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中年谱[①]

陈志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4b32330100nbw5.html

公元945年 乙巳 晋出帝开运二年 1岁

李建中本年生于蜀。

《宋史》卷四百四十一《李建中传》:“大中祥符五年冬,命使泗州,奉御制《汴水发愿文》,就致设醮,使还得疾,明年卒,年六十九。”[②]逆推出生合在本年。《宋史新编》卷一七0云:“自其祖仕于蜀,遂为蜀人。”[③]

字得中。

《宋史》本传:“李建中,字得中。”《书史会要》卷上云:“李建中,字德中。”[④]《东都事略》卷一一五[⑤]、《皇宋书录》卷中皆作“得中” [⑥]。当以“得中”为是。

曾祖逢,唐左卫兵曹参军。祖稠,梁商州刺史,避地入蜀,会王建僭据,预佐命功臣、左卫将军。父昭文。

《宋史》本传:“曾祖逢,唐左卫兵曹参军;祖稠,梁商州刺史,避地入蜀,会王建僭据,稠预佐命功臣、左卫将军。”又云:“李建中父名昭文。”

《十国春秋》卷四十云:“李稠,其先京兆人。父逢,故唐左卫兵曹参军。稠初事梁为商州刺史,未几来蜀,会高祖开国,预佐命功臣,官左卫将军。”[⑦]李稠仕梁为陕西商州刺史。908年王建僭据,稠仕于蜀,因其骁勇善战而立下军功。预佐命功臣、左卫将军。后又西奔于岐,返回故里。《旧五代史》卷四《太祖纪》有李稠的记载:“开平三年(909),……六月庚戌(十六日),同州节度使刘知俊据本郡反,制令削夺刘知俊在身官爵,仍征发诸军速令进讨。辛亥(十七日),驾至蒲陕,文武百官于新安县奉迎刘知俊弟,内直右保胜指挥使知浣自洛奔至潼关,右龙虎军十将张温以上二十二人于潼关擒获刘知浣。……与最先打倒刘知浣衙官李稠四十三贯文。……从八月朔日(初一),商州刺史李稠弃郡西奔。”[⑧]

李逢,唐史记载有三人,皆与左卫兵曹参军无涉;李建中父昭文史料阙如。二人待考。

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

《宋史》本传:“其先京兆人。”《十国春秋》卷四十云:“李稠,其先京兆人。”京兆即今西安。李建中祖籍陕西,应无疑问。因其祖仕于蜀,故后来被目为“蜀士”。《宋史新编》卷一七五云:“自其祖仕于蜀遂为蜀人。”《宋史》本传:“苏易简方被恩顾,多得对,尝言蜀中文士,因及李建中。“

杨凝式73岁。李煜9岁。

公元948年 戊申 汉高祖乾祐元年 4岁

冬残腊暮,杨凝式书《神仙起居法》。

公元951年 辛亥 周太祖广顺元年 7岁

李建中幼好学。

《宋史》本传:“李建中幼好学。”

公元953年 癸丑 周太祖广顺三年 9岁

后蜀刻印《九经》,由是蜀中文学复盛。

公元954年 甲寅 周世宗显德元年 10岁

王禹偁生。杨凝式卒。

公元958年 戊午 周世宗显德五年 14岁

父卒.

《宋史》本传:“十四丁外艰。”

公元960年 庚申 宋太祖建隆元年 16岁

正月,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北宋建立。魏野生。徐铉46岁。李煜25岁。

公元961年 辛酉 宋太祖建隆二年 17岁

六月,李煜嗣位。七月,太祖“杯酒释兵权”;郭忠恕贬乾州司户参军,坐事削籍配肃灵武。

公元965年 乙丑 宋太祖乾德三年 21岁

李建中入宋,侍母居洛阳。聚学以自给。

《宋史》本传:“会蜀平,侍母居洛阳。聚学以自给。”宋乾德三年(965),李建中二十一岁,是年正月,平后蜀。李建中于是年由蜀入洛阳,自此居洛阳最久,因此有人把他看成洛阳人。《宣和书谱》卷十二云:“文臣李建中,西洛人。”[⑨]

十二月二十八日,西安立《释梦英篆书〈千字文〉碑》。

公元966年 丙寅 宋太祖乾德四年 22岁

李建中在洛阳,师法杨凝式书,颇得时名。尝题壁于傍。

宋·胡仔《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四《杨凝式》引《蔡宽夫诗话》云:“杨凝式仕后唐晋汉间,落魄不自检束,自号杨风子,终能以智自完。书法高妙,杰出五代,可与颜柳继轨。今洛中僧寺尚多,有其遗迹。《题华严院》一诗云:‘院似禅心静,花如觉性圆。自然知了义,争肯学神仙。’用笔尤奔放奇逸。李西台建中平生师凝式书,题诗于旁曰:‘枯杉倒桧霜天老,松烟麝煤阴雨寒。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西台书亦自深稳老健,前辈所贵重也。”[⑩]李建中早年与晚年分别寓居洛阳多年,师法杨凝式书应在早年。姑附于此。此后十余年间李建中皆在洛阳。

宋太祖重用读书人。郭忠恕书《三体阴符经》。

公元967年 丁卯 宋太祖乾德五年 23岁

释梦英书《十八体诗碑》。

公元968年 戊辰 宋太祖乾德六年 24岁

钱易生。林逋生。王祐权知贡举。柴成务登进士第。

公元974年 甲戌 宋太祖开宝七年 30岁

杨亿生。

公元975年 乙亥 宋太祖开宝八年 31岁

李煜归宋。

公元976年 丙子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 32岁

公元977年 丁丑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 33岁

李建中手抄《汗简》以献,可能在此顷。

《宋史》本传:“尝手写郭忠恕《汗简》集以献,皆科斗文字。有诏嘉奖。”李直方《汗简后序》云:“近闻秘阁新本,乃集贤李公衎修(原注:公名李建中)。公素居外任,稿草秘于巾箱中。大中祥符四年罢西京留台归阙,果以此书示余。”李建中手写《汗简》集以献,不详何时。李建中《题汗简》云:“《汗简》元阙人名氏,因请见东海徐骑省铉,云是郭忠恕製。”徐铉卒于淳化三年(992),则李建中《题汗简》当作于淳化三年(992)之前。郭忠恕,《宋史》卷四百四十二有传。字恕先,河南洛阳人。曾著《汗简》。《郭忠恕传》云:“太宗即位,闻其名,召赴阙,授国子监主簿,赐袭衣银带、钱五万,馆于太学,令刊定历代字书。”故知李建中抄《汗简》以献亦在太宗朝。本年句中正献“八体书”,授著作佐郎。李建中抄《汗简》以献,当在此前后。

公元982年 壬午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 38岁

约在是年,携文游京师。王祐延誉于石熙载,李建中馆于石熙载之第。熙载厚待之。

《宋史》本传:“携文游京师。为王祐所延誉,馆于石熙载之第,熙载厚待之。”《东都事略》卷一一五和《古今纪要》[11]卷十七皆云:“王祐延誉于石熙载。”王祐(亦作祜),大名莘(今属山东)人。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历魏县、南乐二令,入宋官拜兵部侍郎,年六十四。《宋史》卷二六九有传。石熙载,字凝绩,河南洛阳人,官至尚书右仆射。年五十七。《宋史》卷二六三有传。太平兴国二年和太平兴国五年,朝廷曾两度开科,李建中似乎都不曾参加。李建中被王祐推荐给石熙载并馆于石熙载之第,当在太平兴国八年(983)中进士之前,约在太平兴国七年(982)左右。其时王祐充史馆编修,石熙载领尚书枢密事。二人皆在京师。

