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李性传传》考补

来可泓

http://www.dl-library.net.cn/publication/pub_content.php?id=271&flag=10

李性传(1174年——1255年),字成之,号凤山,(《嘉庆井研县志》卷八引《出湖录》)四川井研人。宗正寺主簿李舜臣的幼子。长兄心传,次兄道传,父子四人,家学渊源,自相师友,名重川蜀。井研县立《四李祠》崇祀。(《嘉庆井研县志•四李祠记》)嘉定四年(1211年),李性传举进士。历干办行在诸军审计司,寻以宝章阁待制知饶州。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宝祐二年(1254年)依旧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以观文殿学士致仕。宝祐三年(1255年)卒,特赠少保。(《宋史•理宗四》)惜《宋史•本传》记载比较简略,不能完整地反映出他的一生行实。李性传在其父子四人中官阶最高,而资料最少。又由于时代遥远,史料湮灭。既无墓志铭可考,又无行状可凭,故许多问题难以索解。现经多方考索,钩稽南宋诸家文献,谨对李性传传加以考补,以求正于方家。

一、李性传生平事迹补正

宋孝宗淳熙元年 甲午 一一七四年

李性传生于四川井研县西陵山之阳四股树故居。(《光绪井研县志•氏族》)一岁。

二月癸酉,四川宣抚使虞允文卒,父舜臣离宣抚司幕府,仍教授于成都府。长兄心传九岁,次兄道传五岁。

淳熙五年 戊戌 一一七八年

李性传五岁。

父舜臣在饶州德兴县任内,奉诏举行义役。(李心传《朝野杂记》甲集卷七《处州义役•德兴义役》)长兄心传十二岁,次兄道传九岁。

淳熙七年 庚子 一一八○年

李性传七岁。

父舜臣官干办行在诸司审计司。长兄心传十四岁,次兄道传十一岁,随父官行在就读。“心传年十四、五,侍先君子官行都。”(李心传《朝野杂记甲集自序》)

淳熙八年 辛丑 一一八一年

李性传八岁。

父舜臣调任宗正寺主簿,是年冬,卒于任所。在西蜀同乡及楼钥的帮助下,扶父柩回乡。刘光祖曾为李舜臣撰写墓志铭,惜今《后溪集》不传其文。长兄心传十五岁,次兄道传十二岁。

淳熙九年 壬寅 一一八二年

李性传九岁。

与兄心传、道传守制在家。

以朱熹为江南西路提刑,熹辞不拜,遂乞奉祠。(王懋竑《朱子年谱》)。

宁宗庆元元年 乙卯 一一九五年

李性传二十二岁。

兄心传、道传同举乡荐。(《宋史•李心传传》)(黄裳《戊辰修史传•宝章阁待制李心传》)

宁宗庆元二年 丙辰 一一九六年

李性传二十三岁。

长兄心传赴进士试不第。“既下第,绝意不复应举,闭户著书。”(《宋史•李心传传》)

次兄道传于是年五月辛卯举邹应龙科进士。“擢庆元二年进士第,调利州司户参军。”(《宋史•李道传传》)

八月,申严道学之禁。(《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十。)

按:庆元党禁是韩侂胄与赵汝愚矛盾斗争的产物。朱熹由赵汝愚引荐入经筵,成了庆元伪学之禁的导火线。韩侂胄采用章淳、蔡京、秦桧类似手法,借党人之名排斥异己。

嘉泰二年 壬戌 一二0二年

李性传二十九岁。

二月,弛伪学党禁。“复诸谪者官。追复赵汝愚资政殿学士;追复朱熹焕章阁待制致仕;复周必大少傅、观文殿大学士。(《宋史•宁宗二》)李心传在《道命录》中对弛伪学党禁背景有所记述。“伪学之禁虽出侂胄,而力主其说者,宰执京镗、何澹;台谏刘德秀、胡纮也。至是,德秀、纮皆去,侂胄也稍厌前事,凡以伪学得罪者,往往奉祠、补郡。(李心传《道命录》卷七下)

嘉泰四年 甲子 一二○四年

李性传三十一岁

长兄心传在家乡从事著述,次兄道传官蓬州州学教授,尝撰《江东十考》一卷。自叙略曰:“孝宗 元年,方事恢复,时先君子初仕,著《江东胜后之鉴》上之。窃谓战胜在乎备具,退守存乎人心,因复考六朝备具之实。一曰,屯兵之地;二曰,统兵之任;三曰,取兵之制;四曰,财赋之出;五曰,出师之途;六曰,馈运之方;七曰,舟师之利;八曰,出骑(奇)之用;九曰,守城之规;十曰,守江之要。凡十篇,参之古今,端其大略云云。”(《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

开禧二年 丙寅 一二0六年

李性传三十三岁。

长兄心传四十岁,在家著书。撰《井研县东岳庙记》文略曰:“天以岳渎镇五方,而岱宗为之长,故其祠遍于天下。……开禧二年春,邑令济南崔侯,升合邦人之力,改筑于龙头山之阳……三月而成,不愆于素。为大殿一,挟殿二,三门两庑,翚飞杰出。又建钟秀亭于庙之外,以为更衣之所。 ……”文后署开禧二年五月己酉。(《四川通志》卷三十七)、(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卷七十七)

开禧三年 丁卯 一二0七年

李性传三十四岁。

次兄道传在吴曦叛变时抗节不挠,弃官回家,由是中外交荐。(黄干《李兵部墓志铭》)“李季章(壁)参知政事,以扎子荐蜀士有时望者十二人于朝廷,余弟仲贯甫亦与焉。”(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李季章所知多佳士》)

嘉定元年 戊辰 一二○八

李性传三十五岁。

李心传四十二岁,奏进撰写的编年体史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当时正欲续写《朝野杂记》乙集,“会有旨给扎,上所著《高庙系年要录》,铅椠纷然,事遂中辍。”(李心传《朝野杂记》乙集自序)

