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家叔侄 李顺亮
项梁与项羽,一对好叔侄。 籍(即项羽)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如果是在今日,籍可能就无法成才了。如今的社会是无法因材施教的,大呼隆的“公学”教育,与古代的“私学”相传对比,无法让学生个性专长得以畅其所欲地发展,是其致命的缺点。还好梁倒是个良师,虽怒,仍听从了籍的辩言,教了籍所喜欢的能“万人敌”的兵法。但籍看来是个生性不肯专心于某事的人,容易分心善变,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了。想想后来在鸿门宴上,籍变来变去,想杀又不想杀刘邦的一大憾事,也正是这种性格特征的生动体现。 项梁的个人历史对项籍当有极大的影响。史记说,“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由此可见项梁早已有所准备。不然就不要“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了。项梁先有栎阳逮,后又杀人,且“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肯出头“常为主办”,想来个性是极其张扬之人。项籍长期受之抚养,并随其长大,个人性格中当有项梁的影子在。 项羽是有雄心壮志的,其抱负比项梁还大。项梁的百般准备,想来顶多只是要恢复楚国的光荣。而项羽并没有只想报一己私仇了事,而是想取始皇而代之,作一统天下的皇帝。叔侄不同,在史记里有生动的描绘。史记说,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叔侄二人合作,可谓浑然无间。陈胜起兵之后,会稽假守(代理的守)也密谋起事。擒贼先擒王。项梁的谋断之快捷与果敢,让人佩服。三下五除二,就利用假守殷通的阴谋,顺势杀之。项梁“独籍知之耳”一句话,就为项羽面见假守并杀之,埋下了伏笔。同时,假守能相信项梁的这名话,也充分说明项羽的声望,在当时已经是相当高了。但杀完上级之后,项梁与项羽二人的处理是不一样的,项梁是持守头,佩其印绶,以致门下惊扰大乱,靠项羽霸气硬杀数十百人后才震住。 而项羽在这一点上聪明许多。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就在宋义的帐中斩下了宋义的人头。账里私下杀人,自然不会惊扰他人。项羽在杀完上级宋义之后,就出来号令全军,“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这正是项羽智勇双全的表现。不但借楚王“阴令”为名,震慑众人,而且给人造成是楚王下令诛杀宋义的既成事实,给自己留了后路,也给楚王一个体面的台阶下。此是外使军服、内使国安之策。事已至此,且怀王“阴令”真假难辨,军中都说“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并且相与共立项羽为假(代理)上将军。会因之闹事的只有宋义的儿子了,项羽派人追正出使齐国的宋义儿子,并且在齐国境内杀了他。这般安排妥当之后,项羽才派桓楚去向怀王报告。大势已去,众怒难犯,且有自己“阴令”在前,怀王不能不顺水推舟做个人情,让项羽当上将军,并且把当阳君、蒲将军也归项羽节制。连卿子冠军都敢杀,项羽自然一下子就威震楚国、名闻诸侯。至此,项羽霸主的根基正式打牢。 叔侄二人都有不忍的时候。为人不忍,义字当先害了项羽。在襄城,皆坑坚守者;在新安城南,坑20余万已经投降的秦军。项羽都下得了手。可是,沛公曲颈来谢罪,项羽却下不了手,并且把来告密的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也给出卖了。于是可知,为人不忍乃君王大忌。君王只能行符于天,而不能因亲情、友情而不忍。范增是看透项羽的人,而且深知不忍之大害,后果就是“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此不忍,似乎从项梁身上也能找到影子。项梁因为“亡走楚”的齐王田假,是“与国之王,穷来从我”,就“不忍杀之。”宁愿得到“齐遂不肯发兵助楚”的结果。