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跨越600年

二、实地祭祖

李顺亮

李开芳、李开藻二位历史名人,与吾族入闽始祖李氏肇永公的关系,等我到了永春县东关镇外碧村的祖厝,就一看便知了。

外碧的祖厝,被称作“一祖”,即吾族入闽第一祖房。其实,最早肇永公到永春时,并不是在这里居住的,而是“先 家于店上,继迁碧溪陈坂大濑头林口……”据说,店上的位置稍高且较偏,而外碧则在碧溪两河汇流之处,可谓风水绝佳之地,因此,肇永公的历代子孙都认同外碧 为吾祖入闽开基所在地。事实也正如此,从肇永公居于外碧算起,“今以传世二十有四,海内外人丁近四万,并开族于安溪北石、南安八尺岭、仙游土坑、石鼓古 山、尤溪清溪及漳平、福鼎等地,居港、台亦为数不少,迄今族裔遍布五大洲,海外尤为马、星为著。”如此人丁兴旺,自然也就人才济济。有本事的子孙,谁都想 光宗耀祖,修缮祖厝就成了第一件要做的事,这也是人之常情。既然人同此心,历经风雨的“一祖”,600年来翻来覆去修了几次。祖厝里的重修记,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据我所记最早的一次大修,就是在李开芳、李开藻时。同样,始祖肇永公李氏与始祖妣陈氏两座坟墓前的立石,也是李开芳、李开藻这两位七世孙所立。

可 惜吾祖后来重修祖厝,并不知道要修旧如旧的,如今我看到的祖厝,是海内外子孙捐资在原址重建的,顶多只能说还留有一点当年祖厝的模样在,就已经了不得了。 祖厝的厅堂之上,悬挂着“两西布政”、“四省文宗”、“祖德流光”、“世德流香”四块牌匾。不能完全说所有祖厝厅堂之上高悬的牌匾,纯是为了把称赞有加的 溢美之词献给祖先,毕竟这些牌匾也在诉说与家族直接相关的辉煌历史的一页。而吾祖“一祖”厅堂之上的那四块牌匾,就全与李开芳、李开藻二位历史名人相关。

“两西布政”说的是李开芳,当地第五届“桃源肇永公李氏家族会”常委李良垲告诉我,李开芳当过山西、广西两地的布政。我用百度搜索李开芳,更进一层知道了“李开芳,字伯乐,万历十一年进士,历官南京太仆寺卿。”“四省文宗”,我以为则是指李开藻。因为泉州晚报海外版(网页显示出来的时间是2000年11月28日)刊文介绍永春县东平镇太平村一座鲜为人知的石坊——“世德流光”坊时,是这样说的:“其弟李开藻,万历年间进士,官封太常寺卿……李开藻曾一度在云南、山东、江西等地任督学,当主考官,他本着唯贤是举的原则举贤纳士,为国培养了许多人才。” 可惜,上文在云南、山东、江西之后,用了一个“等”字,让我无从知道那“四省文宗”的 第四个省究竟是何方。李开藻一生的经历,大多和教育有关,不管是在任上,还是在回乡之后,上文还说“其父仙逝后,他携家眷回永春太平故乡,料理完事后,倾 全力在家乡建造学宫、乡祠、尊经阁,兴起办学热潮,为家乡文化教育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而“祖德流光”、“世德流香”两块牌匾,显然是因“世德流光”坊 而来,更与李开芳、李开藻兄弟直接相关。“世德流光”坊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间(1606年),是明朝廷为族表太仆寺卿李开芳、太常寺卿李开藻一家“买粟赈灾、修桥造路、筑陂灌溉、兴办学堂”的功绩而敕建的。

于是,可以说李开芳、李开藻兄弟俩,是肇永公李氏后裔中两位历史上杰出的代表人物,仅兄弟二人皆进士就足以让后人言道。李开芳著作颇多,有《志书》18本、 《福建通志人物传》、《永春县志续编》、《卢抚台续修省志》等;艺文有《农乐图歌》、《黄庭经跋》、《兰亭跋》、《四灵山赋》等。李开藻也留下不少诗文, 如《游永春魁星岩》,镌刻在魁星岩石壁上,其文风可见一斑,诗曰:“苍树翠壁佛泉枯,落日千峰半有无。红叶满关清罄发,白云犹闻鹳鹤声。寂厉空山曾卜筑, 知君今已著潜夫。”更令人大开眼界、为之肃然起敬的,是流传于当地的言说李开芳的一件旧事。此事说李开芳“昔年,他听闻家乡奋起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的光辉业 绩后,欣喜若狂,星夜赶回故里,在昆仑塞庙宇题下颂联“至大至刚,塞乎天地",至今犹存。”原来,史上之“倭寇”,居然与我肇永公李氏这一支有仇。

而书录于永春县东平镇太平村李肇永大厦“桃源肇永公李氏家族会”墙上的《族史简介》更让我明白了一切:完全可以说,我肇永公李氏这一支,从肇永公入闽开始就与日本人有恩怨在!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