嘉定四年 辛未 一二一一年

李性传三十八岁。五月二十四日中赵建大科进士。历干办诸军审计司。(《宋史•本传》)五月乙亥赐礼部进士赵建大以下四百六十有五人及第、出身。(《宋史•宁宗三》)李道传以著作佐郎作“恭贺御制赐赵建大以下诗一首”。(《中兴馆阁续录》卷五《撰述》)“其季性传,又擢嘉定四年第,来见。”(楼钥《攻愧集》卷六十《李氏始终亭记》)

嘉定五年 壬申 一二一二年

李性传三十九岁。进对,对宁宗曰:陛下“有崇尚道学之名,未遇其实。”帝曰:“实者何在?”性传对曰:“在陛下格物致知,以为出治之本。”迁武学博士。(《宋史•本传》)

十一月,次兄道传以著作郎作恭进郊祀大礼庆成诗一首。(《中兴馆阁续录》卷五《撰述》)

嘉定六年 癸酉 一二一三年

李性传四十岁。

次兄道传补郡,七月,出知真州,修城、筑埧,以利州民。“出知真州,城圮弗治,道传甓之,筑两石埧,以护并江居民,益浚二壕,又堤陈公塘,有警则决之以为阻,人心始固。”(《宋史•李道传传》)

嘉定七年 甲戌 一二一四年

李性传四十一岁。

秋,次兄道传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黄干《知果州李兵部墓志铭》)

嘉定八年 乙亥 一二一五年

李性传四十二岁。

次兄道传编就《朱子语录》,共三十三家,四十四卷刻于池阳学宫,号称《池录》,并请朱熹高弟黄干作序。“取《朱子语录》锓木池阳,凡三十有三家,其书遂盛行。”(黄干《勉斋集》卷卅八《知果州李兵部墓志铭》)

嘉定九年 丙子 一二一六年

李性传四十三岁。

长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二十卷成书,自为序。文后署嘉定九年岁次丙子,七月再生明秀岩野人李心传序。

九月四日,监察御史李楠,觇当路指意,劾李道传“持节庾台,讲行荒政,动辄舛谬,昧于国体。”“诏与四川州郡监司差遣。”(《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十五)“言者论君务为己胜,昧于国体,除兵部郎官。力辞。差知果州。”(黄干《勉斋集》卷卅八《知果州李兵部墓志铭》)

嘉定十年 丁丑 一二一七年

李性传四十四岁。

次兄道传于十月初八日卒于赴果州途中,九江寓所,年四十八。临终前,手为书别兄弟;召大儿达可坐床下记遗言,尤以谨藏伊洛之书读之为嘱。遗书上闻,特转一官,朝请郎致仕,命沿江转运司致其柩返蜀。其家裒其遗稿,定为五十卷。(《宋史•李道传传》)(黄干《知果州李兵部墓志铭》)

兄心传,不乐仕进,穷经博古,为西州之望,其所著述,多行于世。其季性传,亦力学自好,其进未可量也。君与兄弟相视如师友,故其一家之学,言论操履,一归于正。(黄干《勉斋集》卷三十八《知果州李兵部墓志铭》)

嘉定十四年 辛巳 一二二一年

李性传四十八岁。四月乙卯,复置王宫大小学教授。李性传为太常博士兼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宋史•本传》)

理宗宝庆二年 丙戌 一二二六

李性传五十三岁,经举荐至朝廷任太常寺丞兼权都官郎官。搜访《朱熹语录》。“性传被命造朝,益加搜访,由丙戌至今,得四十 有一家,率多初本。”(李性传《饶州刊朱子语续录后序》)

长兄心传六十岁。“因崔与之、许奕、魏了翁等合二十三人之荐,自制置司敦遣至阙下。”(《宋史•李心传传》)“蜀知名士若家大酉,游似、李性传、李心传、度正之徒,皆荐达之。”(《宋史•崔与之传》)《崔清献公言行录》卷二亦曰:“公身藩翰而心王室,务荐贤以报国,在蜀擢拔尤多。若游似,李性传、高稼、李心传。”

绍定三年 庚寅 一二三0年

李性传五十七岁。由权工部郎中兼权都官郎官迁起居舍人兼侍讲。上《论丧服复古疏》曰:“东周以后,诸侯卿大夫皆以既葬而服除。秦、汉之际,尤为浅促,孝文定为三十六日之制,则视孝惠以前已有加矣。东汉以后又损之为二十七日,谓之以日易月,则薄之至也。千数百年,惟晋武帝、魏孝文帝为能复古之制,而群臣沮格,未克尽行。惟孝宗通丧三年,近古所独。陛下继之,至性克尽,前烈有光。乞以此疏付之史官,庶几四海闻风,民德归厚。”(《宋史•本传》)(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卷七十七)

端平元年 甲午 一二三四年

李性传六十一岁,正月奉召,以刑部侍郎兼侍读。“正月庚子朔,诏求直言,钟震、陈公益、李性传、张虑并兼侍读。”(《宋史•理宗一》)端平元年,金国灭亡。理宗亲政,拔擢善类,斥逐权奸。以郑清之为相,广泛搜罗人才,魏了翁、真德秀、李(上直下土)、洪咨夒、杜范、李性传、游似、徐侨等纷纷立朝,当时有小元祐之誉。

五月丙寅(二十八日)次兄道传赐谥、优赠。丙寅,诏:“黄干、李燔、李道传、陈宓、楼昉、徐宣、胡梦昱皆阨于权奸,而各行其志,没齿无怨,其赐谥、复官、优赠、存恤。仍各录用其子,以旌忠义”。(《宋史•理宗一》)道传赠直龙图阁,其制词略云:“学以见道为难,苟有见乎道,则形而为实践,发而为正论,推而为美政,无异源也。尔以蜀庄之珍,荐清庙之璧,践履也方,议论也刚,政事也昌,非渐乎师友之泽,洞乎圣贤之奥,殆将委厥美以从俗,兰芷变而不芳矣。”(洪咨夒《平斋文集》卷二十一)

