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制造不只是技术的升级

李顺亮

“我认为神钢的可信度已经跌落到零了。”神户制钢所社长川崎博自己这么说。但是,问题何止于此。作为日本制造业的典型代表之一,居然在超过10年的时间里篡改、伪造大量数据,以次充好欺世盗名。无疑,“神钢”神话的破灭,更是对日本制造的致命一击。

以“匠人精神”为支撑,日本制造向来以高品质著称。可是,今年以来从生产“杀人”安全气囊的高田申请破产,到日产承认汽车出厂检验手续敷衍,再到“神钢”造假丑闻一路延烧,无疑给日本制造的金字招牌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日本制造今后的命运究竟如何,并不需要我们多花心思去琢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样,他国之羞也值得借鉴,倘若中国制造能够从中学得一二,避免崩溃式的滑坡,或者少走那么几里弯路,都比一味幸灾乐祸看隔壁邻居他人笑话强得多。

“神钢”数据造假问题,是今年8月企业内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是,大肆篡改铝铜铁制品质检数据,并且造假时间长达10年,为什么此前却没有其他任何一方对这些数据进行质疑,更不用说揭发呢?作为产品提供者的“神钢”固然可恨,但是作为产品使用者的下游企业,同样需要自我反思,怎么就如此轻易相信“神钢”神话呢?是没有条件核实数据,还是从来选择百分之百相信,对这么数据心安理得泰然处之?而这样没有原则的相信,实质是对铝铜铁制品转化之后的最终产品使用者的伤害。这样的伤害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纵使用上召回产品等非常严厉的手段,但是万千消费者心理上的阴影,至少在短期内是难以消除的。

同样值得反思的,是质检部门的责任更要强化。企业本身自然有产品质量检验的责任,但是,行业协会乃至政府部门更要承担起应有的质检责任,尤其是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的重点产品、基础产品。定期检验是必不可少的,飞行检查更不能通风报信。毕竟,在绝对利益和利润至上面前,让资本自觉向善是有难度的,甚至可以说是缘木求鱼。一旦出了问题,再大的企业都会选择道歉,但是最终买单的却是国家的形象。同时,企业口头的道歉也并不等于内心真诚的忏悔,今天轻而易举过关也不等于明天不会换同样的错误。在代表国家形象的重点领域、基础环节,只有严管必查才能确保万事无虞。

还值得反思的是,人性的自私与集团的自利,总是会悄然同流合污。“神钢”数十名员工和管理人员直接参与造假,如此长时间的大规模有意精心“无缝”合作,的确让人触目惊心。这些人的行为也许并不一定代表“神钢”,只不过企业对他们的惩罚自然在所难免。这样的行为给“神钢”带来的结果可能只是破产,但是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制造形象的影响却是长久的。在人性的自私与集团的自利面前,国家的形象从来不是他们关心的,也不会真正为之内疚自责,更不用说会以实际行动来弥补这种伤害。守护底线的,除了公平公正的法律要执行到位,还应该培养更多具有高尚无私情操的人。

其实,与其说是“日本制造”出了问题,还不如说是“日本制造”背后的日本人出了问题。层出不穷的造假背后,表现看起来是法律的权威缺位。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各种法律并不少,甚至在召回责任等方面还领先各国,可是同样有人或者说利益集团对此视若无睹。日本有人把“匠人精神”阐释为两个字:做人。的确,只有一个又一个具有高尚无私情操的人,并且这种精神不只是一时一世的风尚,才能真正长久撑起一个国家的制造。

如果精神一流,技术肯定一流。同样,如果精神一流,一个国家的制造也迟早一流。因此,要打造大国制造,不仅应该重视技术的升级,更要注重精神的升华。不久前,曾经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白发苍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坐在高铁二等座上,赤脚穿着旧鞋仍然笔耕不辍,引发网友一片点赞的背后,其实就是大国制造背后的精神力量。但愿,这样的走红不止是一次意外,更不会很快成为过去。

三明日报2017年10月26日B1版


| 关于丝路 | 丝路网史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