陕西扶风立释梦英书《夫子庙堂记》。

公元983年 癸未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 39岁

中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

《宋史》本传:“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宋诗纪事》卷三“李建中小传”:“太平兴国八年进士。”[12]《长编》卷二十四“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春三月”:“丙子(二十日),上御讲武殿,覆试礼部贡举人,擢进士长沙王世则而下百七十五人,诸科五百一十六人。”[13]李建中中进士后,当年就授大理评事。

通判郢州(治今湖北钟祥)。

《宋史》本传与《东都事略》卷一一五皆云:“历通判道、郢二州。”而《楚纪》卷四十九李建中小传云:“历知郢、道二州。”[14]又据(万历)《承天府志》卷八云:“太平兴国八年(983),通判郢州。”[15](弘治)《永州府志》卷三云:“淳化元年(990)为通判。”[16]知李建中知郢州在知道州之前。郢州治今湖北钟祥。《舆地纪胜》卷八二《京西南路襄阳府》录李建中诗句“按部先春凤林野,写怀空望鹿门山。”[17] “鹿门山” 乃襄阳地名,距郢州不远。此诗当作于郢州任上。

公元984年 甲申 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 40岁

大水淹没洛阳寺壁,杨凝式、李建中题壁书法被摧毁。

宋·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一:“少师于西京寺观壁上书札甚多,而人间所收真迹绝少,其寺观所书壁,僧道相承保护之。至兴国九年,大水湮没,墙壁摧坏,十无一存。可为惜之,可为惜之。”[18]

石熙载卒。杨亿特授将仕郎,守秘书省正字。

公元985年 乙酉 宋太宗雍熙二年 41岁

出为岳州(治今湖南岳阳)录事参军。

李建中《同年帖》云:“《怀湘南》拙诗附上同院刘学士骘。”又据朱弁《曲洧旧闻》卷七《怀湘南旧游寄起居刘学士》诗云:“老情诗思关何处,浑是湘南水岸头。残白晚云归岳麓,浓香秋菊满汀洲。静寻绿径煎茶寺,遍上红墙卖酒楼。西洛分台素拘检,绣衣不得等闲游。”[19]这是李建中在西台任上怀念湘南旧游之作。刘骘,是宋初著名诗人。曾与杨亿诸人唱和,所作诗收入《西昆酬唱集》。《湖南通志》卷一三四:“太宗雍熙二年(985)进士,除潭州教授。”[20]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岳州治今湖南岳阳。潭州宋时属湘南,李建中与刘骘的交往应在雍熙二年(985)左右至淳化初。李建中知岳州具体时间不可考,姑附于本年。

参军品位低于通判。按理,李建中出为岳州录事参军应在通判郢州之前。此处存疑待考。

公元986年 丙戌 宋太宗雍熙三年 42岁

李建中在湘南时,与释梦英有交往。

《金石萃编》卷一二六《赠梦英诗碑》录李建中诗云“往岁潇湘一相见” [21],李建中与英公相识在湘南的数年间,约在雍熙二年(985)至淳化元年(990)之间。姑附于本年。释梦英乃宋初篆书名家,曾书《十八体诗碑》、篆书《千字文》、《目录字源偏旁碑》等。

十一月,徐铉等上《新定说文》三十卷。

公元987年 丁亥 宋太宗雍熙四年 43岁。

京东转运使李惟清著其能,再迁著作佐郎,监潭州茶场。

《宋史》本传:“京东转运使李惟清著其能,再迁著作佐郎,监潭州茶场。”李惟清(943—998),字直臣,下邑人。《宋史》卷二六七有传。雍熙三年,奉诏往荆湖诸路,未几出为京东转运。[22]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十三《宋纪十三》“雍熙四年四月”:“己亥(七日),并水陆发运为一司。帝将大发兵攻辽,遣使往河南北诸州募丁壮为义军。京东转运使下邑李维(惟)清曰:‘若是,天下不耕矣。’三上疏争之。”[23]《宋史》卷二六七本传:“端拱初,迁右谏议大夫。”[24]则李建中被荐当为李惟清转运使任上的雍熙四年(987)至端拱元年(988)之间。姑附于本年。

公元988年 戊子 宋太宗端拱元年 44岁

在湘南。

公元989年 乙丑 宋太宗端拱二年 45岁

在湘南。

公元990年 庚寅 宋太宗淳化元年 46岁

通判道州(治今湖南道县)。

《宋史》本传与《东都事略》卷一一五皆云:“历通判道、郢二州。”(弘治)《永州府志》卷三云:“淳化元年为通判。”道州宋时乃永州辖地。

游永州淡山岩,作《淡山岩》诗。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二录李建中《淡山岩》诗。此诗即作于道州任上。胡仔在诗后跋道:“零陵郡淡山岩,秦固贞实之旧居,余往岁尝游之,因见李西台、黄太史诗刻,爱其词翰双美,因拓墨本以归,真嘉玩也。西台诗石刻漫灭,九字不可辨,因阙之。”[25]诗见《宋诗纪事》卷三《淡山岩》。

公元991年 辛卯 宋太宗淳化二年 47岁

九月二十七日,改殿中丞。

《宋史》本传:“改殿中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淳化)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著作佐郎李建中令学士院试诗赋,命为殿中丞。”[26]宋·朱长文《续书断下》记云:“在神德朝,以殿中丞直集贤院。”[27]“神德朝”指太祖朝。李建中改殿中丞应在太宗朝。《历代书法论文选·续书断》[28]作“圣德”,当是。“圣德”即太宗。

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续《翰林志》二卷以献。九月,太宗书“玉堂之署”。徐铉卒。

公元992年 壬辰 宋太宗淳化三年 48岁

李建中由殿中丞转为太常博士。

《宋史》本传:“转运使柴成务领漕运,再表称荐,转太常博士。言事者多以权利进,李建中表陈时政利害,序王霸之略。太宗嘉赏,因引对便殿,赐以绯鱼。”《宋史》卷三0六《柴成务传》:“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淳化二年为京东转运使……俄与魏详同知京朝官考课;四年,又与详同知给事中事。”[29]据此,李建中被荐当在淳化二年(991)至三年(992)柴成务任京东转运使时。

太宗引对便殿,赐以绯鱼。

《宋史》选举四云:“太宗选用庶僚,皆得引对,观其敷纳可采者超擢之。”[30]李建中引对便殿当在太常博士任上的淳化三年(992)至四年(993)之间。姑附于本年。

公元993年 癸巳 宋太宗淳化四年 49岁

二月二十一日,李建中监香药榷易院,因漏落过犯,诏各夺一官,依旧在任。

《宋史》本传:“会考课京朝官,李建中旧坐公累罚金,漏其事,坐降授殿中丞,监在京榷易院。”《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淳化四年二月十八日,以考核京朝官院为审官院,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二十一日,审官院言水部员外郎知郓州张正伦、殿中丞监香药榷易院李建中所供历任漏落过犯,当除名,诏各夺一官,依旧在任。”[31]