八月一日,李心传撰安吉州乌程县南林报国寺记。由弟性传书。文后署端平元年秋八月吉日记。奉议郎秘书省著作佐郎兼四川制置副使参议官李心传撰;朝请大夫起居郎兼侍讲李性传书。文长不录。阮元云:“碑在乌程县南浔镇,南浔古名南林,惟见此碑。”(阮元《两浙金石志》卷十一)(《湖州府志•金石志》)(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卷七十七)

十一月,李性传以起居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中兴馆阁续录》卷九《官联三》)

端平二年 乙未 一二三五年

李性传六十二岁。权刑部侍郎兼侍讲。其制词曰:“敕,成周以太史掌刑书,先汉以明经决疑狱。盖谙识宪章而足以辩八法之情伪;精通义理而后可以权诸罚之轻重。必惟其人,始称是选。具官某缜密而栗,从容以和。弓冶父子之良,邃于六学;壎箎弟兄之乐,博极群书。自绍定之登朝,既端平之更化,曲台礼仪,亡所依阿;文陛记言,数多论建。肆侍石渠之讲,晋紬金匮之藏。重惟详刑,当酌古谊。过轻则几纵有罪,过重则恐伤无辜。朕方体列圣之好生,尔宜念先民之弼教。期予于治,时乃之休。可”(吴泳《鹤林集》卷七《李性传授权刑部侍郎兼侍讲制》。)

端平三年 丙申 一二三六年

李性传六十三岁,进礼部侍郎,上书逊辞。不允。诏略曰:“有虞氏命伯夷作秩宗,曰夙夜惟寅,直哉惟清。寅故直,直故清也。知此,然后可以为礼乐之官。卿务敬以直,内之学有渊乎?似道之风,甘泉之论,思露门之劝讲,责难陈喜,备罄忠益,而不汲汲于进。寅直清矣,若折民惟刑与降典相为表里,畴庸邦宪之平正,序春官之贰选。妙望华朕命惟允济。仲孙来省,难知鲁秉周礼而不敢动;晋欲服楚,必先大蒐被庐示之礼。时方多艰,卿其思所以尊吾国者。徒鸣其谦,非朕所望。所辞宜不允。”(洪咨夒《平斋文集》卷十二《内制•权刑部侍郎李性传辞免礼部侍郎恩命不允诏》)

嘉熙元年 丁酉 一二三七年

李性传六十四岁.以宝章阁待制知饶州。(《宋史•本传》。是岁冬,长兄心传“复以言去,奉祠霅上。”)(黄震《戊辰修史传•宝章阁待制李心传》载《四明丛书》。)

嘉熙二年 戊戌 一二三八年

李性传六十五岁,仍知饶州。正月元日,所编《朱子语录续录》成书,简称《饶录》,自撰《饶州刊朱子语续录后序》。次兄道传于嘉定八年编定《朱子语录》凡三十三家,刻于池阳学宫,简称《池录》,在此基础上,李性传于1226年至嘉熙二年,经历十三年的多方搜集,得朱熹语录四十一家,率多初本,刻之于鄱阳学宫,谓之《饶录》,此后《朱子语录》时有编集出版,终于导致黎靖德比较完备的语录出版。

十二月,仍宝章阁待制改知宁国府。其制词云:“敕,眷我从臣,作民良牧。期月而可,已闻业绩之多,易地皆然,爰重屏藩之寄。是为公选,毋曰贤劳。具官某,学博而量洪,器醇而识茂。岷峨清淑之气,世载其英;家庭讲贯之功,达施于用。顷缀甘泉之赋,暂分泽国之符。蔚有声猷,深用嘉叹。宜仍兼于秘职,就移镇于宛陵。淮右流离,方资劳来;江东根本,政赖封培。岂忘与我共理之良,是以引卿自近之渐。钦予时令,其尔之休。”(袁甫《蒙斋集》卷八《李性传改知宁国府制》)

嘉熙三年 己亥 一二三九年

李性传六十六岁,“再知饶州。后以言罢”。(《宋史•本传》)

嘉熙四年 庚子 一二四0年

李性传六十七岁,五月二十五日召李性传为兵部侍郎兼侍讲,兼同修国史,兼实录院同修撰。(《宋史•理宗二》)其制词云。” 敕,具某官,在昔泰陵,有臣祖禹,方筵英之日,首陈帝学之书,以宪通稽德为言,以敬祖亲贤为法,经术讲论,蔚为当时第一。朕方崇响往籍,敷求正人,博古通今,无如性传者,是用升之讲幄,以备咨访。夫祖禹亦蜀人也,盖楙乃猷,惟前人是似。可。”(吴泳《鹤林集》卷七《李性传兼侍讲制》)

淳祐元年 辛丑 一二四一年

李性传六十八岁。升兼侍读,权兵部尚书。乞读帝学,从之。(《宋史•本传》)

长兄心传,复以言去,奉祠居湖州。(《宋史•李心传传》)

淳祐三年 癸卯 一二四三年

李性传七十岁。权吏部尚书。臣僚言舜臣立庙封爵事,落职,提举太平兴国宫。(《宋史•本传》)

关于臣僚言性传父舜臣立庙封爵事,吴泳《鹤林集》卷十一《饶州德兴县恩惠庙神封文昭清孝正烈侯祠》有制词记载。大约是李性传任权吏部尚书后,向朝廷申述其父、其次兄道传事迹,请求追封,报可后下达,然遭言官非议,因而落职奉祠居湖州霅川。吴泳所记李舜臣封侯制词略曰:“敕,具某神,桐乡之爱朱邑,而祀于桐乡。石室之慕文翁,而祠于石室。倘有功于仕国,宜与享于祝官。尔仁明而庄,正直而一,设学官于邑,户有隆山之书;行义役于民,家藏县令之谱。生则班于循吏;殁则典为明神。英魂所之,昭答如响。 矧翦凶徒于洲浒;复驱厉鬼于山河。爰酌舆言,再却美号,惠肴蒸兮兰籍,想清德之犹芳;荔子丹兮焦黄,尚灵斿之来下。可。”(吴泳《鹤林集》卷十一《饶州德兴县恩惠庙神封文昭清孝正烈侯祠》)

