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廊桥可断心难断 李顺亮 一场台风,声声叹惜。今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闯下的祸事不少,包括在闽浙两省摧毁了四座很有代表性的廊桥。 跨越津渡、遮阳避雨的廊桥,远不止其名所说的有屋檐的桥那么简单。仅仅廊桥建造的工艺,就足以让今天的我们拍案叫绝。在中国传统的造桥史上,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浙江泰顺是中国廊桥之乡,现有古廊桥33座,15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被毁的三座廊桥——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都名列在其中。而福建永春的东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是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历经8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也在超强台风的淫威之下被暴涨的洪水冲毁。水火无情人有情,这些廊桥被灾受祸,自然让人格外惋惜。 2004年冬至,我瞻仰过原汁原味的东关桥。此后,我成了它漂泊在外的游子…… 廊桥作为一种文物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这些年渐渐广为人知的。不仅专家学者,早已信步走过一座又一座廊桥,潜心研究此中真谛,而且四方游客,更是为了一睹廊桥芳容,不远万里来到他乡村落。但是,对于本乡本土的乡野村夫来说,长年穿行于廊桥之中,那些廊桥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并且随着日月转换化于无形,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走南闯北,家乡安在,或许就在那廊桥遗梦之中。一旦回到家乡,看一眼廊桥,歇一下脚步,听一段水声,哪怕是发上一会呆,都是一件令人无比回味的美事。 廊桥不再,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乡情走上了不归路。道理很简单,其实廊桥对于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已经演变成了乡愁。毕竟,故乡不是净土,容易物是人非,惟有故乡的廊桥,可以清晰地活在记忆之中。随着岁月的流失,从廊桥的这头到那头人来人往,上演的故事一幕又一幕,这样的乡愁也就越来越长、越来越浓。于是,和东关桥一样,廊桥一次又一次成了海内外游子归国回乡的见证,和一解乡愁的神物。 从实用的廊桥,到文化的廊桥,再到情感的廊桥,廊桥不仅是每一位乡亲的镇乡之物,而且是每一位游子的通灵之宝。廊桥不仅有风情之妙,而且有人文之美。只可惜,几乎都是全木结构,不使用一颗钉子,纯粹利用桥身重力、木块与木块之间的作用力支撑起来的廊桥,虽然其形式与结构可谓浑然天成,但是也难免在天灾之中遇难。防洪与防火,都是保护廊桥所应当注意的。廊桥之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遇得见人。保护廊桥,其实就是在保护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 廊桥可断而心难断。保护廊桥,将廊桥原貌通过照片、视频的形式保存下来,确保此一构件、彼一诗画各归其位,乃至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样的举动,都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保护廊桥,更重要的是要心桥相连,既传承古老技艺,又让优秀历史文化在现实中发扬光大。祖国大好河山,一桥一风景,一桥一世界,不再只是钢筋水泥,而是有如廊桥般桥与村落、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化境。 三明日报2016年9月23日B3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