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偏远乡村教师的爱心旅程……

本报记者 李顺亮

成功捐献之后熊自招老师脸上露出了微笑。

“捐给别人?那很光荣!”

和着2017年新年的钟声,乡村教师熊自招的爱心故事,在偏远的建宁县伊家乡不胫而走。在乡里村间百姓的议论声中,他所带一年(1)班的24位学生,渐渐知道了自己的班主任年前有事长时间外出的真相。

从2016年12月25日,熊自招老师启程赶到福州,到12月30日回到建宁。这位来自最基层第一线的偏远乡村教师,上演了一场完美的爱心旅程,成为我市教育系统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至此,我市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达到了10位。

不打自招

“我叫熊自招,不打自招……”这是他在去年“乡村·中国梦”选拔现场的开场白。

其实,他真的是在不打自招。选拔是在县里进行的,因为需要展示才艺,学校的老师都推荐会写一手好字的他,去试上一试。而他在现场表演写字之前,还有几句心理话想和大家说。

献血的点点滴滴,在轻松的气氛下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读宁化师范学校的时候,有一次听说献血车要来学校,可为此高兴过的他,最终没有盼来。但“献血”这两个字,倒是印在他脑海里了。

后来,回到家乡建宁执教多年,已经有了孩子的他,遇上了一件开心事。久居乡村的一家,难得有一回来到县城,原本只是想让女儿开个眼界,往县体育馆里看回动物展览。可是,之后的闲逛,反倒让他更激动。

“哇,这么多年今天终于可以献血了!”原来,在人多热闹处,熊老师看到了爱心献血车。填表、验血、献血……他毫不犹豫地做起自己多年之前就想做的事。这一天,他记得一清二楚:2012年11月24日。

此后,每次一收到爱心献血车来建宁的信息,熊老师都会抽空从乡下赶往县城献血。直到2015年7月10日,在他爱心献血的时候,工作人员多问了一句:您是否愿意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简单地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什么之后,他毫不犹豫地爽快答应了。很巧,福建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一份编号为0067433的的荣誉证书刚刚到手,他就来到了选拔现场。于是,他顺便把这张“纸”作了一下展示。

“如果需要,也会毫不犹豫地去捐献。对我、对大家都有意义、有所启发,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社会就会更加安定、更加团结、更加和谐。”选拔现场这段话,至今听起来仍是那样的自然。

他的这次选拔过程,被组织方拍成视频送到了北京。公益组织最后决定,让他作为乡村教师的代表,前往北京参加“乡村·中国梦”素质拓展活动。第一次坐上远行的火车,可有座位的他,入夜后却站了后半程。他让座了。

后来,那次选拔视频给了向来默默无闻的熊老师另外一份惊喜。有人告诉他,网上居然可以看到他。熊自招一查,果真如此。

叫啥干啥

因为人家的爱心公益,熊自招有幸第一次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这是熊老师曾经到过的最远的地方。而这回到福州,居然也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只不过是因为他自己的爱心捐献。

出远门对于熊老师,一向是件稀罕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时间,并不是他能够选择的。一次成功的对接并不容易,需要捐献者与患者共同做好准备。这一边的捐献者不能太早捐献,也不能太迟捐献。一切都要视那一头医院患者的情况来决定。

工作以来的18个年头,熊老师都是所在学校里那个叫啥干啥的熊老师。原本就读师范,他选的是“自然”科目,可偏门的“自然”没有几个人选,他毫无怨言地去学了体育。而乡村小学,哪里有办法分清这科老师那门老师。这不,上学期他教的是一年级数学,这学期他又教一年级语文了。

在上课期间,作为老师,还是班主任,无缘无故长时间外出,肯定不行。熊老师心里倒是想,要是可以的话,最好能够边打动员剂,边给孩子们上课。可是,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个来不得半点马虎的事。

编号6162的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

毕竟,造血干细胞是“生命的种子”!而在捐献的最后阶段,对方患者的白细胞会被降到接近为零,等着捐献者的新鲜造血干细胞。那也意味着,此时患者对病菌,完全散失了抵抗能力。如果捐献造血干细胞一有风吹草动,对于患者来说都是致命的。

熊自招毕竟是老师,知道事关重大。而县教育局、伊家中心小学都全力支持,学校里的老师更是主动帮他把活顶上。第一回去省城,熊老师只到了两个地方。刚到福州当天,去了三坊七巷。而鼓山,是他表哥无意中知道他来,特意带他去的。

老老实实在省肿瘤医院当他的“病人”,目的就是为了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各种抽血检验、每天注射“动员”……爱心的旅程,其实对任何一个捐献者来说,都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作为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员,熊自招已经累计献血2800毫升。从献血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对熊老师来说早都是以平常心来看待的事。可这回,他觉得奇怪,自己天天兴奋睡不着。

后来发现,这是熊老师太少出门造成的:认床!

心有牵挂

爱心总是有缘。

在偏远的均口镇半寮小学干了两年之后,熊自招调回了伊家乡,又是在偏远的小学一直干到全部撤并,才来到了中心小学。身材瘦小的他,向来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和“大哥哥”。有一回,正在认真擦窗户的他,随口答了一声学生“要擦黑板”。结果,当晚他重出了一次黑板报。

伊家乡东风村大演自然村是他的老家。熊老师深爱着这片土地,是这里的乡里乡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1979年出生的他,两周岁就遇上了火灾,是赶来救火的一位好心人把他救了。如今,一直找不到恩人,是他的遗憾。

没想到,这回自己救了人家。人类白细胞抗原即HLA,是决定排斥反应的关键。低分辨检测的是HLA的三个位点,而高分辨则要检测五个位点。能够找到一份“命中注定”相合的造血干细胞,并且配型成功的概率,至少是以十万分之一来计算。

可熊老师加入骨髓库的一年之后,就低分辨配型成功。三个多月之后,又高分辨配型成功。此后,仅隔一个多月时间,就在2016年12月29日成功实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速度之快,堪称造血干细胞捐献中的奇迹。

双臂入针引血,体外循环分离……躺在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血液在体外循环了30次之后,造血干细胞采集停止了。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努力,成功捐献的熊老师,起来之后第一句话,就是与赶飞机送造血干细胞的北京护士说:“代我与小朋友说,健康成长!”

“您的这一人道善举使患者获得了重生。”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是沉甸甸的。“真得很幸运,一辈子都难得……”熊老师一直感慨,并且一再感谢为他成功捐献付出努力的所有人。

“‘自’是熊氏家族的辈分。而‘招’,则是招财进宝的招。那是爷爷过世时,墓碑之上刻下的名字。于是,还没有出生,名字就取好了……”总是言辞开朗的熊老师,却在读完北京护士带来的患者母亲感谢信之后沉默了。

孩子妈妈的来信情真意切。

第二天,一路送他回家的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岁美和县里的副县长孙元玲,反复交待他要多注意休息。县教育局和县红十字会也商量着落实这件事。可熊老师总是心有牵挂:“下午还是要去学校。”

当天下午,熊自招果然出现在课堂上。而此时,他的摩托车仍静静地停在建宁县北动车站外。其实,他是独自骑了一个小时的摩托车之后,才踏上此前的爱心之旅……

三明日报2017年1月6日B1版


| 关于丝路 | 丝路网史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