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英雄爱心路……

本报记者 李顺亮

悄悄地离家,悄悄地回乡……除了一次和家人说好的外出,生活的轨迹看起来一切如常,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12月1日中午,在宁化、清流和长汀的三叉路口,他轻松地背起自己的随身背包,跨上五天前寄放在那儿的摩托车,和一路相送的市红十字会“朋友”挥手作别,向着前方的家归去。

“不能带……”此时,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颁发的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却被他毅然拒绝,无法随他回到宁化县安乐乡本点的家,依旧静静地躺在市红十字会的工作车里。

其实,谁又能知道,看似若无其事的他,就在此前一天,在省肿瘤医院里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花了四个小时的时间,让自己的全血一次又一次在体外循环,把脱身而出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无偿捐献给了远方不知名姓的年轻人。

造血干细胞,这是生命的种子。这边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也意味着给了那边患者第二次生命。作为我省第140例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进入了我省年纪最大的捐献者行列。捐献时的年龄,比同样来自客家祖地宁化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邱德健还大。

巧的是,他和邱德健都是1968年出生的同龄人,而且邱德健当年还在安乐工作过三年。邱德健隐隐约约听说过他的名字,只不过他们并不相识。邱德健是去年8月14日成功捐献的。直到捐献成功回到宁化县城,见到了前来欢迎的邱德健,他才知道邱德健的爱心故事。

有爱心的人并不一定相识,但是会有一样的爱心故事。此前,他也是每年都要捐献800毫升全血。作为三明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员,献血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多少回的事了。一接到愿不愿意捐献的来电,他们都干脆利落地给出了自己的选择——愿意。只不过,邱德健征得了家人的同意,而他却有难言之隐。

原来,他的老父亲刚刚做完大寿,而他的儿子12月10日就要完婚。家里有这两件大事,于是,担心老父亲难以接受的他,虽然市红十字会一再劝说,依然为了成功捐献而选择了沉默,瞒过了家里所有的亲戚朋友,只身外出完成了他的爱心奉献。

作为三兄弟之中的老大,他早就学会了独自承受家庭之重。市红十字会前前后后几次来电,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受怕,他不得不告诉妻子,那是“林业局打来的”,而且把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林瑞班的电话,在手机里存为了“林业局”。

那里因为,他有几片山场,常常会有林子上面的一些事。而且事实上,他也最喜欢山林里的新鲜空气,有事没事都会往山里钻。在山里,他会觉得自己才是幸福的,在他的眼里,世上最甘甜的水,莫过于山泉。和山林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他,也练就了山里人的一身本事,哪里的山土质好,那是一望便知。

嘴上说是要去林业局,他出了门就直奔三明,来到市红十字会办公室。这时,他才拿起电话,分别给在家乡教书的弟弟和在福州工作的儿子,交待说自己要出门去办事几天,并且会到武夷山游玩。对他来说,一切都准已经备妥当。

可他马上要完婚的孝顺儿子,却一直坚持要陪他去武夷山。其实,在交通建设上干得颇为出色的儿子,是想着帮自己的父亲出钱。无奈,他只好把电话拿给了林瑞班,帮他圆上了话。而他未过门的儿媳妇,是在福州大医院上班的。深怕碰巧遇上的他,对于捐献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千万不能去那个医院。

可是,世上的事,总是无巧不成书。来到福州省肿瘤医院,刚刚走进负责采集造血干细胞的科室,居然有人叫出了他的大名。原来,负责采集的,有一位就是他家熟得不能再熟的转折亲。这吓了他一跳,于是,要求帮忙保密的事,只好上演。这些天,知道他一切行动的,就只有全天候陪护他的林瑞班。

打动员剂,调整身体……五天的时间,让他有些难熬。因为,家里的老父亲天天都打来电话。双臂入针引血,体外循环分离……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一采集结束,他就起来踏着节奏,跳起自己的舞来。终于捐献成功的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庆祝,跳上几下让他觉得轻松自在。

他生性就喜欢动,从小他就是学校里的体育能手,田径赛场上的这跑那跑,都有他的身影。一般人没有玩过的标枪,他一投就是40多米远,还拿到了县里相当不错的名次。尽量让自己动上一动,对他而言是顺其自然的处世之道。他一动,整个采集室里的人都乐了。

“您的这一人道善举使患者获得了重生。”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编号5309,也意味着他是我国第5309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千里姻缘都要一线牵,造血干细胞能够配对成功,更是难上加难,概率至少是以十万分之一来计算的。

而他,和邱德健一样,都成了幸运儿。他们的血样,都是在2011年7月同时采集,并且加入中华骨髓库的。而同一次血样采集,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结出了两回硕果,本身也是一个爱心奉献的奇迹。宁化县红十字会也十分有心,让两位捐献者见上了面。

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年龄在18到45 周岁之间,身体健康、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可以采集血样。而捐献者的年龄,则被限制在了18到55周岁之间。今年8月19日,市红十字会接到通知,一位患者的低分辨型与他相合。

9月7日,他的高分辨血样寄往指定高分辨实验室。此后,因为年龄的关系,他又经历了多次复检。头一回,他说自己带了很多钱,要求体检费用自己出。一次成功的对接并不容易,需要捐献者与患者共同做好准备。这一切反复,都是为了确保最后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捐献者完成捐献之后,造血干细胞还要马不停蹄,立即送往患者所在医院实施移植手术。

捐献成功的第二天,他说只是腰还有一点点酸。这是打动员剂和捐献时要三四个小时静卧造成的。动员剂一般一天多的时间,就会排泄干净。邱德健是过来人,立即形象地比喻起来:“打动员剂,就是吹哨子。”原来,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有百分之九十多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打动员剂就是为了激活它们。而采集造血干细胞,也仅仅是采集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

因为家里的两件大事,都是两个不可更改的时间点。于是,此次成功捐献的他,成了我市第一例反过来主动催着要求抓紧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本来每一回我市志愿者成功捐献之后,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岁美都要把志愿者平平安安送回家,而他这回却成了例外,只送到了三叉路口。

“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都是英雄!”而这一回,他真正成了一位无名英雄。今年夏天,他的家乡安乐受了灾,市红十字会恰巧援建了当地一个项目。到时再去他家里相见,成了双方在三叉路口再见时最后约定。而他的要求,也只有一个,就是要提早几个小时告诉他。他说,从在山里赶下来需要时间。

而他的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独一无二收藏在了市红十字会里。证书上,清楚明白地写着他的名字……

三明日报2015年12月7日B1版 《默默无言写大爱》


| 关于丝路 | 丝路网史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