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镇名村桂峰行 李顺亮 “酱油、酱油、酱油……”就这么一路不停,嘴里反复念叨着“酱油”,可是“酱油”到了后来,却不知不觉变成了“虾油”。很多人小的时候都有类似的经历,帮着妈妈买东西,妈妈叮嘱的最重要的东西,却反而没有记住,于是心生无限惭愧。 凤凰、周庄、西塘……天下古镇,是旅行者容易被人一再“叮嘱”,此生得一去再去的地方。可是,在我三进桂峰之后,却也会在与人聊起古镇之时,不经意地说出桂峰来了。 桂峰是古镇吗?也许你会向我提出抗议。毕竟,去年6月9日,桂峰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历史文化名村”,明显桂峰是一个名村。其实,只要你把历史往前一翻,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明朝洪武初年,尤溪县境被划分为50个都,桂峰就是十六都的中心村。这种以“都”来分置乡村的办法可以说是元朝的遗留物,至今尤溪民间仍存有这种叫法,尤其在求神拜佛等特殊场合,更要供述自己是某某都人氏,以免神灵照顾不到自己。 过往的神灵当然可以不问世事,不认识现代的籍贯地址。今天的我们想了解桂峰,却不可以不知桂峰的历史。桂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乾宁期间,民国年间的《尤溪县志》就载有“资寿寺,在十六都。唐乾宁四年建。”可见,桂峰也是很早就有人在此居住了。 桂峰之所以会成为古镇名村,与蔡姓结下了不解之缘。北宋端明殿学士、书法家蔡襄的后裔、九世孙蔡长来到这里,“承祖训避世筑居”,一代又一代耕读传家,至今已有760多年了。 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尤其是一个宗族的繁衍与发展历程,祖庙或宗祠莫过于是最便利的捷径。走进桂峰的蔡氏祖庙,我们从宗族世系表中可以知道,蔡长四代单传到了蔡基,生了蔡立、蔡治、蔡英、蔡雄四个儿子之后,蔡家才渐渐人丁兴旺。在古代社会,人的生育成长向来不易,在几代单传之后突然有人实现多子多福,对于一个宗族的传承,自然是了不得的大事,于是族谱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长期以来,祖训对于一个宗族的规范是极为利害的,因为不遵祖训,那就是忘本,会被整个宗族所唾弃。桂峰蔡氏就有祖训:“勤俭谦让,端正心田。父义子孝,兄友弟敬。励志攻书,清慎且勤。奉公守法,克已爱人。澹泊明志,敬业倡廉。发奋图强,敦睦乡邻。谨遵祖训,时刻莫忘。” 祖训的首字就是“勤”,看来桂峰蔡氏的先祖对于勤奋有着深刻的感受。虽然古时有一条尤溪至福州的官道经过桂峰,但这里毕竟是海拔相对较高的山里,地理条件较为恶劣,不勤奋无以养家糊口。人勤才会“春来早”,“耕”都做不好,更说不上“读”了。 一向勤奋的蔡氏后人,显然对于祖训中的“励志攻书”,贯彻得十分到位。这里崇文尚学,历代儒风不衰,据说这里几乎每座古建筑都有书斋,现存的书斋就有明清时期的“玉泉斋”、“泮月斋”和“后门山书斋”等。 据记载,这里明清两朝,有进士3名,贡生41名,举人11名,太学生29名,监生26名,庠生347名,并且出现“父子翰林”、“兄弟举人”的盛况,在桂峰。解放以来,这里走出来的学子更多了。在祖庙里头,对于从古至今的这些能走出山里的读书人,都一一列名张榜挂于墙上,以此激励宗族中的后来者。 在桂峰,我们有幸看到,有一位当地农民从山林里砍材回来,扛着重重的薪材回村,正从后门山书斋之下的羊肠小道艰难行进。这家书斋悬崖而立,下有小溪涧蜿蜒缠绕,因为地势较高,高高的基础全是由石块叠成。青石书斋、羊肠小道、溪涧潺流、纯朴耕农……那是一种别样的风景。耕读传家的历史在这一刻回归了。 族谱并不是天天可以拿出来示人的,宗族中的人尚且有看不到自己族谱的人,更何况外姓之人。因此,除非请来的修谱师傅,能看到自个或他家的族谱,都是一件荣耀的事,说明了一个宗族对你的信任与尊重。 1998年11月26日,时任三明市长的蔡奇在离任赴浙江交流任职的前夕,利用在尤溪县洋中镇调研中午的间隙,仅带两三个随行人员,回到了祖籍地桂峰,见到了这本桂峰蔡氏族谱。桂峰的蔡氏族人,一页一页翻起族谱,终于找到了记载蔡奇之处。 在族谱之上,一代、两代、三代……不管是谁,一个人对于一个宗族,仅仅是传承链条上的一个小小的结。因此,一个人对于一个宗族而言,是那样的渺小;同样,一个宗族对于一个社稷来说,又是那样的渺小。