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城市记忆留点空间 李顺亮 前不久,百年老站清华园站即将停运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北京市民专程赶去拍照留念。值得庆幸的是,老站的铁轨虽然会被卸掉,但是这座车站不会拆除,将被保留成为永久的纪念。而在我们身边,横跨沙溪河两岸的徐碧铁路桥,也将很快“满血复活”,成为三明一道新的文化景观。 大体来说,一座城市的新老建筑,总是在不停地替代与轮回之中,让城市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当然,新老建筑其实都是相对而言的概念,毕竟既然有新生的建筑出现,那么必然就有老旧的建筑存在。哪怕这座城市刚刚划圈而来、平地而起,也会在年复一年的岁月流转之中步入这种常态。老旧建筑毕竟老旧,即使是当年城市的标志性景观,都不一定能够永葆自己的高大上,更不用说仍然是可以让城市骄傲的天际线。而新生建筑,往往以其规划之好、设计之妙、建造之美,在瞬间迎面而来的视角冲击之中,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全国各地城市化进程飞速向前的时候,对于老旧建筑的态度,其实是一座城市如何对于过往最好的试金石。百年老站清华园站即将到来的结局,可以说是相对完美的,卸掉应该被卸掉的铁轨,保留下应该保留的车站,一份美好的城市记忆在这里得到了永生。老旧建筑并非处处都是精品,只要无关城市记忆,依法依规给新生建筑让路,抹去它陈旧的容颜,让城市的这片街区那个角落焕然一新,不仅理所当然,也是好事一桩。可是,总是还有例外的老旧建筑,虽然够不上哪一级文物保护的级别,却早已在历史无情的时空转换之中,悄悄地沉淀下来,凝变而成一座城市你我共同的心结。一旦这样具有城市标签属性的老旧建筑,在天灾人祸之中受到意外损伤或者消失不见了,必定会让人扼腕长叹、痛心不已,经年累月之后,还会有人想方设法恢复原貌或者原样重建。 城市规划建设之中,新老建筑的变与不变,总是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扬新弃旧的选择稍有不慎,好事没有办好难免惹来不解,甚至还会引来各种非议。徐碧铁路桥加固和景观改造,之所以会人人叫好,并且盼着工程早日完工,正是因为它是这座老工业基地留给你我的“集体记忆”。没有老旧建筑的城市会死,这样的表达或许有些危言耸听,但是如果没有那些作为城市记忆重要组成部分的老旧建筑,一座城市很容易失去支撑与活力,却是可以肯定的。多元化发展的城市,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在繁华似锦欣欣向荣的背后,无疑那些也许不够经典,但是足够亲近的老旧建筑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为城市的多样化,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元素。 “我们必须要为街角边的杂货店留出空间!”这是时下一个出人意料之外的标语式的口号。标签式的老旧建筑,也是城市别样风情。给你我的城市记忆留点空间,自然是比“街角边的杂货店”更为重要的事情。在文化建筑之中,从使用功能到空间形态,新旧和谐共生的尝试,已经在各大城市风起云涌,并且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突破,为本土文化或地域元素注入了新的生机,成就了新时代一座座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新型城市。让城市理想与历史建筑共同起舞,在传统延续之中不留遗憾,在文化传承之中不断创新,一座城市就有了可以让我们感同身受的温度。 给城市记忆留点空间。这样,只要你我穿行在城市的角角落落,寻找着标签式的老旧建筑,一座城市的记忆,就会在心中无限延展。这是你我与城市的私密对话,更是你我与过往的旧梦重温…… 三明日报2016年12月28日B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