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房保“壳”的背后

李顺亮

买房12年可以狂赚16倍,上市公司只要卖两套学区房,就能够保住那个美丽诱人的“壳”。一个是社会对之高度敏感的房,另一个是股民日夜关注的上市公司,这在普通人的眼里,原本似乎各行其道的两样东西,不幸在现实的世界里,真真切切纠结在了一起。

买不起房,那是因为你还没懂楼市的逻辑。这个在社会保障健全的社会里毫无道理的说教,如今已经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事实。但是,如此残酷的事实,要让人打心里完全接受,依然难上加难,甚至会出于本能般地反感。而上市公司凭着头顶上的金字招牌,招揽了方方面面的能人,并且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在经济领域的风风雨雨里腾挪打拼,分析和判断发展的趋势,自然比普通人要高出一筹。更何况一般来说,买一两套房子,押上个十年二十年,相对于上市公司庞大的资金流,那是小菜一碟。

问题是,上市公司的资金,除了生产经营结余的利润之外,大体上有两个来源,一是从股市这台“抽水机”里融来的股民手里的钱,另一个就是从银行里借贷出来的钱。这些资金,实际上双方都有一个隐性的共识,或者是显性的合同,那就是用于项目、用于生产、用于经营,诸如此类。不用于实业,却用于炒房,这才是普通人难以接受的事实。而炒房居然还可以救企业于危难之中,更是让普通人大跌眼镜。当然,业内人士有他们自己的理由:“楼市过热,一家上市公司上千名员工辛苦干一年,很可能不如一个人在一线城市买一套房子的收益大……”

这样的理由,对于上市公司自身而言,不好说有什么错,毕竟他们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但是,这样的做法一旦推而广之,实质上等于千家万户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明白着共同把实体经济往火坑里推,唯利是图的最后结果必然只能是竭泽而渔。国家和股民支持实体经济的大量资金,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企业,大势转移到了炒房一线,干着实际上伤害国家利益、破坏人民幸福的勾当,那企业界要求支持实体经济的呼声再高、喊得再响,最终的命运都是必然的,那就是同情者聊聊。至少,金融信贷和企业项目是难以对接的,因为每一个项目都有可能只是又一次完美的包装。

房市里的企业炒房,只是表象。有人简单而武断地认为,背后的真相,是实体经济的疲软和房市的疯狂。其实,真正的真相,应该是企业到底要不要肩负社会责任和市场道义。如果不要肩负社会责任和市场道义,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背信弃义这样的行为,不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企业而言,都是一个可以无师自通甚至会不假思索的选择。而现实告诉我们,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不管是大中企业,还是小微企业,都在一定范围内必然承担着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注定需要维护一方的市场道义。

上市企业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市场道义,无疑是更加繁重的。一旦市场里的资金,看不到上市企业有这样那样的担当,必然而且也必定只能是短期逐利的,那么危害的不仅仅是上市企业自己,而且还会搭上股市的命运。股市本来应该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晴雨表”,但是,为所欲为的上市公司,最后只会让这个股市平添一次又一次的笑话。

三明日报2016年10月14日B2版 《上市公司炒房保“壳”的背后》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