次兄道传封文惠侯。其制词略曰:“敕,具某神,朕闻人者鬼神之会也,生而为英,殁而为灵,其气发扬而为昭明,其体魄降而为百物之精。况夫贤者又万灵之一秀,则命之日神,岂不足以为黔首则哉?尔神维可珍,隆山之子,江东仓庾氏之使,其事君则鲠鲠谔谔以直谅闻,其治民则恳恳恻恻以廉平著。德兴旧有李长官祠,东人德汝遗爱,亦复以汝侑食于县。爵为通侯,贲以文惠,尚士与民嘉魂合莫之意。可”。(吴泳《鹤林集》卷十一《神次子李兵部道传封文惠侯制》)

淳祐四年 甲辰 一二四四年

李性传七十一岁。十一月十三日召李性传赴阙。(《宋史•理宗三》)二十日除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兼同修国史、兼实录院同修撰、兼侍读。(《宋史•本传》)其磨勘转官制曰:“敕,法从弥穹,楙春养高之节;恩徽载锡,并疏增秩之荣。虽循考第之彝,,实重班行之望。具官李性传,器资宏裕,风范端凝。家传古良史之称,世济前闻人之美。自膺妙简,遍蹑清班。虎观螭蚴,夙籍记注讲明之力;鸡翘豹尾,密殚论思献纳之忠。矧去国者数期,将待卿以殊用。肆涉春官之长,兼升文琐之华。师儒之道,由是而尊;笔削之公,传之而信。总铨衡而率属,激流品以扬清。兹由积累当进之阶,不废磨勘有常之典。一条冰莹,既丕竦于观瞻;三接昼勤,尚益烦于启沃。可。”(徐元杰《梅野集》卷七《李性传磨勘转官制》)

淳祐五年 乙巳 一二四五年

李性传七十二岁。正月十九日,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宋史•理宗三》《宋史•本传》)

据宋徐自明撰、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载;“五年春正月乙卯(十九日),以李性传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下注,自太中大夫、权礼部尚书除。”

其制词云:“敕,尚书代喉舌,夙简在帝心;执政犹股肱,爰亟跻于宥府。兼二台衡之秩,并隆书殿之名。涣号甫颁,师言允穆。具官李性传,靖共而正直,博学而疏通。世衍斯文,祖父兄之并美;家擅良史,才学识之三长。为今儒雅之宗,有古典刑之懿。圣膺简注,遍陟高华,从容于记注之司,温润乎缉熙之益。澄不清而挠不浊,用则行而舍则藏。尝自诡于一麾,已孚惠于千里。还甘泉之故步,陟司马之穹班。缅怀去国之余,每甚见贤之渴。兹默调于政瑟,喜来盍于明簮,维时科琐之事殷,载念枢机之寄重。夙夜基命宥密,咨尔相维朝夕。执事温恭,期予于治。俾进陪于政路,仍申鍚于圭月叟。噫!折千里遐冲,当使寒狄人之胆;建万世长策,尤著大王室之勋劳。式克钦承,往求攸济。可。”(永乐大典)卷13507《徐梅野先生集》

十二月十八日,李性传自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除同知枢密院事。(《宋史•理宗三》)时游似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十二月二十二日,与游似议不合,落职与郡。”(《宋纪》卷一百七十一)

淳祐十二年 壬子 一二五二年

李性传七十九岁。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宋史•本传》)

宝祐二年 甲寅 一二五四年

李性传八十一岁。“七月二十一日召李性传赴阙。”(《宋史•理宗三》)“依旧职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宋史•本传》)

宝祐三年 乙卯 一二五五年

李性传八十二岁。五月十四日李性传薨。(《宋史•理宗四》)“以观文殿学士致仕。卒,特赠少保”。(《宋史•本传》)

在《宋史》卷四一九论者曰:“宋自嘉定以来,居相位者贤否不同,故执政者各以其气类而用之。”李性传正直立朝,无所附丽,故难进易退。其任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仅一年;而同知枢密院事仅五日,即落职闲退。

二、李性传的几个重要史实补正

1、李性传的生卒年

李性传的生卒年,(《宋史•本传》)没有提及。只说:“李性传字成之,宗正寺主簿舜臣之子也,嘉定四年举进士。”“以观文殿学士致仕,卒,特赠少保。”给考补带来了困难。幸而在(《宋史•理宗四》)宝祐三年五月条下有“己酉,李性传薨”的记载。宝祐三年为公元一二五五年,五月己酉为五月十四日。以此知李性传卒于公元一二五五年五月十四日。其卒年已明确无误,没有问题了。但是生于哪一年?活了多久?卒时未提及享年多少,不能逆推,故其生年无法得知。既无《墓志铭》、《行状》等资料可考,只能根据南宋诸家文献,钩稽所得,加以考索。其父李舜臣卒于1181年。据楼钥《攻愧集》卷六十《李氏思终亭记》有:“君之父,年已八十,诸子皆幼”之语,可见舜臣先于其父去世,舜臣生三子,心传居长,仲道传、季性传。均在幼年。据黄震《戊辰修史传•宝章阁待制李心传》云:“淳祐三年罢祠,既复予之,又复罢,明年卒,年七十八。”以此知李心传卒于淳祐四年(1244年),年七十八,逆推之,生年当为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又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自序》云:“心传年十四、五,侍先君子官行都。”淳熙八年舜臣卒,心传兄弟扶柩回乡则为十五岁。

