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根:跨越600年 三、抗倭思祖 李顺亮 肇永公李氏一族入闽,全因倭寇乱我中华东南沿海而来。 肇永公其实是号,原名叫作赫斯。李赫斯有个兄长叫作李少正。在元末顺帝至正年间,少正兄弟的老家四川一带贼寇为患,民不聊生。少正是个有志向的人,“愤而投笔从戎”,从面壁十年图破壁的一位书生,拿起戈矛、身着戎装,变成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一介武夫。至正年间,已经是元朝没落垂死之际,对于大漠风卷而来的蒙古势力而言,强弩之末自然就得面对“四面楚歌”的结局。少正显然参加了抗元斗争,并且是站在了朱元璋这一边。而且少正肯定是战力不凡,因为明洪武初少正被 “编入御林”,没有两三下、不是精兵可是站不了御林军的行列里的。少正作为读书人,一点点的谋略也总是有的,不然在军队里晋升也没法那么快,转征西南平乱后,少正“因军功授福州右卫总旗”。福州右卫总旗,可是一个不小的军官了,非今日福州军分区司令可以简单比拟。明朝的军队实行的是卫所制度,在行省所在地或者军事重地所建的卫,有左卫、右卫之分。福州作为福建行省所在地,而且古人以右为大,明太祖朱元璋把右卫总旗这样的重任授予少正,可见少正的能力并非一般。果如金庸所著《倚天屠龙记》言说的那样,朱元璋与明教的关系非同一般,那么这一支反元势力就是军政与宗教合一的体制。而朱元璋既然是教主的话,少正与明教肯定也是关系重重,军职之外想来亦有教职在身。 可惜少正是入闽了,但真正定居于闽、以闽为家的却是赫斯。当然,赫斯之入闽与少正因缘不小。洪武17年,少正病卒于苏州胥门外,想来当是年纪不会太大、属于天妒英才一类,因为赫斯很快就参军补充,顶替少正实现其未尽的事业了。族史简介中说:“赫斯改名斌,于是冬携眷到卫告准补充。”携眷,就是把家眷都带来了,从四川举家入闽,显然是下定了决心之举。少正未尽的事业是什么?族史简介给出了答案,就是“督师戡海寇,抗倭侵”!简单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那时的日本鬼子在战斗。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原来明太祖统一中原之后,陆地上无处遁形的对手好处理,西南之乱迅速平定,而东南沿海因为来去飘忽倭寇的扰掠,可谓久治难平,始终是心腹大患,因此才把少正这等平定西南之乱的精兵强将都用上了。于是,我们可以说,赫斯改称斌,取其兼有文武之义,并且携眷来闽,就是下定决心,与倭寇作长期作战的准备,誓平海寇不归祖籍地四川了。 到了肇永公七世孙李开芳时,仍因为听闻家乡永春老百姓奋起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的光辉业绩后,“欣喜若狂,星夜赶回故里”题下颂联“至大至刚,塞乎天地”,可见倭寇侵扰东南沿海时之长、害之深,朝野对其是怨恨与共。想来是家乡打胜了一场对倭寇关键性的战斗,不然开芳公也不至于如此高兴,如此急归,如此评颂。那么,李斌入闽后,抗倭形势势必迫使他只好落地生根,无法在有生之年完成心愿荣归故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倭寇的猖獗难平导致了肇永公毕生的遗憾,也导致了肇永公李氏这一支最终根植于福建。进入福建后抗倭的李斌,虽然无法最终解决倭寇问题,但也有所作为,这可以从他在军中的升迁看出,因为斌公“勇略兼施,居功甚伟,遂迁左卫总旗。” 大明永乐二年,斌公奉旨为总督屯官,开始实施军屯长久抗倭的计划。这次军屯规模是相当大的,斌公“率福州左、右卫和兴化卫三卫士兵二千六百八十八人,于永春设屯田二十四所。”请别以为不就是2688个士兵吗,能多到哪里去?因为,古时军屯的这些士兵,实际上可是拖家带口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如今永春的一些族姓,就是军屯时进来的,是那些军屯士兵的后代。今天我们的家,是小口之家三人而已,那时家的概念,可不象今日之小,我们哪怕是粗略地算以一人带进了四人的五口之家,那么因为军屯的关系来到永春的人,就是号称万人都绰绰有余啊!因此,斌公对于历史上永春县的开发,完全可以说是作出了莫大的贡献。族史简介中,对此以数字为证:共屯垦田地七万零八佰零四亩!在永春的军屯,斌公亲率督屯的有十五、十六、十七都。正如前面所言,军屯是拖家带口的,斌公就把自己的家眷都带来了。于是,斌公“先家于店上,继迁碧溪陈坂大濑头林口,及立丕基,公寿登期颐,乃号肇永,是吾族开宗始祖。” 桃源肇永公李氏家族,从此在永春落地生根、繁衍生息,跨越了600年历史长河的风风雨雨,而抗击倭寇则是这一家族最神圣的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