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打开另一扇“窗户” 李顺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群讲一方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故乡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情结和无穷无尽的牵挂。一口乡音,其实就是故乡给我们这些游子烙上的难以更改的印记。嘴巴一张,乡音一出,你的故乡在哪里,再也无法隐藏。 方言宛如乡间的野草见风就长,自古以来都随着此乡彼壤的区隔,在祖国大地上如繁星点点顽强地存在着。福建作为方言大省,更是翻一座山、到一处地,就能听到不同的方言。“十里不同音”,是这一方水土最好的注解。 方言曾经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让人选择性忽略。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年代,很少有人谈论乃至关注方言自身的生存境遇。直到张口就来的普通话成为流行时尚的今天,才有不少来自于同一片乡土的家长,在私下的场合偶尔打趣地笑问对方:“你的宝贝会不会讲家乡话?”随后而来的一声叹息,其实不仅是一口乡音的失传,更是一曲乡情的失落。 早在2014年,国家就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作为方言大省的福建,自然不会缺席全国性方言普查的这个机会。采集语言数据,并且永久保存,为当代和后代的语言研究者和爱好者,留下了宝贵的语言资料。晚上录音、白天睡觉,参与项目之中专家教授,不得不过起“颠倒”的生活。 三明地区的方言多种多样,不仅是古代汉语流传到今天的“活化石”,而且在历史传承之中有自己鲜明的发展轨迹。今年端午节期间,在市区沙溪碧波之上表演竞技的龙舟,和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船调,方言在时空的纵横跨越之中,实现了经典的重生,显现出独特的魅力。 方言从当年山村大队部的大喇叭方言“宣讲”,一举挺进到了今天公交车的方言“报站”,生动地反映了方言从强势到弱势的时代嬗变。而活跃于网络云端之上的三明各地方言配音秀,也给广大三明人民带来茶余饭后更多发自肺腑的欢乐。厚重的乡音之中,杂着一股乡土气息,饱含着浓浓的乡情,让人亲切感油然而生。 方言,并不仅仅是方言而已。今天的我们,在生活之中把方言自然而然地传承下去,不至于不知不觉造成现代性“失语”,其实就是对于故乡最好的回报。毕竟,方言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三明日报2016年6月27日A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