李道传据(黄干《勉斋集》卷卅八《知果州李兵部墓志铭》)其生卒年有明确记载:为(一一七0——一二一七)。淳熙八年则为十二岁。

李性传的生年据(《湖州府志•金石志》)、(阮元《两浙金石志》卷十一)、(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卷七十七)载;理宗端平元年心传六十八岁,性传六十一岁,寓居吴兴霅川,八月一日经南林报国寺僧宗伟多次请求,老兄弟俩兴致勃勃地为之撰《吉安州乌程县南林报国寺记》心传撰文,性传书写,合作而成。文后尚署有官号:奉议郎秘书省著作佐郎兼四川制置副使参议官李心传撰;朝请大夫起居郎兼侍讲李性传书。既然李性传端平元年为六十一岁,卒于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顺推之为八十二岁。既然卒年为八十二岁。逆推之,生年当为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故其生卒年为1174——1255年。淳熙八年为八岁,符合楼钥“诸子皆幼”之语;当时心传十五岁,道传十二岁,性传八岁,也符合三子年岁间隔的生育现状。

2、李性传的家世

李性传的家世,据(黄干《勉斋集》卷卅八《知果州李兵部墓志铭》)云:“君隆州井研县人,曾祖公锡,祖发(1102年——?)宣义郎(从八品)父舜臣(约1137年——1181年)承议郎,行宗正寺主簿,赠朝请大夫。”据徐元杰《梅野集》卷七,李性传任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时追赠曾祖父母制词中有“望重乡评,才遗时用,”“功垂三世,学擅一家”之句,足见家世业儒,其曾祖为名重乡里之学者,未曾仕进。追赠祖父母制词中有:“士不论其官而论其人,溯家传而可想;位弗显于身而显于后,宜政任之是图”之句,足见其祖父曾任低品位小官,偃蹇仕途。与黄干所说任宣义郎相合。父舜臣字子思,乾道二年(1166年)举肖国梁榜进士,历任邛州安仁县主簿,知饶州德兴县,有惠政,用李繁举荐,迁行在干办诸司审计司,宗正寺主簿。以子性传官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赠太师,追封崇国公。宋史有传。生三子。长心传(1167年——1244年)字徽之,号秀岩,晚号 霅病叟。南宗著名编年体史学家,著作宏富,其代表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十卷,理宗宝庆二年正月癸酉六十岁时,以布衣召赴阙,任秘阁校勘,专修《十三朝会要》。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宝章阁待制,工部侍郎。娶牟氏,有女无子,其女适邓氏。宋史有传。次道传(1170年——1217年)字贯之,号东窗,庆元二年(1196年)中邹应龙榜进士,调利州司户参军,徙蓬州教授,累官兵部郎官知果州。私淑朱熹,“访求所尝从学者与讲习,尽得遗书读之,笃于践履,气节卓然。”卒谥文节。娶眉山史氏。宋史有传。季性传(1174——1255年)字成之,号凤山,嘉定四年(1211年)举赵建大榜进士,历干办行在诸军审计司,累官起居舍人兼侍讲。史嵩之罢,理宗欲更化,淳祐五年(1245年)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寻同知枢密院事。与游似议不合、乞归,以观文殿学士致仕。宝祐三年(1255年)卒,特赠少保。先后娶二妻。据李性传任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追赠其妻为郡国夫人制词有云:“鱼轩莫贲于生前,象服追加于身后”。“死生契阔之难忘,光贲幽冥而自在。”足见前妻逝世,而续娶某氏。其追赠郡国夫人制词云:“后先如一,优渥惟均。”“鸾胶继续,谓偕老于暮年;象服是宜,又溘先于朝露”。以此知先后娶二妻,因是内制,未能得见姓氏。至其后辈,据牟巘《陵阳集》卷十四《赠甥李松坡天瑞序》云:“道传长子达可,字伯行,亦由太学登第,为成都节度推官兼会要所检阅。次子献可,字平叔,后秀岩。尝修徽、钦史,浙东宪,可谓盛矣。秀岩先娶吾曾大父介寿翁之甥女也。先父存斋翁实受知于秀岩,故吾娶其外甥女邓氏。长姊也归东窗之孙佥判,字伯刚,长女又适佥判之子,姻好婵联焉。佥判夫妻不幸早世,诸孤尚幼,德义其第四子,今名天瑞也。吾择师教之,分俸周之,日冀其成立。世异事殊,流落奔走,糊口于四方。既丧其妻,慨然有离世绝俗意。闻有王野愚,结庵于圹头,能通道书,持戒极谨。乃往依之,野愚喜而受,尽语以其所闻。甥颇攻苦食淡,服勤不懈。一日来拜,具言其事。予语之曰:人生一世,流转尘海中何有底止,倘有一把茅可盖头,一棱田可种菜,啜粟饮水,便了此生。况又有所主归,闻所未闻乎。行矣,勉之。清虚以养其气,恬淡以全其真,坚苦以持其行,此在汝师法中,无俟予言。因书其先世文献本未遗之。”以此则知心传先娶牟介寿甥女为妻,生女,适邓氏,邓氏之女适牟巘。道传之次子献可,字平叔,为心传后。道传之长子达可,字伯行,绍定中进士,孙佥判字伯刚,娶牟巘长姊。第四子天瑞,娶牟巘长女。李、牟世为婚媾。宋元更代,天瑞流落奔走糊其口于四方,伤妻早逝,从王野愚学道,门庭式微。至于性传之后嗣,文献无从检索,故不得而知。至明代,据《光绪井研县志》载,其后裔分为六支。一、井研县西四股树诸李为性传后。一籍湖北。一籍广东乐昌。一籍湖南应山。一籍江西庐陵。一籍贵州贵筑。遍布全国各地,子孙繁衍,兹列其世系表如下:

李公锡——发(1102年—?)——舜臣(约1137年—1181年)┐

┌——————————————————————————┘

│ ┌性传(1174年——1255年)

