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禅让的对话 李顺亮
B 说: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吧,要不要听听我的看法? A 说:嗯。 B 说:我们一直接受到的教育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哈哈,史记的夏本纪里,可明明是记载着“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看到这个“敢”字了吧。这里问题就大了。 B 说:其实想想也可以理解。他的父亲治水九年了,没有成功,就被杀了。而他自己治水前后花了13年才成功。比他的父亲治水所用的时间还长!你说他还敢入家门吗? A 说:怎么个不敢法? A 说:有点意思。 B 说:这里头又有问题。为什么他父亲治水9年就被杀,而他13年了还没有被杀呢? B 说:问题出在舜身上! A 说:对了,有没有可能是他也有个和苏格拉底一样强势的老婆,而造成他不敢的呢。 B 说:鲧是舜杀的。那时舜仅是摄政的人,并不是帝,帝是尧。 B 说:其实想想也可以理解。他的父亲治水九年了,没有成功,就被杀了。而他自己治水前后花了13年才成功。比他的父亲治水所用的时间还长!你说他还敢入家门吗? B 说:这里头又有问题。为什么他父亲治水9年就被杀,而他13年了还没有被杀呢? A 说:暂时不杀? B 说:问题出在舜身上!鲧是舜杀的。那时舜仅是摄政的人,并不是帝,帝是尧。 B 说:帝尧刚叫舜摄政,舜就开始巡视天下,而他拿人开刀,以树立自己的威信,第一个就选择了鲧! A 说:哦。那他当了帝应该杀的可以更多嘛,是不是没别的人可以治水了就多留了禹几年。 B 说:所以鲧成了牺牲品!在行狩之中,舜杀了鲧,而得到了“百姓”的支持,这是他的政绩。杀人,有时也是统治者的政绩的,也是登上宝座的基石。 B 说:哈哈,舜当上皇帝后,依然有洪水。但那时舜的位置已经很巩固了,所以他才有时间给大禹,13年了也不杀他。你慢慢治吧,不碍我事。 B 说:再说下去,就要说到那时帝位的禅让制度是根源了。 A 说:我在想你接下去会说什么。 B 说:那时的帝位是禅让的。但禅让并不象今天所想的,是一次性完成的。禅与让是两次完成的。因此,禅与让是两回事! B 说:帝首先要选一个有品德的人,在帝尚健在时就要培养他,先叫他摄政,然后帝过世时开始禅!这是第一次 B 说:帝死后三年,也就是禅后,接手的人必须行丧礼三年。而后这后帝就要行“让”。也就是要做一个样子,自己跑到远方,却似乎要让先帝的孩子主政! A 说:诶……原来在禅让中就有世袭的因子啊,有意思。 B 说:这是第二次。让后,如果诸侯都来朝拜后帝,那后帝就可以登位,反之,都去朝拜先帝的孩子,那只好先帝的孩子即位! B 说:这里头又大有文章了。 A 说:对啊,我正想问,既然这样,为什么先帝不直接传给他孩子,如果他孩子不优秀再让?你告诉我。 B 说:制度就是要先禅后让。以示天下是大家的天下,并不是我黄帝子孙一家的天下! B 说:黄帝之后,其实都是黄帝的家传天下,那些人直到尧,都是黄帝的子孙。 B 说:尧是个有意思的人,也是个伟大的帝!一点私心也没有。所以他以德治天下,选中了舜,并且是真以权授舜! A 说:嗯,好象听过这点。他有没有把他女儿嫁给舜啊 B 说:有啊,还嫁了两个给他。 A 说:中国人的行为种种都有历史渊源的,呵呵。 B 说:这里有大问题。先帝是“以权授”还是“以政授”,决定了后一位帝能否正常上台! A 说:有实权没实权的区别。 B 说:尧是无私的,以权授舜,后来舜假装让一下就顺利上台了。 B 说:而舜似乎私心重了点,以政授大禹。还好大禹因治水摄政已经很得人心。后来大禹假装了让一下后,也顺利上台。 A 说:那舜原想给他的子孙? B 说:而大禹私心更重,前面就选了一个并不比他年轻的人作摄政,后来这个人死了,大禹才叫另一个人摄政,而这个人就来不及了,没几年的时间经营政绩,大禹就死了。 B 说:而这个人也不得不假装让一下,可这一下问题出来了,诸侯都跑到大禹的孩子启那里去了。于是,禅让就此打住。 A 说:我总算对这个禅让也有些了解了。 B 说:这里头还有问题呢。还听吗? A 说:听啊。 B 说:刚说了,到尧都是黄帝真的子孙!而舜我看却是假的,并不真是黄帝子孙。 A 说:那他是哪里的啊。 B 说:那我不知道,反正舜的父亲是真实的,但再上去的祖宗可能就是假托的了。 B 说:所以舜当了帝当然有些私心了 A 说:你是因为他不够大公而怀疑他的出身吗? B 说:不是因为他不够大公而怀疑他的出身。而是史书写的难以让人相信,古来已经有很多人怀疑,是有道理的。 A 说:这样好象有些道理。 B 说:而大禹却真是黄帝的子孙。 B 说:这里问题就出来了。你想想黄帝家传的天下,到舜时转到了外人手上。而禹好不容易才拿回了天下,哪里肯再让给外人,于是禹生前才有那样的安排。后来,禅让就结束了。 A 说:哦,我现在也有点糊涂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