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一份沉甸甸的爱心“生根发芽”! 本报记者 李顺亮 “我是接受您捐献的白血病男孩的妈妈,2013年11月,我的孩子被确认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我感觉天塌了……” “孩子今年15岁,在过去几个月的治疗过程中,他经受住了连大人都无法想象和承受的苦和痛,现在,有了您的爱心和无私捐献,我们的孩子将更加顽强!” “因为有了您的爱心和无私捐献,我们的孩子才有了重生的希望!感谢您!美丽的天使!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很快好起来!谢谢!!” …… 这是一位白血病母亲的来信。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造血干细胞就是“生命的种子”。5月29日中午,念着、念着,陪护的志愿者阿姨早已潸然泪下。听着、听着,双臂入针引血、体外循环分离、正在卧床捐献的李珺,顿时为之动容。 “能配型配得成的捐献者,都是幸运儿。”
此时的干细胞采集室,笑声在这一刻暂停了。大家的笑声来自于李珺的微笑,这位来自永安市曹远卫生院的白衣天使,微笑是她的魅力。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刘雅萍一看就高兴。她说,这是自己遇上的最阳光的捐献者。 这里可是省肿瘤医院,没事没人愿意来。“捐献造血干细胞 是爱是勇气是奉献”,贴在干细胞采集室的墙上,有一种别样的温馨。一切都好的李珺,本来这个时候得在自己的卫生院里加班加点,“一针见血”是她给病人打点滴时的活。她说,这段时间,是她那里最忙的季节。 这位爱笑的女孩,是三明全市第一位女性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此前,我市已经有三位男性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分别来自于将乐的邓立民、沙县的花旺春和永安的管智敏。省肿瘤医院的专家郭增清说:“目前对付白血病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能配型配得成的捐献者,都是幸运儿。” 想找一份能够配型成功的造血干细胞非常不易。曾有大富豪捐出上亿元巨资,帮助建设管理造血干细胞的骨髓库,满世界寻找适合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只可惜,虽然最终找到了,但是他的命已经先没了。毕竟,生命无法用金钱来换回,更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李珺是三明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员。先后四次全程陪护我市捐献者的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长林瑞班,在2003年的蜜月期间,曾和爱人一起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福建省分库提供了头两例造血干细胞样本资料,实现了福建省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零的突破。救人谁都愿意,但是,他一直遗憾自己当不上这样的“幸运儿”。 “移植是孩子唯一的希望。当我们得知中华骨髓库中有与孩子相符的配型,我们激动万分!当我们得知您愿意为我的孩子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消息时,我们欣喜若狂!”能配型成功,李珺是幸运的,对方更是幸运儿。造血干细胞管“造血”,但是这么重要的东西,不仅不能人工制造,而且非血缘配型的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有的甚至还更低。 这是生命的奇迹。2011年11月23日,年轻的李珺刚刚参加永安市组织的造血干细胞血样专场采集活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她的血样就配型成功,并且派上了用场、救人一命。主管这项工作的省红十字会副巡视员杨华明说,这在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在福建师范大学读研究生的“发小”,花了一个半小时特意从学校赶到省肿瘤医院支持李珺。“您太厉害了!”她一进采集室,就说起了李珺,“这么好的女孩……” “哪怕真的是抽骨髓,也没什么……”
甚至可以列入90后的李珺,虽然学的是临床护理,从事的也是护士这个职业。但是,捐献造血干细胞,对她来说同样是新鲜事。 今年春节前,接到省红十字会从福州打来的电话时,她“愣”了一下。她并不认识对方,虽然自己的确参加过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并且填写了联系方式。但是,现在骗子电话这么多,究竟是不是真的呢。她将信将疑,真有这么巧的事? 不久,自己单位的转告,让她当了真。原来,2014年3月11日,作为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林瑞班,接到了省红十字会的正式通知。这些年一直在负责捐献造血干细胞上下联系工作的他,立刻把一位患者的低分辨型与李珺相合的喜讯,传达到了永安市红十字会。当天,永安市红十字会回了话,李珺同意。 但是,这样的幸运一旦降到谁的头上,哪怕是再有思想准备的志愿者,也要让家人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李珺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为了回家之后能“说服”自己的父母,李珺特意先查了一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可一开口,李珺就发现自己做得有些多余了。