└│妻某氏、续妻某氏

├心传(1167年—1244年)————————┐

│ 妻牟介寿甥女 女 适邓氏 │

├道传(1170年—1217年)┐次子献可———┘

│妻史氏                                │长子达可—佥判—天瑞(第四子)

                                                     妻牟氏    妻牟氏

                                               │ 幼子当可(夭亡)

                                               │长女

                                               │适杜晔

                                               │次女

                                               │幼女(夭亡)

入明后分为六支

│1、研县西四股树为性传后

│2、湖北

│3、广西乐昌

│4、湖南应山

│5、江西庐陵

│6、贵州贵筑

3、李性传的家学

李性传父子兄弟四人,崇尚伊川道学,自相师友,家学渊源。“自宗正公以文学行谊为学者师,诲诸子必以圣贤为法。”(黄干《勉斋集》卷卅八《知果州李兵部墓志铭》)在四川传播程朱理学作出很大贡献。李舜臣接受冯时行《易》起于画的学说,尝说:“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画从中起,乾坤中画为诚敬,坎离中画为诚明。”著《易本传》三十三卷。朱熹晚年,每为学者称之。川人称之为蜀先生,以家学授三子。(《宋元学案》卷三十《刘李诸儒学案》)李心传接受家学熏陶,崇尚道学,尝与黄干书信来往论《易》,与虞刚简等讲学于成都府,切磋理学,曾著《丙子学易编》,对《易传》多所阐发。以其学授高斯得.徐元杰。(《宋元学案》卷三十《刘李诸儒学案》)李道传,少庄重,少长读河南程氏书,玩索义理,至忘寝食,虽处暗室,整襟危坐,肃如也。嘉定初,上书请崇正道学,取朱熹《论语》,《孟子集注》,《中庸•大学章句》,《或问》四书,颁之太学。虽不及登朱熹之门,为朱熹私淑弟子。其学授牟桂之。(《宋元学案》三十《刘李诸儒学案》)李性传,接受乃父道学思想,在嘉定四年进对时,曾指责宁宗“有崇高道学之名,未遇其实。”要求宁宗,“格物致知,为出治之本。”(《宋元学案》卷三十《刘李诸儒学案》)研习《尚书》卓著成效。在四川有“井研四李”之号,井研县建《四李祠》崇祀,与眉山苏氏,丹棱李氏并称列举,为后人所敬仰。“李氏舜臣及其子心传,道传,性传,一庭相为师友,德行道艺,与眉山苏氏相辉映。”(《嘉庆井研县志》卷之十中《记序》。)“井研四李父子、兄弟相师友,德行道艺,萃于一门。”(《嘉定井研县志》《四李祠记》)“崇国公一家理学,共仰儒宗,鼎元台辅,跨鳌之伟望长新;柏府词垣 ,执笏之芳声迭起。”(《嘉庆井研县志》•《观风示》)。井研县在龟山建《四李祠》崇祀,祠额为“仙井儒宗”。(《嘉庆井研县志》卷二《祠庙》。)“李氏崇正学而不阿,千载攸赖。”(《嘉庆井研县志》卷之十《尊经阁记》。)“行修于家,教成于国。”(《嘉庆井研县志》卷之十《崇正书院记》)。春秋祭祀,代加修葺,受到人们的极大尊重。后人赋诗铭文,歌颂四李之功业。“四李遗编缀六经,乡评深重想仪型;乾坤妙思抽羲画,河洛家声接鲤庭。异代文星还聚井,新祠岁事合栖灵;好将列传镌研石,检点遗芳照汗青。”(《嘉庆井研县志》明余承勋知县《四李祠》)。“擅四李之乡邦兮,表三峨之眉鬓;铿然忠节立于一门兮,皆与斯文之正印。”(《嘉庆井研县志》明肖傅知县《井研县赋》)。

4、李性传落职居湖州霅川

李性传罢职后,与兄心传寓居湖州霅川。据李性传与王周卿舍人书云:“性传去春交讯之后,旋即去国,杜门霅州。故旧书题例皆旷缺,而怀企韵味实未尝少置也。忽辱惠翰,慰浣无涯。”“性传兹沐宠谕,丛书序引,极仞不鄙,所不敢辞。向者尝见篇目,亦未尝见全书,故久不能落笔。”(魏了翁《鹤山先生渠阳诗》),(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卷七十七),又书曰:“性传顿首再拜判院舍人尊契兄,去冬交讯后,并不嗣音,方切怀企,便承辱书。丛书精博,有若学者,伏读敬叹。序文当勉作为纳。”(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卷七十七。)讨论撰写丛书序文事。再据吴泳《鹤林集》卷十一《答李成之书》曰:“某去冬中川上状,今复星岁改矣。前此闻尚书去国,复还寓里,意谓掌舟渡月过苕溪来可以得一番会晤,物色久之而孥音竟不闻矣!尚书雅淡冲夷,静观群动,读书精舍,老兄弟日各相讲磨,想必有进学之益。孟子所谓兄弟无故一乐也。某自罢守来归,则无此乐矣!尝取典谟训诰誓命之书读之,亦欲向上作少工夫。盖此书竟难全解。只如屋壁所传与口授不同,诸序所记与经文相舛,帝王之制与史官之词殽杂难辨。篇帙之离合,章指之同异,岁月之后先,地理之远近,又或有缺文,有疑义,有断句,传注,有理到者,有全害义者。林少颖《洛浩》而下已非亲作,吕伯恭《洛诰》以上亦多出于其门人所记。此都著整顿粘掇出来,浩浩难下手,不知年岁之不足也。向来隆山先生,令兄郎中与尚书俱为此学,苟有精至处,无惜下教。甚欲一见,审问,明辨,而天寒岁晚矣,薄礼聊见乡风,余几珍护气,机伫登密地。”可见性传,心传寓居吴兴,朝夕讲论,与友人书信往复,讨论学术。