苏易简荐李建中,命直昭文馆,为避父讳,改直集贤院。

《宋史》本传:“苏易简方被恩顾,多得对,尝言蜀中文士,因及李建中。太宗亦素知之,命直昭文馆。李建中父名昭文,恳辞,改集贤院。”考苏易简。《宋诗纪事》卷三:“字太简,梓州铜山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累知制诰,充翰林学士,迁给事中参知政事,出知邓州,卒赠礼部尚书。”[32]《长编》卷三十四“太宗淳化四年十月”:“辛未(十七日),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为给事中参知政事。易简外若坦率,中有城府,由知制诰为学士,年未满三十,在翰林八年,特受人主之遇,夐绝伦等,或一日至三召见。”[33]据此知“苏易简方被恩顾”在淳化四年(993)前后。《长编》卷三十四“太宗淳化四年五月”:“丁未(二十日),废京朝官差遣院,令审官院总之。翰林学士钱若水、枢宻直学士刘昌言同知审官院,考覆功过,以定升降,皆其职也。又以判流内铨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虞部员外郎知制诰王旦等同兼知考课院。凡常调选人,流内铨主之;奏举及历任有殿累者,考课院主之。并吏员而省司局议者,咸以为当。从易简之请也。”[34]李建中因“漏落过犯”而有殿累,故被苏易简荐举。据此,李建中被荐并直集贤院当在本年。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三:“昭文馆本前世弘文馆,建隆中以其犯宣祖庙讳改焉。至淳化初,以吕祐之、赵昂、安德裕、句中正并直昭文馆。则本朝昭文馆,自吕祐之等始也。”[35]

在直集贤院时与杨亿唱和。

李建中直集贤院时,杨亿也直集贤院,其时互有唱和。《武夷新集》卷三有《和集贤李学士千字诗》。《宣和书谱》收录李建中《千字诗》一卷。故知“集贤李学士”乃李建中。《武夷新集》卷三还有《次韵和集贤李博士中元日见寄》、《次韵和集贤李学士寒食即事之什》诗两首。皆附于本年。

数月,出为两浙转运副使。

《宋史》本传:“李建中父名昭文,恳辞,改集贤院。数月,出为两浙转运副使。”光绪二十五年《浙江通志》上:“李建中,太宗时任浙江转运使。”[36] “浙江转运使”当为“浙江转运副使”之误。李建中出任转运副使在改集贤院“数月后”,时间当在本年年末或次年年初。

十月,置磨勘院,考课京朝官。十一月,《淳化阁帖》成。杨亿赐进士及第。

公元994年 甲午 宋太宗淳化五年 50岁

在两浙转运副使任上。游杭州、温州、台州等地。

李建中在浙江时,往来于吴越间,足迹历杭州、台州、温州等地。作《题仙都山》[37]、《桐柏观》[38]、《白鹤山》[39]、《杭州望湖楼》[40]等诗。仙都山、白鹤山皆为浙江地名。三诗姑附于本年。

作诗寄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

清宣统元年版《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录李建中《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诗一首。《舆地纪胜》卷二六《江南西路隆兴府》:“华林读书堂,淳化中,朝之名士皆有诗。王禹偁为序。”[41]王禹偁《小畜集》卷一九有《诸朝贤寄题洪州义门胡氏华林书斋序》。题为:“淳化五年(994)十月十五日。”[42]据此,李建中诗当作于本年。

十月二十三日,书《漕运帖》。

《宝真斋法书赞》卷九录《漕运帖》。帖尾云:“建中启:漕运所系,道路云遥,久疎话言,但生鄙恡。仰惟政教在理,翰墨摅怀,以时必奉于急征,体道更资于善摄。翘祝诚抱,万一宁宣,即伫回音,用谐披觏。谨奉状起居,不宣。从表直集贤院李建中状,上镇海书记员外。十月二十三日。少事咨闻,近知学生儿自邓州来归,恐相次到余杭,请差人驰此,记事分付,缘只令且住杭州廨署内,无令更过浙江来。奉托,建中白。”[43]表明是在浙江所写。文中提到“镇海书记员外”。“镇海”指杭州。《全宋文》卷七二《改宁海军诏》云:“杭州镇海军改曰宁海军。”[44]时在淳化五年(994)十月乙巳(二十七日),此帖正作于改名之前的十月二十三日。

公元995年 乙未 宋太宗至道元年 51岁

在两浙转运副使任上。

苏易简卒。

公元996年 丙申 宋太宗至道二年 52岁

五月,李建中摄雷州海康县尉,奉陈尧叟命,赴交州赍诏劳问黎桓。

《宋史》卷四八八:“(至道)二年,以工部员外郎、直史馆陈尧叟为转运使。因赐桓诏书。尧叟始至,遣摄雷州海康县尉李建中赍诏劳问(黎)桓。”[45]《宋会要辑稿·蕃夷四》:“(至道二年)夏,命工部员外郎、直史馆陈尧叟充广南转运使,因赐黎桓书。尧叟遣摄雷州海康县尉李建中赍往。”[46]

又按:此则甚可疑,不知李氏何故贬官若此,恐是另一人。待考。

公元997年 丁酉 宋太宗至道三年 53岁

在京师,迁主客员外郎。直集贤院。

《宋史》本传:“再迁主客员外郎。”《金石萃编》卷一二六《赠梦英诗碑》录李建中诗云:“往岁潇湘一相见,诗成野逸笔狂颠。近闻归往长安寺,松老书窗又几年。”下题云:“尚书主客员外郎直集贤院李建中。”此碑建于咸平元年(998)正月三日,则李建中迁主客员外郎时间在咸平元年(998)之前。诗后王昶按语道:“景德中累判太府寺,大中祥符五年(1012)卒(按:应为六年(1013)),碑不书太府寺,则诗为景德以前作也。《宣和书谱》称李建中:‘善篆草隶八分,宜其与英公善也。’”姑附于本年。

九月二十一日,与陈尧佐等考试开封府举人。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至道三年(997)九月二十一日,命直集贤院李建中、直史馆盛元、太常丞陈尧佐考试开封府举人。”[47]

公元998年 戊戌 宋真宗咸平元年 54岁

正月三日建《赠梦英诗碑》,李建中有诗其中。

《金石萃编》卷一二六《赠梦英诗碑》下题云:“尚书主客员外郎直集贤院李建中。”此碑建于咸平元年(998)正月三日。《诗碑》录李建中诗一首。

正月二十日,韩见素求表致仕,乃授刑部员外郎致仕。李建中作诗相送。

《宣和书谱》卷十二收李建中《韩见素致仕诗》。《长编》卷四十三“真宗咸平元年春正月”:“庚辰(二十),审刑院详议官监察御史韩见素表求致仕,时年四十八。……乃授刑部员外郎致仕。见素,凤翔人,退居华山,年八十余乃卒。”[48]则李建中此诗作于本年。

本年前后,传言将出典州郡。

宋·田锡《咸平集》卷二十七《奏状》二《泰州乞替》:“臣至道三年蒙恩差与魏廷式同勾当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事,因魏廷式奏三司使陈恕已下犯大不恭罪,为所奏与御史中丞李惟清所奏不同,臣所以不敢同其所奏,自是魏廷式与臣不和。以此上音乞归馆殿,适值三馆中差安德裕、席希叟、韩援、宋镐、王纶、李建中、张复曾会乐史、路振等出典州郡。时闻圣意,谓臣亦求差遣,遂有勅差臣知泰州。”[49]根据《长编》卷四十九“真宗咸平四年六月戊辰(二十八日):“初田锡知泰州几三年,不得代,锡乃上章自陈,即诏归阙。”[50]知田锡出知泰州在咸平元年。然而实际的情况是李建中“出典州郡”在此数年之后,田锡所记当是传言。

公元999年 己亥 宋真宗咸平二年 55岁

李建中直集贤院。

六月十五日,西安立《释梦英篆书目录字源碑》。

钱易登进士第。

公元1000年 庚子 宋真宗咸平三年 56岁

李建中直集贤院。

公元1001年 辛丑 宋真宗咸平四年 57岁

李建中直集贤院。九月二十六日,李建中考试国子监举人。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咸平)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命直集贤院田锡、梅询,直史馆孙冕考试开封府举人。直史馆刘蒙叟、直集贤院李建中考试国子监举人。”[51]

