之李与嬴秦的关系非同一般,为秦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这似乎注定了李广及其后代在大汉皇朝中,受人排挤甚至陷害的下场。二来,肇永公李氏先祖李信这一支陇西之李,迁徙路线是从槐里到成纪。问题来了,这里的所言的槐里,到底是今天的哪里呢?《史记》索隐云:地理志“槐里,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废丘,高祖三年更名槐里”。古时的地名会随氏族之迁而移,犬丘即犬戎族呆过的地方。关于犬丘还有另一处,即西犬丘又名西垂,祝中熹的《早期秦史》一书里有详细的考证。这里,我们只要首先明确,《史记》所言的槐里,自然是西汉时,那里的地名就叫槐里。中国行政区划网的历史地名索引下有“扶风”条,云:“曹魏改右扶风为扶风郡,治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隋唐扶风郡即岐州。”因此,我说李信这一支,是从今天的陕西兴平迁到甘肃天水的,这就透露了一个信息:此前李信这一支并不是世居古时的陇西成纪。

至于李信这一支是随着秦嬴族的迁徙而迁徙呢,还是随着犬戎族的迁徙而迁徙,亦或是他族之中的个体性迁徙,目前我还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对于这一族的族源归属有着重要的意义。归属于犬戎族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秦与犬戎可是死对头,为了争夺西垂(秦嬴称其为西垂,那里是秦嬴族的祖地,而犬戎则称其为西犬丘)而世代交恶、刀锋相向,秦嬴决不可能让一位犬戎族的人担任自己的大将。因此,我只能从李信秦时为将,可谓身得秦嬴王朝的信任,从中得出李信这一支与秦嬴族关系不一般的结论。

总之,不管族源归属如何,肇永公李氏一族的祖先无疑是有血性的,对于抵御外族乱华从不手软。而李陵的历史存在,让历史上的这一族人为之丢尽了脸面。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