性传,心传,本是四川井研人,何时迁居湖州霅川,也值得讨论。原来性传于宝庆二年(1226年)被命造朝,任太常寺丞兼权都官郎官。心传也于宝庆二年(1226年)奉召到临安出仕。嘉熙二年(1238年),蒙古“大将塔海并秃雷帅师入蜀,号八十万”。(《宋史•孟珙传》)四川残破,李氏兄弟为避蒙古入侵之难而举家迁居湖州。据《宋元学案•文节李贯之道传传》按语称:“先生由隆州徒居吴兴。”据《光绪井研县志•乡贤》云:“予读《湖州志》,李,牟(子才)休官,皆寄居吴兴,其述寓贤,故于两家。……当光,宁之代,李,牟世为婚媾。心传领史职,辟子才自助,则学业同矣。暮年侨居,皆汇而次之,庶憬然于君子之泽远矣!”据《嘉庆井研县志》引《出湖录》云:“先是心传官太史时,游吴兴,悦山水之秀,寓居郡城,后为安定书院。又相度弁峰,建宅营墓,土人称其地为太史湾,后人徒居焉。”据《吴兴备志》,卷十三《寓公征第七》闵元衢云:“李舜臣子心传、道传、性传,官太史,游吴兴,悦山水之秀,寓居郡城,即今安定书院。又相度弁峰,建宅营墓,名其湾曰太史湾。殁以道传子献可为嗣,遂为吴兴人,后徙长兴之东山。即余姻家李澄之世清之先也。阅祁主政宁,龙佥宪霓,刘清惠公麟诸传志,得其概。因意其昆第三人,偕至吾湖,而郡学独祠道传,则以今兹繁衍者,乃厥子姓耳。自溯所自,心传尤当入寓贤而性传亦未可遗也。湖州霅溪,又名西苕溪,发源于天目山,东西向贯穿湖州。霅溪湾一名太史湾,又名钓鱼湾,又名玄通江,今属湖州弁南乡。据《乌程县志》卷三云:“凡常湖在县西二十七里,受西塞山之水而入龙溪,(湖州苕、霅二溪统称龙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张志和《渔夫》五首之三有“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之句。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九有“莼菜秋风鲈鲙美,桃花流水鳜鱼肥,笑傲霅溪美。”之句。在微波荡漾的碧水里,春天两岸桃花盛开,钓鱼老翁以船为家,往来游弋。秋天,有鲜嫩的莼菜、鲈鱼、鲙鱼;春天,有肥美的鳜鱼。鱼米之乡,隐逸恬适,摆脱烦琐的政务,屏除人际间的争纷,真是读书论学,颐养天年的好地方。故心传、性传迁居于此。心传还自号霅滨病叟。友人及门人牟子才、吴泳、高斯得也先后移居于此,子孙繁衍,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古迹,对我们今天研究乡村文化,发展旅游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5李性传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妻子追赠制

李性传于淳祐五年正月十九日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步入宰执行列,循例追赠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世,并妻封爵。兹据徐元杰《梅野集》卷七录其制词如下:

李性传曾祖父追赠制“敕,世传曾榘,庆优积善之家;诏秉洪枢,宠锡进荣之典。兹维异数,其焕幽宫。具官李性传曾祖具官某,望重乡评,才遗时用。隆功不伐而后必大,濳龙弗跃而代益昌。属今三世之余,寄我五兵之本,上以彰既往,爰疏宫保之封,下以垂无穷,尚格荧魂之鉴。可。”

李性传曾祖母追赠永嘉郡夫人制“敕,曾孙有庆,方晋陟于本兵;先烈用章,并追荣于内助。明纶是赐,幽穷其光。具官李性传,曾祖母某氏,蚤奉母仪,能执妇道。相而君子,言无越于诗书;宜其家人,动不踰 于矩范。功垂三世,学擅一家。孙生子川济时,臣得君而基命。爰即东嘉之壤,以疏上郡之封。惟其时歆,嗣有褒恤。可。”

李性传祖追赠制 “敕,简用枢臣,嘉孙谋之燕翼;追荣世美,昭祖考之训彝。爰锡明纶,以光幽壤。具官李性传,祖某,居怀忠信,蔚有典刑。士不论其官而论其人,溯家传而可想;位弗显于身而显于后,宜政任之是图。于兹再世之发挥,增尔前闻之彪炳,庸移邦仪之旧,肆升宫傅之华。尚其时歆,服兹褒恤。可。”

李性传祖母追赠制“敕,登贤宥府,爰疏宠于前闻;有命昕庭,并追荣于内助。诞扬忱施,式表流光。具官李性传,祖母某氏,端淑闺仪,肃雍妇道,敬夫以宾礼,宜室宜家;教子以义方,惟忠惟孝。梁秀钟于国栋,兹妙斡于天枢。宜膺望郡之封,丕衍漏家之泽。歆于时命,惟乃之休。可”。

李性传父追赠制“敕,枢臣简任,并追三世之荣;纶宠诞颁,丕显一经之教。时维旧典,光逮幽宫。具官李性传,父某,夙蕴儒珍,蔚为世瑞。考学殖政经之懿;验民庸朝绩之间。权尊信史之家传;功在南邦之庙食。春秋可信,日月何伤,朕不惟其官而惟其人,幸亦有是父而有是子。肆登密宥,宜大宣扬,爰升官傅之尊,以侈邦休之盛。歆予时命,裕乃后人。可。”

李性传母追赠制“敕,晋用枢臣,丕显前修之善;涣颁纶命,并追内助之封。其表流光,以彰忱施。具官李性传,母某氏,柔嘉维则,淑谨其身。时作合于名门,天祐生于英嗣。敬隆宾礼,有陶亲剪髻之风;教尚义方,得孟母断机之旨。虽荣养英酬于三釜,然显扬增贲于九泉。兹升宥府之华,宜锡大邦之赠。尚其不昧,庶或时歆。可。”

