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徽州”才有乡愁

李顺亮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本是历史地理语境中的徽州,如今,渐渐转化为乡愁的代名词。不论是踏春还是晒秋,只要来到当年归属徽州的古老村落,放慢脚步欣赏那里的景致,放宽心境品味那里的人文,哪怕是他乡的游子,乡愁也会得到些许抚慰。

徽州的文化难以复制,可是徽州的建筑却易效仿。于是,徽派建筑元素,经过不断提炼升华,凝固成了一种建筑之美的标签。“青砖小瓦马头墙, 回廊挂落花格窗”。这些年来,大江南北不断开花,渐有在各地大行其道之势。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迅猛推进,不少原本极富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区域,有些村落也开始耐不住寂寞,在审美的选择之中摇摆,开始向徽派建筑全面靠拢。青山与绿水之间,“粉墙黛瓦”美则美矣,问题是不管走到哪里,眼光所到之处大多如此,在感叹千村一面之余,视觉更加容易疲劳。

其实,离开了徽州特有的历史地理语境,在没有文化姻缘的异地他乡窜起的徽派建筑,尤如无根的浮萍,如果多看几眼,再加细究根底,就会感觉有些儿怪怪的。小到一个村落、大到一座城市,无论是建筑的特色,还是大到整体的风格,都是在历史地理的演进之中,不断扬弃与层叠而成的。倘使陕北延安失去了依山的窑洞,湘西凤凰没有了临河的吊角楼,就不知道这些地方的乡愁,要去哪里寻了。

每个人的乡愁是不同的,每个地方的乡愁也同样不同。客家有客家的建筑元素,畲族有畲族的建构传统,闽南有闽南的红砖文化,没有必要一味地模仿、去照搬,甚至有如标准化般野蛮生长。百花齐放式的多元并存,才各有各的美,也才各有各的乡愁。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乡村聚落,如果传统建筑一再消亡,新生建筑一再趋同,甚至乡村功能布局、空间形态与建筑风格都难分彼此、整齐划一,那么乡村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就缺少了一个有效的载体。

虽然具有符号化语言的建筑,因为符号的简捷明了、直击人心,不仅更加容易被模仿和照搬,也一时半会更易被多数人所接受,但是别忘了徽派建筑就是为徽州而生。一张图纸一串火车站,一些只差地名几个字区别的火车站,最终必定只是南来北往旅客的中转站,甚至难以吸引过客拍照留念的兴趣。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多依山就势、多因地制宜、多搞地方特色建筑,你木料,我石材,你围屋,我土堡,你田园,我牧歌,东乡有东乡的好,西村有西村的妙,才能处处展现景致与人文的双重魅力。

不是“徽州”才有乡愁!各有建筑之美、各具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才会美得更加贴切,才会美得更加自然,才会美到是我们一生有梦的故乡。

三明日报2016年11月15日A2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