妈妈说,“哪怕真的是抽骨髓,也没什么……” 李珺的爸爸是厨师,妈妈在煤场质检。爱心没有大小,他们都定期志愿无偿献血,对无偿献血并不陌生,对人道奉献精神更加执着。妈妈甚至还说出当年家里的陈年往事,开导起李珺来,一位做过骨穿抽取骨髓化验的亲戚,现在身体都还很棒。 其实,现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要骨穿抽取骨髓,而是和捐献机采成分血相类似,只是机采的成分不同。通过分离机让自己的血液一手出、一手进,并且在体外循环分离,采集其中所需要的造血干细胞。虽然捐献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真正机采也就三、四个小时的时间。 家人的支持,让李珺信心倍增。省红十字会接到报告后,正式启动了捐献工作。低分辨初步配对成功,还需抽取血样进行高分辨匹配。4月2日,林瑞班来到永安,第一次正眼看到了微笑的李珺,并且在三明市中心血站永安爱心献血屋里,抽取李珺的血样迅速密封带回三明,寄往苏州市中心血站高分辨试验室。 此前的李珺,已经志愿无偿捐献出1200毫升的全血。第一次见面,林瑞班和她讲解造血干细胞知识以及捐献全程十分顺利。很快,省红十字会通知,中华骨髓库确认李珺高分辨配对成功,可进行捐献前的体检。4月25日,李珺来到三明,在市第一医院进行了2个小时的全面体检。 确保双方生命健康安全的一道重要程序完成了。 每一个人都会因此生发出“大爱”
5月15日下午,林瑞班陪着李珺,乘坐动车前往福州,踏上了捐献之路。 妈妈担心着李珺,不知捐献过程会不会出事。这些天,妈妈一直来电,李珺都说没事。自己一切都好好的,李珺就怕给妈妈添忧,坚持没让妈妈跟着来。其实,在福州的李珺这些天并没有闲着。一天三针,早晚两针动员剂,再加一针抽血查看造血干细胞动员情况。 机采倒是没有多久,但是捐献的准备过程,却需要四、五天的时间。李珺在福州这边努力,那边远在苏州的患者也在准备。患者要在无菌的环境下,在这段时间慢慢地把自身的造血干细胞彻底清空,迎接李珺鲜活造血干细胞的到来。对于患者来说,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作出承诺的李珺一旦停止捐献,就会直接要了对方的命。 爱心可遇不可求。此前,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岁美特意和李珺见了两次面。捐献造血干细胞,配对成功的概率非常低,这是比中彩票还难的事,愿意的人并不一定有机会。“很乐意,很高兴!”李珺的微笑给了他信心。他本来还担心好事不一定就能办好。 捏、放,捏、放……李珺手握红色的压力小皮球,增加着血管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全血流速也跟着从一开始的每分钟55毫升,加快到了稳定的每分钟60毫升。血液在体外循环了32次之后,造血干细胞采集停止了。李珺捐出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最终定格在了251毫升。 大爱无言!美国的造血干细胞库,有一千万血样。中国这些年已经奋起直追,有了187万血样,其中,福建就占了5.8万。李珺成功捐献,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第4209例捐献者,福建省第109例捐献者。中午临近一点,李珺刚捐献结束,焦急的妈妈就来电询问情况了。如释重负的李珺,此时一切都好。 自己的血液,能与一位素不相识的人融在一起,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李珺祝福那位1.7米高的男孩,从此身体健康、好好学习、快乐成长。红十字会本身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志愿者的力量却是无限的。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黄毅敏说,从“小慈善”到“大慈善”,这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耳濡目染、触景生情……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大好事。捐献当天,赶到福州看望李珺的刘岁美说,每一个人都会因此生发出“大爱”。对红十字工作一向关心的市委书记邓本元,不仅是市红十字会名誉会长,而且一直盼着红十字会有好消息。市长杜源生和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张丽娟,也交待要把好事办好。 李珺捐献完成之后,刘岁美在造血干细胞交接单上签名,和前来福州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人员完成了最后的交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护士孙艳,带来了患者妈妈的感谢信。同为护士的她,十分敬佩李珺的爱心。她说,提着一份沉甸甸的“爱心”,赶紧回去让它“生根发芽”! 5月30日下午,一接上坐动车回来的李珺,刘岁美就把李珺隆重地送回了永安的家,并且对她的父母表示最深的谢意。这是一份爱心,更是一种缘分。刘岁美说,一定要把李珺平安送回家,让她的父母放心。 见到孩子一切安好,李珺的爸爸妈妈非常高兴,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三明日报2014年6月2日A1版 《一份沉甸甸的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