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护耕地重在保护地力 李顺亮 “当年这黑土一攥都能出一把‘油’,现在一攥连水都不出了。”一方面是可耕地面积相对有限,另一方面是粮食需求持续高涨。在这一对似乎无解的矛盾面前,黑土地退化的现状,让我们对可耕地的质量多了一份揪心。因为,这不仅仅是“东北粮仓”独有的个性问题,还是各地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耕地质量与产出效益,一般来说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耕地质量越好,产出效益越高。因此,农村原来的分田分地,大多以肥田补瘠地,达到以丰补歉的目的。但是,往往越是质量越好的耕地,越是容易让人忽视地力的存在。“懒人种田也有吃”的说法,只是对那些肥田的羡慕与夸赞。在生存的压力和致富的渴望面前,传统农业对于土地的索取,总是以多为妙。只不过,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高,农家肥的肥力不足,对于土地再行索取,也终为人力所限,难以跨过一定的度。但在机械化耕作、化肥盛行的时代,原来耕地质量与产出效益的平衡,就可以轻而易举瞬间打破,而无限追求产出效益的结果,导致了耕地质量的严重下降。 既保护耕地,又保护地力,充分发挥耕地资源优势,有效稳定耕地粮食产量,不仅是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也是民生幸福的根本保证。黑土地是世界公认的宝贵而又稀缺的资源,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更是传统所说的肥田中的肥田。重开发轻管理、重产出轻投入、重利用轻培肥等一系列长期不合理的利用模式,致使黑土地在片面追求高产的压力面前一直喘不气来。庆幸的是,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构建良性循环的耕地生态环境,尤其是保证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重要地位,这样的可持续发展的耕地利用新格局,在包括黑土地在内的全国各地,得到了越来越好的贯彻落实。 保护耕地重在保护地力,就要做好耕地地力日常监测。耕地质量监测,是一项社会性的、公益性很强的农业基础工作,是作为耕地质量建设项目设置、土壤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据,也是科学评估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按照肥力水平、耕地条件、作物区别,分类建立各个级别、不同层次的耕地地力监测点,通过长期的监测取样、土壤化验等措施,及时了解和掌握耕地地力的变化,为精准施策拿出最有力也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 保护耕地重在保护地力,还要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旧到新的转产,固然有相当的风险,但是新的选择,同样也是新的机遇,可以让脚下的耕地,长出新的希望。在保证粮食产量、维护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地力,真正因地制宜,既充分运用市场的手段,又切实增强引导的实效。在向规模化要效益的同时,要积极改变一味追求高产的惯性思维,努力在精品农业的培育之中,向差别化的细分市场要效益。 保护耕地重在保护地力,更要在土地流转之中不忘耕地是生存之本的初心。人口大规模在城乡之间不断流动,是全面进入工业化之后的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与此流动性极强的特征相伴而生的,还有在土地所有权不变基础之上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流转出去的土地,尤其是集体有意识规模化流转出去的土地,大多成了产业化经营的农业企业的广阔天地。农业企业虽然抗风险能力更强,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单纯利润至上的取向问题。把保护耕地,尤其是保护地力,不“竭泽而渔”,列入流转的范畴和合作的基础,应当作为刚性的约束。 耕地,从来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资源。保护耕地并且保护好地力,让有限的可耕地,托举起更多的发展之需、民生之福,而不是徒然望田兴叹,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肩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明日报2017年1月7日A4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