十月二十七日,李建中言:“太清楼群书恐有谬滥,请选官重校。”真宗乃诏天下购馆阁逸书。

《长编》卷四十九 “真宗咸平四年冬十月”:“甲子(二十六日),主客司员外郎直集贤院李建中言:‘太清楼群书恐有谬误,请选官重校。上因阅书目,见其阙者尚多,仍诏天下购馆阁遗书,每卷给千钱,及三百卷者,当量材录用。建中,洛阳人也。”[52]

公元1002年 壬寅 宋真宗咸平五年 58岁

通判河南府。

《宋史》本传:“历通判河南府,知曹、解、颍、蔡四州。”李建中通判河南府在任主客员外郎与知曹州之间,大概在咸平五年(1002)。

公元1003年 癸卯 宋真宗咸平六年 59岁

知曹州(今山东曹县)。

李建中知曹州详情已不可考,约在本年。

约在本年前后与林逋相识。

宋·曾巩撰《隆平集》卷十五:“林逋,字君复,杭州人。祖克已,为钱氏通儒院学士。逋少孤嗜学,景德中游江淮,归,结庐杭州之孤山。真宗闻其名,屡赐束帛,命州县岁时问劳。居西湖二十年不入城市,卒年六十一。”[53]林逋在游江淮之前,曾在曹州游历十年。林逋《春暮寄怀曹南通守任寺丞中行》有“跌荡情怀每事同,十年曹社醉春风” [54]之句,据林逋《出曹州》“几日江南兴,扁舟泊岸沙”[55]知林逋居曹在游江淮之前。而游江淮的时间在“景德中”,因此林逋客曹州时间必在咸平、景德间,与李建中知曹州的时间吻合。

林逋居曹州时,所与交游均为一时名流。《曹州寄任独复》云:“交结文章尽世惊,城中幽隐更无营。”[56]林逋诗中提到在曹州时拜谒名公的情景:“飞征偶未下天衢,古郡宽闲且寄居。曾许布衣通一刺,每留蔬食看群书。”[57]作为集贤学士的李建中自然是林逋怀刺谒见的对象。大中祥符初年,林逋曾寄诗李建中云:“清绝门墙冷似冰,野人怀刺昔曾登。”(《全宋诗》卷一O七《集贤李建中工部尝以七言长韵见寄感存怀没因用追和》)[58]应是对最初交往的回忆。

公元1004年 甲辰 宋真宗景德元年 60岁

李建中知解州(治今山西运城地区),修垣曲山路。

清·觉罗石麟(雍正)《山西通志》卷二二五录有李建中《开垣曲山路成》诗[59]。诗中提到的“垣曲”乃地名,属北宋解州,故李建中此诗作于解州任上。诗云:“人怀绛县老,地叹夏台倾。”景德元年(1004)正月,京师等地发生地震,所谓“夏台倾”正是指此。诗中又云:“三秋得公事,一月绕山行。”据此推测,在咸平六年(1003)年秋至本年春之间,李建中在解州任上。

与林逋有诗唱和。林逋诗题为《寄解州李学士》。

《全宋诗》卷一0七有林逋《寄解州李学士》诗:“解梁贤守古难同,张盖垂鞭自土风。馆职入衔疏旧地,郡符重刻枉明公。印厅孤坐琴尊外,铃阁清谈易老中。闻演丝纶征诏近,相如文学动天聪。”[60]林逋赞扬李建中开山修路,为民造福,认为可与古代的贤守媲美,并预见他不久就要被召回京师。

正月,京师等地地震。闰九月,宋与契丹订“澶渊之盟”。

公元1005年 乙巳 宋真宗景德二年 61岁

在解州,有行书《风后庙碑》。

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一:“李西台古篆并行书《风后庙碑》甚佳,驸马都尉王晋卿家物也。”[61]《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十七《解州·祠庙·风后庙》:“在州城东关外街北。”[62]《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六祠庙三《永济县》:“风后庙在县南冢。前史记郑康成曰:‘风后黄帝三公也。黄帝举以治民,没葬于此,后人立庙奉祀。’”

公元1006年 丙午 宋真宗景德三年 62岁

五月己已(二十八日),以久次叙迁,进金部员外郎。

《本传》:“景德中以久次进金部员外郎。”《长编》卷六十三“真宗景德三年五月”:“己已(二十八日),诏京朝官任馆职自至道三年至今不迁官及衣绿二十年者悉以闻。于是直集贤院宋皋赐绯鱼,直昭文馆陈充、直史馆张复、直集贤院李建中、石中立皆以久次叙迁。皋,平棘人,绶之父;充,成都人;建中,洛阳人也。”

秋八月,书《千字文》。自称“岩夫民伯”

《宋史》本传:“好吟咏。每游山水,多留题,自称‘岩夫民伯’。”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九录李建中书《千字文》,署曰:“景德三年(1006)秋八月,伊川道士柱史裔孙岩夫民伯写。”[63] “柱史”指老子,此寓李姓。

冬,知颍州(治今安徽阜阳)。杨亿有《集贤李金部知颍州》诗相送

杨亿《武夷新集》卷五收有《集贤李金部知颍州》诗一首:“汝阴名郡拥朱轮,洛宅霜威尚袭人。门籍旧通仙禁近,书囊才补殿帷新。金华入侍知非晚,石柱题名又几春。莫恋桑郊停五马,蓬丘几砚自生尘。”[64]据诗意,应为上任时所作。诗中云“洛宅霜威尚袭人”,则应为年末岁初,且已进金部。综合以上考证,李建中知颍州当在本年。

杨亿拜翰林学士。

公元1007年 丁未 宋真宗景德四年 63岁

在颍州任上作《许昌帖》。

李建中有刻帖拓本《许昌帖》,见于《观复楼帖》第二册、《停云馆帖》卷五、《大玉烟堂帖》卷二O、《橅古斋石刻》下卷。《许昌帖》云:“许昌去颍才千里地,数月已来曾不操牍进简而叙离索,盖暑为烦,人事所系,复嵇康懒慢之罪也。凉秋气清,思睹君子,不能得交一谈而开胸臆耳。希多保爱。拙诗同封呈。建中白。”据《许昌帖》文意,似作于知颍州数月之后的夏秋间。

八月十日,书《淮颍帖》。

《宝真斋法书赞》卷九录李建中《淮颍帖》。其文曰:“淮颍之郡,事颇不繁。……学士敦宿昔之旧,抗知己之怀,时因北风,猥赐佳问,下惭固陋,但感殊怜。仰惟步武丹墀,游心书府,伫当升于两制,仍免试于五题。……尚书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知颍州李建中拜上秘阁学士,八月十日谨状。”[65]李建中书《淮颍帖》时在颍州任上,据帖后题款知此时李建中已进金部员外郎,故知《淮颍帖》亦为“景德中”所作。

帖中“秘阁学士”乃杨亿。理由有四。一、李建中出知颍州时,杨亿曾有诗相送,随后二人肯定有书信往来。帖中所谓“猥赐佳问”即指收到书信一事。二、李建中与杨亿早有交情,已见前述。故帖中云:“敦宿昔之旧,抗知已之怀。”三、景德二年(1005)秋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秋,杨亿、刘筠、钱惟演在秘阁参加编撰《册府元龟》。帖中“游心书府”即指此,“秘阁学士”亦见着落。四、杨亿于景德三年(1006)拜翰林学士。帖中所云:“伫当升于两制。”正相契合。

