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时代

李顺亮

如今东南电视台的“银河之星大擂台”可谓风风火火,已是我省大多数家庭的假日“美餐”。每到星期六晚,电视机前的观众在欣赏着歌手精彩的表演之余,对评委的点评更是翘首以待。不管评委对歌手是评好评坏,总是不可或缺的,耐着性子捱过烦死人的广告,就盼着评委对自己的选择有个交待,俨然如味精之类,缺了调味就有些美中不足。

其实点评古已有之,诗文点评就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大至八股文范文,小至稗官小说,曾一度充斥了文人的书笥。明清两代由于一批才识非凡的文人的参与,点评这一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进入了全面的繁荣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传世佳作。金圣叹就是这样一个在点评史上响当当的人物,金批的《西厢记》、《水浒传》令人叹为观止,誉为绝妙佳作。李贽点评的《论语》,冯梦龙点评的《挂枝儿》及花底闲人点评的《夹竹桃》也都名声显赫。

诗文点评的传统沿续了下来,今天点评类书籍更是书市中的热点。作为一种鉴赏方式,点评在读者与作品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深受读者的欢迎。如今,点评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现代传媒最为活跃的、最有生气的启发受众,吸引受众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编辑、记者点评最为常见,最早仅是文章或是节目的附庸,后来竟然越俎代庖,登上大雅之堂,开辟了专门的点评栏目,浙江电视台有《观点》、福建有线电视台有《视点》。但点评最好是请上重量级的大人物,越有名气越好,这样的书才会卖得欢,这样的栏目收视率才会高。比如国内的几家出版社就争着出 点评系列,从 评到古今中外人物;中央电视台每天中午的“每日说法”,也要请上法学专家现场说法;而东南电视台的“银河之星大擂台”自从请来了音乐界的泰斗金铁林后令人耳目一新,节目的身价倍增。点评可以评大也可以评小。大到世界格局,小到家庭琐事,无所不容。国际的科索沃危机,国内的南水北调,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 都要请来专家进行点评。但小并不是没有文章可做,崔永元的“实活实说”就请老百姓参与点评身边的生活。只要点评的内容是大伙儿所关注的,只要评到点子上无论大小都会有戏,皆是成功之作。最近,我还听说有人针对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出了一本书专门进行点评。

夏樗主编的《品书四绝》中说:书中的评点,或者剖析原著,揭示作品的精妙之处;或者借题发挥,写其人生感悟;或者逗笑取乐,风趣幽默。所发议论往往出人意表,却又入情入理。文字生动,气势如龙。读后,可悟读书法,可悟作文法,可悟消遣之法。古人云:“鸳鸯绣出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既得看美丽的鸳鸯,又得绣鸳鸯的金针,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这或许就是点评在今天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

环顾四周,我们这个时代的点评现象极多,这是一个点评风靡的时代。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