但人类的历史,就是由这样一支又一支渺小的宗族共同谱写的,因此,在历史研究中谱牒研究自有其一席之地。 如今,在蔡氏祖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当年蔡奇来到桂峰的活动照片。而我有幸作为蔡奇的随行人员之一,也看到了桂峰蔡氏族谱等蔡氏宗族秘藏的“宝贝”,见证了整个活动历程。事隔多年,看着墙上泛黄的照片,回忆起当年的那段往事,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蔡奇是蔡长的第三十一世孙。“桂馥千秋贻谋种德如种桂,峰雄万仞励志高怀仰高峰。”在蔡氏宗祠里,正厅两侧的第一联就是蔡奇亲笔题写的。桂峰蔡氏族人告诉我,这是他们在今年“两会”前夕,特地到杭州请蔡奇题写的。这副对联首字与末字皆有相对的“桂”“峰”二字,足见蔡奇对于桂峰的感情。 蔡奇的毛笔书法字迹,其实是很难能一见的。就连我这样一位长期跟随着他的记者,也是在蔡奇离开三明任上之后,在《三明日报》上偶然第一次看到蔡奇的书法字迹。原来蔡奇的书法也是漂亮的,当时,和我一样惊叹的人不少。 桂峰蔡氏以“勤”为首要的祖训,在蔡奇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三明工作期间,蔡奇常常工作到下半夜。对于我的采访稿,蔡奇也常常在夜里与我一起反复斟酌,并不是简单地以领导的身份自己对稿子一改了事。于是,叫报社留好版位,半夜拿着最后的定稿,一路狂奔回报社下版,成了我年轻时代的常事。那是我记者生涯中最苦最累的时期,也是我业务收获最大的时期。 到了古镇名村,找当地人的好好聊聊天,了解一下这里的人文趣事,你会更好地理解这里的生活,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仅仅是一路欣赏粉墙黛瓦、楼台亭榭、曲水廊栅,永远只能浮躁地了解一个地方的表象。 蔡氏宗族在桂峰生存与繁衍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我三次到桂峰,不同的蔡氏族人,都向我诉说着这样一个传说。原来,蔡氏先祖,最早来到尤溪时,并不是在桂峰落脚。历史以来,农村的猪向来长期放养。有一回,蔡家的母猪跑到了桂峰,蔡家找寻了过来,可是这猪怎么也不赶不回去。 猪在农村,向来是贵重的东西,更何况是母猪。猪不走,人就只好赶来陪护。于是,蔡家终于在桂峰定居了。人屈从于母猪的故事,据说在尤溪的联合还有一例,整个村子也是起源于此。这样的传说,乍一看似乎与蔡长“承祖训避世筑居”的经典说法相左。但我们只要仔细思量,也很容易找到解开问题的症结。 原来蔡长是在宋淳祐七年来到此地避世,避的是金兵南侵之后的纷乱之世。平时养一头猪对于一般农户来说,尚且不易,更何况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之后的纷乱之世,母猪价值之重可想而知。今天桂峰蔡氏祖庙所在的位置,据说就是当年母猪不肯走之地。 虽然一向崇文重教,但桂峰蔡氏似乎并不排斥经商。穿村而过的官道,自然是极好的经商之道。“四寻客栈五步楼,比屋弦声乐悠悠;梦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头。”这样的诗句,是桂峰当年繁荣的最好注脚。对于习武,这里也同样不会排斥。我们在紧顶着祖庙右手的老房子里,就可以一睹又长又重“关公刀”旧物的风采。 亦儒亦官亦商,使桂峰在明嘉靖三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年,发展到了鼎峰。据记载,这一时期新建了近30座华屋,而且这些建筑物的石雕、木雕和壁画彩绘之中,历史典故与吉祥图案大量出现。 桂峰村的确是满眼皆古,清代以前的古建筑就有39座。至于“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只有来到桂峰的各位,自己在村中漫步体会了。加上典籍中早有记载的“桂峰八景”,足够旅游者来此胜地寻芳、流连忘返了。 其实,“酱油”变“虾油”,那是因为虾油在孩子心里,也是妈妈提起过的东西。凡是妈妈提起过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需要记忆。而桂峰就是这样的东西,仍然一如历史“活化石”的桂峰,一旦我们到过了,它就会占据我们的记忆深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