秋冬间,李建中掌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九月十六日,书《同年帖》

故宫博物院藏李建中《同年帖》,纸本,行书。凡十五行,共一二四字。高三三×五一厘米。释文:“金部同年,载喜披风,甚慰私抱,殊未款曲。旋值暌离,必然来晨朝车行迈,适蒙示翰,愈伤老怀,惟冀保爱也,万万,不胜销黯。见女夫刘仲谟秀才并第二儿子在东京,相次发书去。如有事,希周庇也。建中简上,金部同年。九月十六日。《汤世帖》碑文三道,畧表西京之物也。《怀湘南》拙诗附上同院刘学士隲。同年邵兵部,希差人通达,或与面闻也。建中又白。”

帖中所提及的《怀湘南》诗今存。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七:“真定康敦复尝谓予曰:‘河东见所在酒垆,皆饰以红墙。询之父老,云相沿袭如此,不知其所始也。’后读《李留台集》,有《怀湘南旧游寄起居刘学士》,诗云:‘老情诗思关何处,浑是湘南水岸头。残白晚云归岳麓,浓香秋橘满汀洲。静寻绿径煎茶寺,徧上红墙卖酒楼。西洛分台素拘检,绣衣不得等闲游。’据此诗则湖南亦有之,不独河东也。但留台不著所出,为可恨也。”[66]

根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之二四,知刘骘于真宗咸平二年(999)以秘书丞直集贤院。宋·司马光《传家集》卷二十四《辞知制诰第五状》:“若以近例修起居注者必知制诰不可改易,则臣窃观先朝以来,修起居注不因罪累谴黜及亲嫌相避而去为佗官者,刘骘知卫州(一本作衡)……以是观之,虽近例亦不尽知制诰也。”[67]知刘骘直集贤院时并修起居注,故李建中称其为“同院”、“起居刘学士”。又根据《长编》卷六十九“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八月”:“丙申(八日),以三司户部判官殿中侍御史王好古监润州商税,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刘骘监涟水军商税。”[68]不再直集贤院,则大中祥符元年八月是《同年帖》的下限。帖中既言“九月十六日”,则必为本年所书。帖中所言“邵兵部”即“邵晔”,详后考证。《四库全书》版《长编》因避圣祖玄烨“嫌名”,而将“晔”字华旁中间长竖省去。

《宋史》本传:“李建中性简静,风神秀雅,恬于荣利,前后三求掌西京留守司御史台。”《怀湘南旧游寄起居刘学士》云:“西洛分台素拘检,绣衣不得等闲游。”则李建中书《同年帖》时已在西台任上。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录李建中《题菩提寺》:“龙门双阙涌云烟,雪末飞花雁下前。彻底清流照车马,分台御史过伊川。”[69]诗中“分台御史”即指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从诗意推知,此诗当是李建中在西台任上时所作。姑附于此。

知蔡州(治今河南汝阳)。作《郡斋偶书寄同院彭城学士兼简兵部同年采览》。

《宝真斋法书赞》卷九录李建中《郡斋偶书寄同院彭城学士兼简兵部同年采览》:“闲情闲忆事如空,静读《离骚》向郡中。冠剑老年伤远别,关河夜月许相同。晚花天气孤庄雨,流水人家小阁风。行乐及时聊强饮,不须嫌作白头翁。”[70]“兵部同年”指邵晔。邵晔是太平兴国八年进士,与李建中同年。邵晔于景德四年(1007)正月十九日至次年八月十七日在兵部员外郎任上。《长编》卷六十五“真宗景德四年春正月“:“丁巳(十九日),以工部员外郎邵晔为兵部员外郎,晔安抚交州事毕,奖之也。”[71]《长编》卷六十六“真宗景德四年八月庚戌(十七日)”:“兵部员外郎邵晔尝保荐光禄寺丞李随迁著作佐郎,坐赃除名为民,大理寺以晔连坐,当夺一官……”[72]《宋史》卷四百二十六本传记为:“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73]可见只是停任而并未真正降职,所以次年仍称兵部。《长编》卷六十八“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四月”:“戊戌(八日),以兵部员外郎知兖州邵晔为京东转运使。”[74]

诗题言及“郡斋”,笔者疑此郡即蔡州。李建中在诗中云:“冠剑老年伤远别,关河夜月许相同。……行乐及时聊强饮,不须嫌作白头翁。”流露出失意情绪。乃暮年远游心境的真实写照。李建中知蔡州时间不详,但在知颍州之后则无疑,又据“兵部同年”的称谓来看,知蔡州必定在本年末次年初之间。

欧阳修生。

公元1008年 戊申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64岁

东封后,李建中在西台任上加司封员外郎、工部郎中。

《宋史》[75]本传:“加司封员外郎、工部郎中。”《全宋诗》卷一0七录林逋《集贤李建中工部尝以七言长韵见寄感存怀没因用追和》[76]诗云:“清绝门墙冷似冰,野人怀刺昔曾登。新题对雨分萧寺,旧梦经秋说杜陵。贫典郡符资月给,老持台宪减霜棱。开元文字钟王笔,惆怅临风一烬灯。”“老持台宪”云云指李建中任西台御史,知李建中在西台任上,加工部郎中。又《宝真斋法书赞》[77]卷九录李建中《启诗帖》:“朝散大夫尚书工部郎中直集贤院权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李建中”亦可证。

李建中《贵宅帖》云:“昨东封,须得出身、历任、家状一本,并须赍擎官诰敕牒去,未审此来如何行遣也。”或指李建中在西台任上,加官一事。既然“昨东封”,时间应为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之后。

公元1009年 乙酉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65岁

李建中在洛阳,构筑园池,号曰“静居”。

《宋史》本传:“尤爱洛中风土,就构园池,号曰‘静居’。好吟咏。”文及翁跋《土母帖》云:“予近得《华山图》题曰‘菘高维岳’,欧阳公所记‘神清之洞’及李西台隐居之地在焉。轴尾载西台卜筑始末甚详。”隐居之地可能指“静居”。李建中构筑“静居”当在西京留台任上。姑附于本年。

《全宋诗》卷一二八释智圆《拟洛下分题并序》:“有客示吾西台御史集仙公李建中《静居分题》者。集仙得‘松石琴荐’,河南法掾当得‘茯苓人’,青城僧惟凤得‘遞诗筒’,钜鹿魏野得‘文石酒杯’。率皆彩笔奇绝,理旨峭拔,而使并驱于赋咏之途,争雄于文翰之域者,未见其先后胜负矣。”[78]河南法掾乃鲍当;《氏族大全》卷十五《鲍孤雁》云:“鲍当,宋景德中为河南法掾。时薛尚书映知郡,因事怒之,乃献《孤雁诗》云:‘天寒稻粱少,万里孤难进。不惜充君庖,为带边城信。’薛大称赏。时目之为‘鲍孤雁’。” [79]青城僧惟凤为著名的宋初“九僧”之一;钜鹿魏野为宋初著名隐士,有《钜鹿东观集》传世。李建中与河南法掾、青城僧惟凤、钜鹿魏野等分题酬唱当在此前后数年之间。

作《贵宅帖》。

故宫博物院藏有李建中《贵宅帖》,纸本,行书,凡九行,共一三八字,高三一×二七·五厘米。释文:“贵宅诸郎各计安侍奉。所示请改章服,昨东封,须得出身、历任家状一本,并须赍擎官诰、敕牒去,未审此来如何行遣也。兼为庄子事,已令彼僧在三学院安下。近已往彼去未回。此庄始初见说甚好,只是少人管勾。若未货,可且收拾课租,亦是长计。不知雅意如何也?侯亲家亦言可惜拈却。押谘。刘秀才久在科场,洛中拔解,今西游,兼欲祗候府主,希略一见也。”既言“昨东封”,则《贵宅帖》作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末至二年初。“刘秀才”即《同年帖》中的刘仲谟,景德四年闰五月有御试,九月而犹称秀才,则他肯定名落孙山。大中祥符元年四月又有一次御试,结果“不言而喻”,故云“久在科场”。所谓“拔解”指不必通过乡试而直接荐送礼部。大中祥符二年六月“庚戌(二十七日),御试东封路服勤词学、经明行修贡举梁固等九十二人。”(《宋史》卷七《本纪》第七《真宗二》)范围只缩小在封禅所经路段的举子,刘仲谟全无希望,看来他只能西游了。(参见曹宝麟《李建中三帖考》)