历史无法用如果来说话,不然齐发兵助楚,或许项梁的命运就会改变,至少有齐的大军相助,攻守之势易也,就不会因骄而在定陶死于非命。 只可惜,籍的才华不足以治世,分封为王以治天下的做法,最终害了他有垓下之围、乌江之耻。当然,采取分封袭地的做法一方面有籍自身实力不够的问题,关东那松散的集团共同拿下了秦二世江山,当然得共治天下,另一方面,则是籍的智囊团的问题了,封建的传统深入他们的心中,而忘了思考郡县制度的创新所拥有的积极意义。籍是不想仅当小小的一封建小国之王的,不然乌江亭长以船来接时的建言,他就会接受。据江东为王,那是籍深以为耻的事,与其人生的抱负大相背离。 于是二人在处理楚王的态度上就截然不同。一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则是阴杀之后取而代之。项梁从一开始就没敢自立为王。当秦嘉立景驹为楚王时,本是世世楚将的项梁,却对他的军吏们说,陈胜王首先起事反秦,现在秦嘉背着陈胜王立景驹,大逆无道,并且因此进兵。后来,范增劝说项梁,言说“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于是,项梁采纳了范增的意见,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从击灭景驹这个楚王,到了寻访民间,复立楚之后孙心为楚怀王。(古人还是有以祖谥为号的,史家怀疑史记中个别地方前后世的王号重复有误的说法,可能站不住脚了。当然,这种重复是有其目的的,比如这里怀王的重复,就是有意的,旨在顺民望,召人心而已。)到了这里,项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已经昭然若揭。 可惜的是项梁不久就死于战火之中,而这个项家扶起来的楚怀王,非但没能给项家带来好处,却反成为项羽的绊脚石。这个经历过民间风雨的楚怀王,非纯粹深宫里长大的稚嫩小王可比,见项梁死了有机可乘,并不甘心做汉献帝这种的傀儡皇帝,开始培植宋义这些亲信力量。于是,项羽的命运就注定了,他要么当个忠臣,不是死于战场拼杀之中,就是最终屈死于楚怀王的安排之下,要么背个坏名,一意孤行,先杀宋义,再安排楚怀王离开人世,因为楚怀王再也不能、更不肯为项家任意摆布。 宋义被项羽杀掉后,其实怀王大势已去,但项羽已经不能再容他了。入定关中之时,项羽虽然不得不先尊怀王为义帝,但是自我分王架空了他。很快兵罢戏下之后,天下稍安,项羽就对怀王下手了。他派人对义帝说,“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要把义帝徙往长沙郴县。义帝被促上路后,旅途就无法平安了,接到密令的衡山、临江王,在长江之中对义帝下了手。终于,楚怀王死了,而项羽也就此背上了项梁冥冥之中“安排”给他的弑君恶名,却让刘邦找到了一个替君行道的最佳借口,成就了刘邦号令天下的美名。 其实,项梁还有一个帮项羽的机会,可惜的是项梁错过了。那就是宋义,本来可以成为项梁的智囊,给项家效力。只是鬼使神差,项梁没有接受宋义的劝谏,“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反而把宋义支开,派他去出使齐国。这也足以证明宋义本想替项梁贡献才智,却成不了项梁的心腹。于是,宋义之才智,只能选择器中并重用他的怀王,不能为项家所用,跟着怀王走向了项家的对立面。不听宋义的话,项梁因此而身死。由此也可知,项梁虽一向知人善任,却在宋义身上看着了眼,不愿从谏如流,更没有收为已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项梁,自然要败相毕露。网络上有一篇《宋义之死》,极言宋义才华,看来有一定道理。和项羽对着干的宋义,很快就被项羽杀了,在除掉怀王之前,就成就了项羽以下患上的恶名。才智之士不怕多,惟有范增的项羽,在范增愤而离开之后,等待他的就必然是失败的结局。历史无法假使,宋义若为项家所用,项羽或许就不要饮恨自刎。 马上可以得天下,而马上却不能治天下。这是一生历经流亡奔走、烽火硝烟的项羽所难以理解的。而项梁过早战死疆场,余下的又是那吃里扒外的项伯,项羽也就命中注定了他的悲剧收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