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看纷争

李顺亮

满街的“正宗”招牌,既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笑话,又是我们视若无睹的存在。要是哪一天,有人真信了招牌之下的大店小店果然正宗,不仅容易自讨没趣,甚至还有受骗上当之虞。

不知哪一天起,一些本来不着边际的旅游景点,为了更能吸人眼球,居然有知也无畏,开始大肆炒作“正宗”的概念。如今,自我炒作成了旅游景点生存的一个看似有效的手段,毕竟是人尽皆知的做旺旅游人气之需,自然大家心知肚明,也还情有可原。但是,居然为了本就可笑的“正宗”,不惜重金动用各方资源,上演了一场又一场互相撕咬的大戏,甚至通过篡改历史混淆视听,以达到乱中取利的目的,就有些过头了。

“桃花源”的正宗之争,是最近的一个颇为无聊的热点话题。如果能够在与“桃花源”一样美轮美奂的景点里笑春风,是会让每一人都开心的好事。可是,如果在不三不四的“桃花源”里看纷争,只会让大多数人摇头慨叹俗不可耐。全国以桃花源命名的景区有二十多个,正宗的“桃花源”究竟要花落谁家,那答案其实是毋庸置疑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归属地的解释权,只可能归属于历史长河之中昨天的陶渊明。天下的以桃花源命名的景区,其实皆是挂羊头卖狗肉,彼此彼此。

一片点岫烟云的桃源,一篇名垂青史的文章,一位飘然隐逸的君子,一抹纤尘不染的淡雅……《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是永存于中国人精神世界里的圣地。此地景点彼处景区,以“桃花源”之名不断吸引游客前来,虽然不可上纲上线,一律列入谴责的对象,但是只要是沽名钓誉,不仅隔空上演“口水”大战,而且宁愿舍本逐末,不是精心规划建设管理好景区,而是自以为是代替地下的陶渊明,搞起文化解释权的独家垄断,行污染“桃花源”之实,那遭人唾弃也是必然的报应。

真正的“桃花源”,到底在哪里?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全社会都要尊重历史、坚守底线,给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留下那片怡然自乐“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桃花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了简单地复古,而是为了构筑中国人的精神高地。旅游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既要发挥资源优势,又要彰显文化魅力,在雅俗共赏之中让人受到文化的熏陶。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更要实实在在地做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维护者,而不是破坏者。

优秀传统文化,是历朝历代层叠累积而来的文化瑰宝,并不是可以任人涂抹甚至肆意歪曲的东西。“桃花源”里看纷争,更让我们看清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文化的影响力很大,文化的附产品更多,只有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真正在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基础之上,打造文化内涵深厚叫响全国、走向世界的著名景点,才能让更多五湖四海蜂拥而来的游客,在旅游中发现华夏之美、享受华夏之美,并且随着他们前行的足迹无远弗届,更广泛地传播华夏之美。

“桃花源”的“正宗”之争,争的是一己之私,伤的是文化之同。过度的炒作,最后只会让“桃花源”这三个字都变了味。当“桃花源”这三个字所代表的意境之美不再,那就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悲剧。

三明日报2016年12月19日B1版



| 关于丝路 | 丝路网史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