刘骘责监涟水军商税。王钦若跋杨凝式《夏热帖》。

公元1010年 庚戌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 66岁

在东京,参与王钦若主持的修校《道藏》。

《宋史》本传:“李建中善修养之术,会命官校定《道藏》,李建中预焉。”文莹《玉壶清话》卷一云:“后被诏,与张君房集贤校勘《道藏》,时称称职。”[80]张君房校勘《道藏》,确有其事。张君房《云笈七籤》序云:“昔祀汾阴之岁,臣隶职霜台,作勾稽之吏。越明年秋,以鞫狱无状,谪掾于宁海。冬十月,会圣祖天尊降延恩殿而真宗皇帝亲奉灵仪,躬承宝训,啟绵鸿于帝系,濬清发于仙源,诞告万邦,凝休百世。于是天子锐意于至教矣。在先时尽以秘阁道书、太清宝蕴,出降余杭郡,俾知郡故枢密直学士戚纶、漕运使今翰林学士陈尧佐选道士冲素大师、朱益谦、冯德之等专其修校。俾成,藏而进之。……又明年冬,俾臣著作佐郎专其事。”[81]

“祀汾阴之岁”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据此序知张君房校《道藏》在大中祥符六年(1013)冬,且是“专其事”。这一年的三月六日,李建中有与友人的书信云:“劣兄自去秋患脾胃气,于今饵药,未获全愈。复差出淮汴上祭醮。然抉力祗荷,回来冷气又是发动,归休之计未成,多难故也。”李建中在这一年与世长辞。揆之以理,不可能在这年冬天参与张君房的专校工作。大中祥符三年(1010),在王钦若的总领下,倒有一次集官详校《道藏》的活动。《长编》卷八六“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云:“初,东封后,令两街集有行业道士修斋醮科仪(二年七月壬申),命钦若详定,成《罗天醮仪》十卷(二年正月丙申);又选道士十人校定《道藏四经》(二年八月辛卯)。明年,于崇文院集官详校,钦若总之。”[82]《宋史》本传记云:“会命官校定《道藏》,李建中预焉。”《本传》记载“命官校定”与《长编》记载正合。而张君房校《道藏》乃一人“专其事”,因此《玉壶清话》当为误记。李建中预修《道藏》应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

李建中有《奉酬杨少监退居遣兴之什》诗云:“堆积图史书,朝昏铅椠事。”(《宝真斋法书赞》卷九)当指校书一事。

归洛阳。

《宝真斋法书赞》卷九《李西台启诗帖》(启楷书十五行诗行书十一行):“朝散大夫尚书工部郎中直集贤院权西京留司御史台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李建中。右建中启。府吏自东京回,伏蒙侍郎集贤学士惠顾下临,宠寄仍厚。内处新赐,范金表其成规;邺中故台,合土得其遗物。兼包诗笔,并耀身章。交光垂御史之衣,抱璞入幽人之室。等琴高之控鲤,愧预仙才;效葛洪之著书,颇增道气。永言佩戴,何止镂铭。谨拜启谢。伏惟尊慈,俯赐鉴念,不宣。谨启。九月二十六日,李建中启上。”[83]

时李建中“权西京留守司御史台。”有事往东京后返回洛阳,帖中提及“效葛洪之著书”并言及学士转致内庭新赐之事,可能是因校书有功而受赏。本启书于“九月二十六日”,而次年秋,李建中罢留台归东京,则此帖书于本年。又《停云馆帖》今存苏舜元《时相帖》,文云:“时相欲以李建中为三司判官,李即日拂衣归洛中,其清尚乃尔也。”此帖不知作于何时,姑附于此。时相或为王旦(957—1017)。

公元1011年 辛亥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 67岁

二月,在洛阳书《与司封诗翰》

此诗现存刻帖拓本。行书。凡六行,四十四字。见于《绛帖》卷十、《玉烟堂帖》卷二十、《快雪堂法书》卷三、《宋贤六十五种》卷一。有“安仪周家珍藏”印。释文:“廿八字奉呈司封道兄采览□□。建中上。洛阳城阙百花风,庙荐精虔二月中。白发多情老太尉,掉头吟咏宿斋宫。”

《苏轼诗集》卷二十三有《金门寺中见李留台与二钱(惟演、易)喝和四绝句戏用其韵跋之》诗四首。其三为“西台妙迹继杨风,无限龙蛇洛寺中。一纸清诗吊兴废,尘埃零落梵王宫。”此诗与《与司封诗翰》同韵,据此知“司封道兄”乃钱惟演或钱易。《长编》卷六十八:“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癸未(二十一日),太仆少卿直秘阁钱惟演献《祥符颂》,上嘉之;甲申(二十二日)擢司封郎中、知制诰。”[84]而钱易未曾任过司封郎中。因此,“司封道兄”指钱惟演无疑。

钱惟演(962—1034)字希圣,钱塘人。钱俶次子,从父归宋。为右神武将军,博学能文辞,真宗召直秘阁,知制诰。大中祥符八年(1015)为翰林学士,寻罢。复迁工部侍郎,进尚书,仁宗朝拜枢密使。《宋会要辑稿》礼三七:“太常礼院言:‘每岁春秋二仲,遣官于西京白马寺行献奠之礼,今准诏旨;罢修康、定二陵,其献奠官宜停。’从之。大中祥符四年正月二十八日,车马驾幸汾阴,次西京,遣知制诰钱惟演诣一品坟以香幣酒脯祭告。仍诏侯朝拜诸陵,日差官以官以少牢致祭。”[85]《与司封诗翰》中“庙荐精虔”正是指此事。

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月,李建中尚在西京洛阳,赴阙返东京乃在秋后。钱惟演奉旨“庙荐”康、定二陵在正月二十八日后。与李建中唱和时,应在二月,这与帖中“庙荐精虔二月中”时间相符合。

本年李建中罢西京留台归京师。

李直方《汗简后序》云:“近闻秘阁新本,乃集贤李公衎修(原注:公名李建中)。公素居外任,稿草秘于巾箱中。大中祥符四年罢西京留台归阙,果以此书示余。”

书《宠书聿至帖》

此帖为刻帖拓本。小行书。凡十九行,共一百九十二字。宋拓孤本《郁孤台法帖》残本卷六收有此帖。释文:“□□未忘。宠书聿至,兼示西湖旧题镌石拓本,夙昔之情于我厚矣。寻值到阙,殊置便风,还答稽迟,罪戾悚息,惟达人君子不相深责乎。秋气肇初,明□写望,永怀□契,思欲奋飞,如得直音抗辞,抵掌□睐,必为我有所□益,复且解累岁之□索,豁千里之遐想。斯愿未毕耳。□究命术觊觎于万有一得,确然□□,同其匪石。去载又奉诏敕,再归集贤,仍于宣徽精校道典,□命录之玄会,□□上真之灵文,□□制□,落死求生,日日闻诸□要言也。又念冬□萨,卿在西洛,尝获相见,所谈高风,故无虚日也。仙墅何日得攀跻耳,翘恋翘恋。李建中又白。”

