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心”流向香江…… ——三明首例捐献香港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侧记 本报记者 李顺亮 进梯、上楼,敲门、进家…… 11月20日下午4时许,手抱鲜花的童树海,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轻松愉快地回到了自己在三明的“窝”。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他如释重负。 此时,童树海捐献出来的造血干细胞,一份浓浓的“爱心”,早已划过北京的长空,跨过奔流不息的滚滚长江,来到紫荆花装扮的香江,在香港玛丽医院融入白血病患者的血液之中。 那是11月17日,童树海成功实现了三明首例捐献香港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至此,内地捐献给香港的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恰好实现了50例这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整数。 对于童树海来说,这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对于三明历史来说,也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 可以承受之“重”
入针引血、体外循环、分离血液…… 在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如家一般温馨的干细胞采集室里,这一天,他的全血在体外循环了38次之后,造血干细胞采集停止了。 经过三四个小时的努力,童树海捐出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最终达到了患者所需的定量。一切顺利之后,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将这份编号0401124279的供者骨髓,和香港玛丽医院完成了交接程序。省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主任、造干中心负责人杨政坚,代表省红十字会参与了见证。 自从13日来到首都北京,这些日子,是省造干中心王丽鹏和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林瑞班,陪着他勇敢度过的。捐献的是爱心,需要的是勇气。进针的那一刻,童树海也不敢看,也会皱起眉头。其实,高高帅气的他,却有一颗“顽皮”的童心,之前早已偷偷看了一眼针头。他风趣地说:“啊,这么‘粗’……” 其实,童树海并不是一般的勇敢者。2010年,他在云南边境参加过3天将近80公里的越野比赛,那可是勇敢者的游戏。2010中国·沧源首届全国越野邀请赛,是由云南省旅游局、临沧市人民政府、沧源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次户外挑战赛,山地车骑行、越野跑、定向走、水上运动、高空绳降等项目,让他享受了一回快乐。 献血进针对他来说,更是可以承受之“重”。参加无偿献血,他已经坚持了八年,为了一份份爱心,执着地挨了一次又一次针。而造血干细胞血样,早在2004年,他就在厦门采集过一次低分辨血样,存入中华骨髓库。 2012年,他又在昆明重新采集了高分辨血样入库,并且当年被昆明市授予无偿献血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回和香港白血病患者配对成功的,就是他在昆明采集过的那次血样。 老家清流县龙津镇的童树海,在云南一呆就是七年,他的砖机设备生意早已风生水起。可是,去年为了老家身体严重不适的母亲,他毅然回到了三明,在富兴堡的三明公路港里做起了水管生意。 客家子弟的他,对于他乡春城的习惯,已经了如指掌。客家人更习惯用两个字祝福:“高升!”云南那边却是爱用三个字:“样样好!”长期在外漂泊的他,最终选择“含泪奔跑”作为自己的微信名。他不仅脸上带了一份高原的颜色,说话的音调也起了小小的变化。 缘份总是“天”注定
回乡是快乐的,也是无奈的。 相应的,他的所有造血干细胞基础资料,也紧跟着从七彩云南转回了中华骨髓库福建省分库。今年6月18日,省红十字会正式通知市红十字会,有一位患者的低分辨型与童树海相合。市红十字会一来征求他的捐献意愿,童树海就爽快地答应了。 6月23日,童树海在三明新采的高分辨血样,很快寄往指定的高分辨实验室。巧的是,这一天和他这位无偿献血志愿者一起采集高分辨血样的,还有另外一位我市无偿献血志愿者,那就是来自宁化的邱德健。没想到,两个人最终都捐献成功,邱德健还进入了我省年纪最大的捐献者行列。 有爱心的人,相识的缘份总是这样“天”注定。在北京,他还碰巧遇上了一位来自新疆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共同的爱心,很快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语言、民族和地域的分界线,在爱心的领域是不存在的。期许成功,相互祝福…… 原来,为了确保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绝对安全,有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资质的医院,才有资格进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新疆的捐献者,至今仍然要到北京采集。而我省,只有涉及境外和国外的捐献,必须到北京采集。童树海有幸成为我市第一位入京的捐献者,也是我省第5例涉外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入冬的北京说冷就冷,白天五六度,夜里零下几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童树海倒没有觉得北京冷,北方的干冷对于习惯南方湿冷的他,是小事一桩,连带去的毛衣都没有用上。但是,捐献刚开始的那一下,却差点儿让他冷到。 原来,干细胞采集室,温度不能高,也不能低。但是,这是在北京,就显得有些冷了。血管遇冷自然会收缩,北京的护士因此一开始居然也没找着他的血管……一说起这事,童树海就笑了。他伸出了自己的右臂,开起了玩笑:自己自从献血以来,右臂上那个部位的血管,护士老是找不着。 到北京的那一天,恰逢201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京峰会刚刚结束,童树海有幸见到了北京的APEC蓝。蓝天之下的北京分外美丽,雁栖湖主会场引来了八方游客,他也特意抽空到燕山脚下留了个影。至于近在咫尺飘红的香山,为了千里之外碧绿的香江,只有等以后了。 “多行善事……”
毕竟,捐献之前,要做的程序性的事不少。 每天要进行两次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注射。只要能救人,这点苦不算什么。一路上,心态良好的童树海都和陪着他的林瑞班有说有笑。善事更要做好,不能给人添麻烦,本来根据中华骨髓库供者服务工作相关规定,可以有一位亲友陪同,也被童树海谢免了。 作为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长,此前已经5次陪过我市捐献者的林瑞班,成了他完全信赖的伙伴。一路上的见闻,他发了微信:“全国杰出青年林瑞班同志机场也不忘宣传捐献知识。”三明的朋友很快回了一句话:“这个人我知道……天天吹一片树叶从我门口过。”这让童树海更加相信爱心的力量。 能配型成功的,本身就是这个世界的幸运儿。一次成功的对接并不容易,需要捐献者与患者共同做好准备。这一边的捐献者不能太早捐献,也不能太迟捐献,要等那一边的医院把患者的白细胞下降到接近为零。同时,捐献者完成捐献之后,造血干细胞要马不停蹄,立即送往患者所在医院实施移植手术。 在准备阶段,患者的白细胞下降到接近为零时,对外部世界的病菌就完全散失了抵抗能力。因此,此时如果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因为外力影响变卦,或者身体不适无法捐献,对于患者来说极其危险,甚至是致命的。 每一次,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岁美都要等到一切圆满之后,把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平安送回家,才会真正放下心来。有始有终,既是一个心愿,更是一份责任。“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都是英雄!”这一回也不例外,他不仅让市红十字会秘书长吴乃霜到动车站迎接“英雄”归来,自己也早早等在了童树海临时租住的小区…… 现在三明的“窝”,其实是童树海临时租用的住处。而这次到北京捐献,他和家里的两哥两姐,也不敢让母亲知道,深怕老人家多一份不必要的担心。早点回家,是他的心愿。20日晚,顾不上休息的童树海,踏上了回清流的旅程。 童树海说,自己在去北京捐献前答应了朋友,要去朋友的果园帮个手。而心里明白究竟他为什么要赶路的刘岁美,一再交待童树海要注意休息,并且祝福他一路顺风。刘岁美感慨地说:“这就是乡愁!” 人生在世,就要“多行善事……”1977年出生的童树海,作为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员,已经看惯了人世间的风云变幻。 三明日报2014年11月23日A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