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产区向销区过渡的背后 李顺亮 据三明日报3月13日报道,我市的梅列、三元、沙县、永安、大田等县(市、区)本是粮食主产区,如今每年需向外购粮,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5个县(市、区)已逐渐由粮食主产区向销区过渡。 这种过渡显示,我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1998年以来随着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市加大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由1997年的407.98万亩减少到2002年的245.94万亩,粮食总产从141.45万吨减少至2002年的104.12万吨。应对市场风云变幼,适时主动调整结构,无疑是明智之举。但减粮不等于断粮,并不是说明粮的文章已经做到了头,恰恰相反,作为我省粮食传统主产区的的我市,仍然有必要深挖粮的潜力,向优质要效益。这些年,全国农业优质专业品种比例大幅度提高,比如2000年和1998年相比,全国优质水稻的面积就提高了37个百分点。市场规则是优质优价,我们只有跟上这种形势,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科学地发展粮食生产,满足一些粮食龙头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稳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努力创立三明的优质米品牌。毕竟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还有200多万亩,不是个小数目,这是广大农民实现温饱乃至增收的基本保障。 减粮的背后,并不是抛荒,而是调整出来的田地种上了经济作物。可经济作物的效益,带有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也就是说种植经济作物的风险更大,具体选择种什么就是个大的问题。一味减粮不足取,盲目种植经济作物更是劳民伤财。经济作物毕竟不是能脱离天地而生长的东西,因地制宜引导广大农民选择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种,种植出适稍对路的农产品,就成了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首要课题。品种不对路,前些年冻害的后果仍历历在目,增产不增收的教训我们也尝过。出路只有一个,就是甘于当基地,也敢于当基地,主动参与到优质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中来,并且以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在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等群体生产的基础上,由“一乡一品”、“一村一品”逐渐转向区域连片生产。只有把农产品放在最适宜它生产的地区和自然环境中进行生产,才能获得质量最好的农产品,才能获得最好的效益。 这种过渡,适应了从温饱向小康的转变,不再是简单地满足于粮食的自给自足,同时对我们当前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并且以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这都会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保证。市有关部门发布的消息也表明:目前,全市已有注册商标的农副产品212个,有条形码的农产品76个;有5个县(市)获得特产之乡称号,4个产品获国家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3个商标获省著名商标称号,6个产品被评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建成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5家,带动农户34万户,农户从中收入5.5亿元,户均收入1617元。可见,我市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走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新路子。 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是现实需要,也是战略需要;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总之,我们党和政府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摆在了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这为我们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农业是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 (200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