此帖为李建中致林逋的信札。帖中“寻值到阙”是此帖系年的关键。李建中罢西京留台归阙(京师)在本年,此帖正是到京师之后所写,其时“秋气肇初”。帖中“去载又奉诏敕,再归集贤,仍于宣徽精校道典”指李建中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参与校定《道藏》一事。李建中书写此帖时,林逋在杭州之西湖,距东京有千里之遥,故李建中在帖中云:“复且解累岁之□索,豁千里之遐想。”帖中“仙墅”即指林逋在西湖的隐居之地。《全宋诗》卷一0八录林逋诗《僧有示西湖墨本者就孤山左侧林萝秘邃间状出衡茅之所且题云林山人隐居谨书二韵以承之》:“泉石年来偶结庐,冷换松雪瞰西湖。高僧好事仍多艺,已共孤山入画图。”[86]林逋隐居之题额为李建中所书,故帖中有“兼示西湖旧题镌石拓本”之语。

又判太府寺。

《本传》云:“建中善修养之术会命官校定《道藏》,建中预焉。又判太府寺。”知其判太府寺在校定《道藏》后。李建中判太府寺应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冬出使泗州之前,因为《长编》卷七九记此事言李建中当时还是“工部郎中、直集贤院,”未提及“太府寺。”

宋·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卷九的《啟诗帖》后赞曰:“得中自西台御史践奉常,网罗放失,其书满家。”[87] “奉常”乃官名,秦始置,汉景帝中元六年改名“太常”,为九卿之一,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后世沿用。《东都事略》卷一一五云李建中“判太常寺”。岳珂可能是据此而取“太常”之古称。参之《宋史》及其它记载,“太常寺”当为“太府寺”之误。

书《土母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建中《土母帖》,纸本。行书。凡十行,共一0四字。高三一.二×四四.四厘米。释文:“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笼子,封全谘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门所出者。复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历头贤郎未捡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难商量耳。见别访寻稳便者。若有成见宅子又如何?细希示及。(押)谘。孙号西行少车,今有旧车,如到彼不用,可货却也。”

“门”为山名,在新安(今属河南)西三十里的铁门镇(缺门一作阙门,又名铁门),新安在洛阳之西。曹宝麟先生通过“春冬衣历头”的考证,认为此帖为李建中在太府寺任上所作。(参见《李建中三帖考》)

腊月二十八日,题怀素《自叙帖》。

李建中《题怀素〈自叙帖〉》:“大中祥符四年嘉平月(腊月)十有八日,直集贤院李建中看毕题。”(行书二行)据此,本年李建中罢西台任,重返京师直集贤院。

魏野被征诏,力辞不赴。

公元1012年 壬子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 68岁

是年秋患脾胃气。冬,使泗州斋醮。

《宋史》本传:“大中祥符五年冬,命使泗州,奉御制《汴水发愿文》,就致设醮,使还得疾。”《长编》卷七九“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冬十一月”:“丁未(十四日)……上谓宰相曰:‘汴水岁有流尸,至淮而止,然非理死者必有积恶,以罹斯苦,朕思以善缘济之。’乃作《发愿文》,遣工部郎中直集贤院李建中、内殿崇班张承素,赍诣泗州,依道释二教设斋醮宣读,乃祭溺者。仍照本州,每择日禁屠宰,就寺观各建道场五昼夜,仍设祭。”[88]

林逋45岁,诏赐粟帛。蔡襄生。

公元1013年 癸丑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 69岁

在东京。三月六日作《齐古帖》。

《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录李建中《齐古帖》云:“齐古同年仁弟:相别已是来年,倾渴可量丹腑。累垂示翰,益认道交。劣兄自去秋患脾胃气,于今饵药,未获全愈,复差出淮汴上祭醮,然扶力祗荷,回来冷气又是发动,归休之计未成,多难故也。此外别无疾,嗜欲已绝讫,知仁弟又鼓盆,莫且住脚也。初夏,惟保爱为切。值女夫刘先辈补吏昭应,托寓状谘问起居,不宣。押书上齐古同年仁弟。三月六日。近蒙寄到书,开却封却,恐是留台陈公书。已附西京去,要知之。”[89]

既然出使泗州是“去秋”,那么《齐古帖》当作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三月六日。考“玉清昭应宫”,据《全宋文》卷六《建昭应宫诏》知“昭应宫”乃大中祥符元年(1008)四月所建。二年(1009)七月改名为“玉清昭应宫”。李建中女夫刘先辈,就是《贵宅帖》中的刘秀才。据《宋史》卷一百五十九《选举五·补荫》:“大中祥符二年,以门荫授京官,年二十五以上求差使者,令于国学受业。及二年,审官院与判监官考试其业,乃以名闻。”[90]刘秀才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落第西游,至此已历四载,大概也该“补吏昭应”了。

“留台陈公”指陈充,《宋史》卷四四一有传。充字若虚,益州成都人。景德中,知贡举,改工部、刑部郎中,大中祥符六年权西京留守司御史台。曾为宋初著名的“九僧”作《九僧诗序》。而“九僧”之一的青城僧惟凤与李建中有来往,故“留台陈公”与李建中亦自有渊源。

李建中卒于是年。年六十九岁。

《宋史》本传:“大中祥符五年冬,命使泗州,奉御制《汴水发愿文》,就致设醮,使还得疾,明年卒,年六十九。”

子三人。李周道、李周士并进士及第。李周士历侍御史、江东陕西运使、三司盐铁判官,赐金紫,终工部郎中。李周民官至太子中舍。女一人。孙李君贶。

有子三人。《宋史》本传:“子周道、周士并进士及第,周士历侍御史,江东陕西转运,三司盐铁判官,赐金紫。终工部郎中。周民,太子中舍。”夏竦《文荘集》卷二有《殿中丞李周士可太常博士通判秦州军州事余依旧制》[91]。《长编》卷九十八“真宗乾兴元年三月丙申”记李周士为:“群牧判官,殿中侍御史” [92]。

李建中有女一人,女夫刘仲谟秀才。《齐古帖》“女夫刘先辈”、《同年帖》“女夫刘仲谟秀才”、《贵宅帖》“刘秀才”,三者当指同一人。古人常将自己的女婿称为先辈。如黄庭坚在与女婿李文伯的信中称之为“李郎先辈”(《山谷老人刀笔》卷十四《答李郎》)[93]。

又李建中有孙名李君贶。《山谷诗外集补》卷二有《李君贶借示其祖西台学士草圣并书帖一编二轴以诗还之》[94]诗一首。

宋·张舜民《画墁录》:“西京留台李建中博雅多艺,其子宗鲁善相人。一年春榜之京师,命择壻,行次任村逆旅,方就食,有丈夫荷布囊从驱驴,亦就食于逆旅。宗鲁一见,前揖寒温,延之共案,询其所 自。曰:‘今春不第,将还洛也。’宗鲁不复之京师,与之同归洛中。其父诘之,曰:‘今既得贵壻,可复回矣。此人生不出选调,死封真王。’于是壻之,乃张尧封也,实生温成皇后。天圣中登进士第,终亳州军事推官,后封清河郡王。”[95]此处言李建中子宗鲁,当为误记。

书法有名于时。时与李建中齐名者有处士唐异。

李建中书法,时名籍甚。《宋史》本传:“李建中善书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欧阳修《集古录》卷十《杨凝式题名》云:“五代之际,有杨少师;建隆以后,称李西台。二人者,笔法不同而皆为一时之绝。”《书史会要》卷六云:“喜篆籀草隶八分,于真行尤精,观其字体,初效王羲之而气格不减徐浩,当时士大夫多得其书,莫不争藏以为楷法。”当时与李建中齐名者有处士唐异,《宣和书谱》卷十二云:“处士唐异善书,世称其与李建中相为左右。”又《范文正公集》卷六《唐异诗序》云:“西京故留台李公建中,时谓善书,为士大夫之所尚,而子正之笔,实左右焉。”[96]

