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拼”与“和”

李顺亮

石板、石厝,古街、古韵,海风、海味……别样风情的永宁古卫城,独具魅力的闽南活文化。

古镇古街中国不少,原汁原味已经难找。但是,来到石狮永宁老街,信步拾级而上,耳畔居然飘来了“仙乐”,着实让人新鲜了一回,一问方知是地地道道的闽南语唱经。

今年首批当选“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果然名不虚传。

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碰撞之地

永宁古卫城依山而建,明朝的卫所制度在这里找到了见证。但是,这么刚硬的一个卫所,却留下了许多海洋文明的痕迹。

“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卫所制度是明朝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凡是防区在一府之内的设所,一府以上者设卫。一般来说,一卫有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

永宁卫可不一般,看兵员多少就知道了。据《永宁卫志》记载:当时配以兵额6900人。这无疑远在一般的卫所之上。作为当年中国的海防前哨,如今一提起天津卫、威海卫,那是大名鼎鼎、无人不晓。其实,历史上的永宁古,可是与天津卫、威海卫并称全国三大卫所。

永宁卫有五个千户所,三个巡检司,统辖20万人。于是,明洪武二十七年即1394年修建的永宁卫城,自然而然就有十八衙门,“封家不下三万,官印七十二颗”。一纵三横街巷交错相通的永宁卫城,犹如鳌鱼背上的纹路。不经意间,我们就会闯进防卫机关,四处隘门把守着各自的巷口……

永宁与海洋有不解之缘,地名的由来就是一例。南宋乾道七年和乾道八年,来自海洋的毗舍耶人两次进犯晋江沿海。也正为此,乾道八年即1172年,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取“永保安宁” 之意,并且驻扎水军以为防御。此后,抗倭、反清……朝阳山上的镇海石和这里的百姓一起历经风雨。

文明的碰撞,也有柔和的一面。永宁老街明朝时称为西直街,从慈航庙直落西门外,长一公里多,宽度约4米至5米。老街两边,有不少南洋风格的建筑。如今,紧闭的店门上,“万通号小布庄”、“纱灯扎花”等招牌,仍然透出这里昔日的繁华。

大海从来都是商海。郊,又称郊行,或行郊,为清代闽台地区从事海洋贸易的商业组织。永宁的林元品成年后赴台,为清代台湾鹿港著名郊商。其父移居鹿港,初从事食盐零售,后创建“日茂行”,在清政府开放鹿港与蚶江对渡后,生意蒸蒸日上。也因为林家,台湾鹿港城隍庙与永宁城隍庙有着特殊的渊源。

永宁老街海的影子无处不在。历史上这里商店林立,盛极一时。清末,老街就有商铺200多间。当时,富甲一方的商家有永进、霞源和兴源3个商号。永进开有商行,霞源开有当铺,兴源开有榨油坊兼磨房。更重要的是,3家都经营船队,从事海上贸易,南风时北上,北风时南下,纵横南洋……

于是,永宁总也难以平静。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永宁,成为中国著名的侨乡,全镇4.6万多人口中,遍布海外的华侨或者侨眷、侨属有5万多。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相和之音

“历史、古卫、民俗”……今年9月12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建石狮永宁老街”正式揭牌。

闽南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用闽南方言吟唱和朗诵唐诗,在泉州是家常便饭。而各种宗教用闽南语唱经,在泉州一带也并不稀奇。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殖民者炮舰而来的还有福音。和永宁一样,那时泉州一带的教会之中大多使用闽南语布道,教徒则集体唱闽南语圣歌。

宗教是文明的载体。作为历史上的世界著名大港泉州,这里既有中国的古老道教、汉化了的佛教,又有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中亚的摩尼教、东亚次大陆的印度教、欧洲的古基督聂斯脱里派和在蒙古演化的也里可温教以及意大利方济各会派。

这里没有战争、没有掠夺,多种文化、多种宗教并存,经济高度发展,世界往来频繁。有专家因此评说泉州“是和平崛起模式的典范”。始建于唐代的泉州开元寺,既是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不单位。它的后殿居然有一对印度教的石柱,正是多元文化并存的史迹遗存。

今年8月26日,泉州以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等,成为我国唯一入选城市,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一起,共同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开元寺里那棵1200多年的桑树,让韩国光州广域市投资雇佣局长洪进太印象深刻。观古寺,品南音……为明年泉州与光州的系列交流活动做准备的他,也盛赞泉州不愧是首届“东亚文化之都”。

泉州南音,它源于中原古乐,同西安鼓乐、山西五台山音乐、北京智化寺音乐并列,被认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最古老的传统音乐。泉州南音还因其有着历史长河中多种典型因素的积淀,而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泉州南音有自成体系的工尺谱及其润腔,独特的演唱(奏)形式,独特的乐器及其演奏,并且用古泉州方言演唱。

无论是在永宁老街,还是在泉州各地,南音社的影子无处不在。今年10月23日晚,“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文化半小时》实景演出,在清源山天湖首演。隔着天湖聆听古朴的洞箫声,让人在山水间入禅入定。南音洞箫,乃古代“尺八”之遗制,如后汉马融所赋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方五孔,一(孔)出其背。以山景为舞台,以天湖为衬景,山下是泉州古城,夜里有高雅清音……

其实,泉州大地之上街头巷尾的南音,更加令人感叹。海洋文化的熏陶,使“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深入泉州人的骨髓之中,而开放与拼搏的另一面,却是泉州人的淡雅与从容。“执节者歌”的南音,正是文明的相和之音。

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之城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城市。没有文化的老街,是没有生命力的老街。”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说。

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这里创造了“泉州模式”和“晋江经验”,经济总量连续14年居福建省首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5件。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泉州品牌赞助了22个国家的体育代表团。

古今中外的文明,在泉州这里相互交融。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泉州全市拥有各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810处,其中国家级31处。各级非文化物质遗产名录541个,其中世界级4个、国家级31个。南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海丝”、“闽南红砖建筑”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构成了泉州独具特色的“五南”文化。

城隍信仰是闽台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隍文化是永宁极具地域特色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宁城隍庙内保留着一个特色建筑,当地人称为“嘉礼戏台”。在泉州,提线木偶称为“嘉礼”,每逢重大节庆都会有木偶戏表演。提线木偶在所有木偶类的表演中,难度最大,全靠细软的线与手的配合度来体现。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家林文荣表演的《驯猴》, 猴趣十足,滑稽可爱,会骑车,会弹琴,令人叹为观止。

永宁城隍庙中,随处可见栩栩如生的壁画和雕刻,而掌中木偶也在其中得以体现。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最大的不同就是,提线木偶通过线来操作木偶,而掌中木偶直接用手操作木偶。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泉州有一个穷秀才梁炳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有一日和朋友一起来到清源山仙公处卜梦,梦见仙公执其手说:“你的功名在掌中。”后来,再次名落孙山、无奈“隔帘表古”的他,果然成了“木偶戏状元”。

“京中有善口技者……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起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传统名篇《口技》,作者清代著名文学家林嗣环,怎么能写出如此活灵活现、声情绝妙的短文呢?只要我们知道他在泉州这片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大地上成长,早就有了答案。

三明日报2013年12月12日B1版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