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齿留香“啃”光饼

李顺亮 叶明华 文/图

日子不管怎么过,光饼总是圆的……光饼的故事,其实是光阴的故事。而尤溪人之于光饼,不仅是唇齿留香,还有岁月留痕。

河里来回游上一圈,趟到岸边歇上一会,拿出光饼啃上一口……光饼好吃,可光饼最好吃的吃法,其实是就着清澈见底的河水,在玩笑与嬉闹之中慢慢品尝。

这样的吃法,如今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懂,只停留在七十年代前后出生的尤溪人的记忆深处。说来也是,光饼的故事,本来就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一解乡愁的“味道”

说起光饼,其实还得先从大吃和小吃之别讲起。

大吃是上得了台面的东西,而小吃其实是上不了台面的食品。而上不上得了台面,其实是以宴席来算的。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而各地宴饮之礼的差异其实更大。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之中,有一个重要的类别,就是不是厨房里能够蒸煮的。无疑,光饼就是这样的东西。

因为烧制光饼,需要用到的不是普通传统家家户户的灶,而是相对不常用的一种特制的炉,且是瓮形的炉。在瓮炉里烧制,用的也不是常用的柴火,而是由柴变炭之后的炭火。但是,奇的是,尤溪人偏偏爱叫这样出炉的光饼为“柴头饼”,也就是说,光饼其实是普通话的文雅叫法,而原本地道的本地方言之中,更喜欢用柴头饼这个俗称。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退火旧置的光饼,咬起来总是又硬又柴,想吃上一口并不容易,必须得花上一些牙劲来啃。当然,因为光饼多半是咸味的,尤溪方言中也称其为“咸饼头”。

尤溪光饼之中,以梅仙肉光饼最有特点。新鲜出炉的梅仙肉光饼,总是又香又脆。富甲一方的梅仙,制作光饼并不以厚实为荣,而是以薄脆为特点,并且在饼中加入了猪肉。于是,新鲜出炉的肉光饼,热乎乎,金灿灿,咬一口,脆中带软,再加细嚼,顿时面香、肉香、葱花香香溢唇齿……梅仙肉光饼的味道,在尤溪光饼之中独树一帜。

加肉的光饼,自然是更贵的。当年,因为钱上钱下的价格差异,会让怀揣几分钱的小小少年望而却步。但是,如今走南闯北生活幸福的尤溪人,多半选择这样的光饼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和一解乡愁的“味道”。到永安一家国企工作而后安家落户二十多年,虽然小林渐渐变成了老林,但是每年三番五次回到尤溪探亲,都要事先电话委托亲戚,预订上100个肉光饼,以便回程之时随车捎回。

饼香不怕巷子深。真正的光饼“大师傅”,是不用到街上摆摊设点的。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本是三明人口大县的尤溪,在外的乡亲也越来越多,只要是“大师傅”的好光饼,基本上不愁卖,愁得只有做不出来。看着刚出炉的光饼,其实早已名花有主、一订而空,想吃只有先来后到排队的份……

面脆油香的“故事”

到过新疆游玩的尤溪人,不仅大多对馕情有独钟,而且对馕的制作更感诧异,似乎和光饼的做法有相似之处。

同样是圆形面饼的馕,也是在一种特制的火坑中烤熟,无非是馕大饼小之分。其实,馕本有胡饼之称,自汉代传入中原后,就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之—。“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炉。寄予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以辅兴无。”白居易为此还留下了一首奇诗《寄胡饼与杨万州》。

光饼和胡饼之间,究竟有没有渊源,自然无从考证。有一种观点认为,胡饼从汉到五代、宋一直在中原流行,说明它对中原的饮食文化有强烈的影响。而对于光饼,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文化,有着自己的解释:在河南固始也有一种炭火烧烤的火烧馍,只是少了饼中心用以穿线的孔。唐代固始隶属光州,中原南迁的福州人族谱记载其祖先恰恰来自这里。因此推断,因来自光州固始而称“光饼”。