李建中书迹现存《千字文》卷,及墨迹《同年帖》、《贵宅帖》、《土母帖》、《题怀素〈自叙帖〉》和刻帖拓本《许昌帖》、《齐古帖》等。

有集三十卷,已佚。

种放68岁。林逋46岁。钱易46岁。姚铉45岁。杨亿39岁。释智圆37岁。宋绶22岁。

[①] 同时代有三个李建中。本文的主人翁李建中,字得中。生于公元945年,卒于公元1013年。淳化三年(992)左右,转运使柴成务领漕运,再表称荐,转太常博士。不巧胡宿《文恭集》有《李师中李建中并可太常博士制》一文。胡宿生于至道二年(996)。“李得中李建中”转太常博士时,他才四岁,不可能为他作《制》。又考李师中,字诚之。《宋史》卷三三二有传,亦不与“李得中李建中”同时。《宋代传记资料索引》将此两个李建中列在一处,显误。又(雍正)《浙江通志》卷二O一收有《李少和行状》一文,作者题为“李建中”。《全宋文》卷一O一将此文收在“李得中李建中”条下。《李少和行状》中出现真宗“天禧”(1017—1021)年号。而“李得中李建中”卒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不可能预见真宗“天禧”年号。因此,《李少和行状》的作者“李建中”并非“李得中李建中”。《全宋文》所录亦误。又据(隆庆)《岳州府志》卷三“李建中”条云:“真宗(天禧)进士,大理评事,出为录事参军。”此一“天禧”进士的“李建中”,与胡宿《文恭集》中的李建中、《李少和行状》的作者李建中当为同一人。又李吕《澹轩集》卷八《录祖先遗事》文中叙及其先祖李建中,此一“李建中”生于祥符甲寅(1014),庆历壬午(1042)登第。显然是第三个李建中。
本谱曾发表于《书法研究》2002年第6期,本书收入时有较大修改。
[②]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7册,13056页。
[③] 《宋史新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310册,第614页。
[④]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上海书店1984,第222页。
[⑤] 宋·王偁《东都事略》,《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31册,第126页。
[⑥] 《皇宋书录》,中华书局1991,第8页。
[⑦] 《十国春秋》,《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9册,第191页。
[⑧] 宋·薛居正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1册,第69页。
[⑨] 《宣和书谱》,中华书局,1985年,第2册,第265页。
[⑩]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中华书局,1985年,第3册,第162页。
[11] 宋·黄震撰《古今纪要》,《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32册,第652页。
[12] 清·厉鹗辑《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册,第77页。
[13] 宋·李焘《长编》,中华书局1979,第540页。
[14] 《楚纪》,《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出版社1996年,第48册,第272页。
[15] 《日本藏罕见中国地方志丛刊》,第29册,第134页。
[16]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第64册,第215页。
[17] 宋·王象之撰,李勇先校点《舆地纪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第5 册,第2854页。
[18] 宋·张齐贤集《洛阳缙绅旧闻记》,中华书局1985,第5页。
[19] 宋·朱弁《曲洧旧闻》,中华书局1985,第55页。
[20] 《湖南通志》,《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1册,第65页。
[21] 王昶辑《金石萃编》,中国书店,1985年,第 4 册。
[22] 《宋史》,第26册,第9217页。
[23]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86年,第1册,第325页。
[24] 《宋史》,第26册,第9217页。
[25]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第11册,第651页。
[26]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第5册,第4729页。
[27] 《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册,第288页。
[28]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349页。
[29] 《宋史》,第29册,第10114页
[30] 《宋史》,第2册,第 3669 页。
[31] 《宋会要辑稿》,第4册,第3719页。
[32] 《宋诗纪事》,第1册,第72页。
[33] 《长编》,第4册,第755页。
[34] 《长编》,第4册,第749页。
[35] 宋·吴处厚《青箱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29页。
[36] 商务印书馆民国23年(1934)影印,第2020页。
[37] 元·陈性定《仙都志》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732册,第685页
[38] 《宋诗纪事》卷三,第1册,第79页。
[39] 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九,中华书局2003年,上册,第150页。
[40]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一,中华书局1984,第8页。
[41] 《舆地纪胜》,第3册,第1223 页。
[42] 宋·王禹偁《小畜集》,《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2,第1册,第662页。
[43] 宋·岳珂撰《宝真斋法书赞》中华书局1985,第1册,第130页。
[44]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第2册,第611页。
[45] 《宋史》,第40册,第14063页。
[46] 《宋会要辑稿》,第8册,第7726页。
[47] 《宋会要辑稿》,第5册,第4563页。
[48] 《长编》,第4 册,第 908 页。
[49] 宋·田锡《咸平集》,《宋集珍本丛刊》,第1册,第403 页。
[50] 《长编》,第 4册,第1065页。
[51] 《宋会要辑稿》,第5册,第4564页。
[52] 《长编》,第4 册,第1080页。
[53] 宋·曾巩《隆平集》,《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第 2 册,第596页。
[54] 《林和靖先生诗集》卷三,《宋集珍本丛刊》第2册,第166页
[55] 《林和靖先生诗集》卷一,同上,第144页
[56] 《林和靖先生诗集》卷三,同上,第164页
[57] 《林和靖先生诗集》卷三《寄薛学士》题注云:“曹州持服。”同上,第164页。
[58]《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册,第1227页。
[59] 清嘉庆十六年(1811)衡龄校刻本。
[60]《全宋诗》,第2 册,第 1224 页。
[61] 宋·周密《云烟过眼录》,中华书局1985,第21页。
[62]《大清一统志》,《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62册,第926页。
[63]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3册,第803页。
[64]《武夷新集》,《宋集珍本丛刊》,第2册,第 235 页。
[65] 《宝真斋法书赞》,第1册,第129页。
[66] 宋·朱弁《曲洧旧闻》,中华书局1985,第1册,第55页。
[67] 宋·司马光《传家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5册,第564页。
[68] 《长编》,第6册,第1554页。
[69] 宋·吴曾《能改斋漫古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25页。
[70] 《宝真斋法书赞》,第1册,第130页。
[71] 《长编》,第5册,第1443 页。
[72] 《长编》,第6册,第1482 页。
[73] 《宋史》,第36册,第12697页。
[74] 《长编》,第6册,第1532 页。
[75] 《宋史》,第37册,第13056页。
[76] 《全宋诗》第2册 ,第1227页。
[77] 《宝真斋法书赞》,第1册,第130页。
[78] 《全宋诗》,第3册,第1497 页。
[79] 《氏族大全》,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3册。
[80] 《玉壶清话》,第9页。
[81] 宋·张君房《云笈七籤》,中华书局,2004年,第1册,第1页。
[82] 《长编》
[83] 《宝真斋法书赞》,第1册,第130页
[84] 《长编》
[85] 《宋会要辑稿》,第2册,第1321页。
[86] 《全宋诗》,第2册,第1234页。
[87] 《宝真斋法书赞》,第1册,第130页。
[88] 《长编》,第6册,第1805页。
[89] 傅增湘编《宋代蜀文辑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90] 《宋史》,第2册,第3727 页。
[91] 宋·夏竦《文荘集》,《宋集珍本丛刊》,第2册,第450页。
[92] 《长编》,第8册,第2278页。
[93] 《山谷老人刀笔》,《宋集珍本丛刊》,第26册,第381页。
[94] 宋·黄庭坚著,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册,第1213页。
[95] 宋·张舜民《画墁录》,《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45册,第134页。
[96] 《范仲淹全集》卷八,清·范能濬编集,薛正兴校点,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160页。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