而更多人知道的光饼大名,其实是和一代战将戚继光有关。便于携带、便于就食、便于保存,是光饼的重要特点,不仅是商旅行人的最佳选择,而且也赶考书生的充饥之物。明代的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率军进驻福建平定倭寇之患,光饼作为重要的作战军粮,为部队连续作战并且取得最后胜利立下了奇功。光复之后平安无事的福建各地,为了纪念戚继光,就把这种饼称作光饼。

因为要方便携带,自古以来光饼中间总是有个洞,如今的梅仙肉光饼,也保留了这个特点。但是,奇怪的是,梅仙肉光饼的故事,却是和道教的神仙编在一起的。说是相传南宋末年,由于朝廷腐败,民风也开始颓废,在梅仙就出现了不尊敬老人的坏习惯。后来,这件事被八仙中的吕洞宾知道了。

前来转化民风的神仙来到梅仙,做起烤饼的生意。后来,从和面、揉面、出剂、压型、上炉、烘烤,他教了一位有孝心的年轻人,做起了一块块油光发亮、香味扑鼻的饼。之所以有这样的故事出炉,想来是因为编故事的人,一般是上了年纪的人,借着故事在宣讲孝道也是好事一件。

而光饼和红军,居然也有故事。据说,当年红军经过梅仙时,不少老百姓自发把光饼送给部队作为干粮,令红军感谢不已。但这个故事,吃过光饼的尤溪人,多半没有听过。

大有可为的“舞台”

小光饼也有大舞台。

和面、包馅、压模、点皮、烘烤……烘烤,这可是技术活。炉子达温后,把白胖饼子一个一个贴在炉子内壁,再用炭火烘烤至熟。看似容易,但火侯掌握好不好关系着饼的口感。

陈明光做饼的技术是外公传下来的,到他是第三代,自己在镇上开店也有30余年了。店里除了自己和爱人还雇了一个工人,三人一天能做上千个。“我家饼有祖传秘方,好吃。做多少,卖多少。”

陈明光的火炉与众不同的是,炉子上方有个支架,用弹簧悬挂着炭盆。陈明光一边不时调整弹簧,一边不时用小鼓风机朝炉里吹风,“这样每块饼受热就会均匀。”他自豪地说,这是他自己手上摸索设计改造的。

去年5月16日,尤溪首届梅仙光饼文化节让大家一尝这地道的原汁原味家乡味。而今年5月12日,尤溪“我家”特色小吃展开幕,每一个亮相的光饼摊子,同样是人潮涌动。小小的肉光饼,总是受人追捧。

在富有尤溪地方特色的118道热菜、34道面点、63道小吃之中,陈阳春的“梅仙肉光饼”成功入列“十佳”名小吃,而“十优”名小吃里,也有黄顺章的“梅仙肉光饼”一席之地。但是,对于光饼这么普普通通的东西,一向专家有专业的鉴评,“吃货”也有自己的说法。

而这样那样的声音,其实也是做大做强特色饮食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推手。尤溪美食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传承美食、小吃民间制作工艺,融入朱子文化、农耕文化,融入乡愁元素和时尚创意,做到吃有故事、带有情愫、离有眷念、购有记忆,已经提上县里的议事日程。

梅仙肉光饼,名气越来越大。毕竟相比开食杂店,做肉光饼更简单,利润也更高,而且有政府的帮助,梅仙本地人不仅愿意学,而且愿意从事经营肉光饼这个行当。

有了自己的商标、自己的协会和自己的品牌包装,梅仙肉光饼产业有了长足进步。“有效益,老百姓就高兴,就会接受。”汶潭村村民林光兰原先在矿场做工,经过培训学会做肉光饼,就在家门口卖起了肉光饼。

因势利导是最好的办法。一来,梅仙肉光饼自明代以来就已经盛行。二来,梅仙作为矿区,当地人从事矿业达3000余人,“矿业要转型,矿工要转业。”肉光饼产业,正好大有用武之地,已逐步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光饼飘香,生财有道……围在重达几十斤的光饼瓮炉前,生炉、备料、制作……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梅仙肉光饼,正在圆着一家又一家的幸福。

三明日报2016年5月28日A3版



| 关于丝路 | 丝路网史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