李性传妻追赠制“敕,简用枢臣,溥锡褒崇之典;载嘉阃范,俾酬伉俪之思。鱼轩莫贲于生前,象服追加于身后。具官李性传,妻某氏,毓慈华阀,作合名家。冰玉闺仪,动弗渝于宾敬;蘋蘩妇职,曾不逮于夫荣。死生契阔之难忘,光贲幽冥而如在。既久正小君之号,兹宜加大郡之封。尚其时歆,服此休宠。可。”

李性传妻追赠制“敕,擢登枢辅,载嘉内助之贤;申锡纶恩,俱懋追远之德。后先如一,优渥惟均。具官李性传,妻某氏,孕淑名家,来嫔哲彦。鸾胶继续,谓偕老于暮年;象服是宜,又溘先于朝露。属求尔俪,追秉机密。爰加大郡之封,增重小君之号。尚其不昧,庶或时歆。可。”

6、李性传与《饶录》

李性传接受其父道学思想,自幼崇尚程朱理学,他于1226年召赴行都(临安)供职,即大力搜集朱子语录,至嘉熙二年,调任知饶州府时,经十三年的搜访,共得四十一家,刻之于鄱阳学官,号称《饶录》供大家参考,自为序。“性传被命造朝,益加搜访,由丙戌(1226年)至今(嘉熙二年正月元日)得四十有一家,率多初本。去其重复,正其讹舛,第其岁月,刻之鄱阳学宫。复考《池录》所馀,多可传者,因取以附其末。合《池录》与今录,凡先生平生所与学者谈经论事之语,十得其九。嗣有所得,尚续刊之。”李性传《饶州刊朱子语续录后序》。

当时,朱熹有大量语录在学者中流传。其门人所记,或闻同一事件而记载不同,有的经朱熹过目,有的未经朱熹审定。特别是1200年朱熹卒后,语录纷杂,很有必要加以统一,遂有李性传在饶州刊刻朱子语录之举。

李性传产生刊刻朱子语录之动机,原于次兄李道传之《池录》。李道传也受乃父道学思想熏陶,崇尚程朱理学。“虽不及登朱熹之门,为朱熹私淑弟子。访求所尝从学朱熹者与讲习,尽得遗书读之。”(《宋元学案》卷三十《刘李诸儒学案》)于嘉定八年(1215年)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任上,搜集朱熹语录三十三家,刻于池阳,谓之《池录》“嘉定乙亥岁,仲兄文惠公持节江左,取所传《朱文公先生语录》,锓木池阳,凡三十有三家,其书盛行。(李性传《饶州刊朱子语续录后序》)《池录》由朱熹门人黄干作序。序文略曰:“……李君道传贯之,自蜀来仕于朝,博求先生之遗书;与之游者亦乐为之搜访,多得记录者之初本。其后出守仪真,持庾节于池阳,又与潘时举(字子善,天台人)、叶贺孙(字味道,括苍人,居永嘉)请尝从游于先生之门者,互相讐 校,重复者削之,讹谬者正之,有别录者,有不必录者,随其所得为卷帙之次第,凡三十有三家。继此有得者又将以附于后,特以备散失,广其传耳,……”嘉定乙亥十月朔旦,门人黄干谨书。(黄干《池州刊朱子语録后序》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二)遂有李性传在李道传《池录》的基础上,广为搜集,出版《饶录》的举动。

《池录》出版后,黄干既为之作序,但他既而认为,“先生没,其书始出,未必尽得师傅之本旨,而更相传写,又多失其本真。”因而殊不满意。于是写信给编者道传、及长兄心传。“不可以随时应答之语易平生著述之书”(李性传〈饶州刊朱子语续录后序〉)心传,道传也有书信往返与之讨论。李性传则首先肯定了黄干说法,“直卿(黄干)之云真是也”。但笔锋一转,引用朱熹本人对编辑程颐语录的必要性加以辩解。“性传谓记者易差,自昔而然。《河南遗书》以李端伯《师说》为首,盖端伯所记,伊州先生尝称其最得明道先生之旨故也。至论浩气一条,所谓‘以直养而无害’云者,伊川乃深不谓然。端伯犹尔,况于其他。然尝闻和靖先生称伊川之语曰:‘某在,何必观此书。’而文公先生之言则曰:‘伊川在,何必观?伊川亡,则不可以不观矣。’盖亦在乎学者审之而已。”(李性传《饶州刊朱子语续录后序》)说明不能因噎废食,在乎学者审慎对持,《语录》仍是必要的。

李性传还对朱熹的著作时间加以考索。他说:“《家礼》成于乾道庚寅(1170年),《通鉴纲目》,《西铭解义》成于壬辰(1172年),《太极通书义》成于癸巳(1173年),《论孟注》、《问诗集传》成于淳熙丁酉(1177年),《易本义启蒙》成于乙巳,丙午之间(1185年——1186年)。《大学,中庸章句》《或问》成书虽久,至已酉(1189年)乃始序而传之,《楚辞集注》,《韩文考异》成于庆元乙卯(1195年),《礼书》虽有《纲目》,脱稿者仅二十有三篇,其著书岁月次第可考也。《家礼》编成而佚,既没而其书出,与晚岁之说不合,先生盖未尝为学者道也。《语》,《孟》,《中庸》,《大学》四书,后多更定。今《大学》‘诚意’章,盖未易箦前一夕所改也。是四书者,覃思最久,训释最精,明道传世,无复遗蕴。至其他书,盖未及有所笔削,独见于疑难答问之际,多所异同,而《易》书为甚。(上日下爰)渊所录一编,与《本义》异者,十之三、四,大率多合先君文昭(李舜臣)本传之说。文昭谓乾坤之用,主于诚敬;坎离之用,主于诚明。世未有通其义者,而先生独称之。其不执一说,惟是之从如此。故愚谓《语录》与《四书》异者,当以书为正,而论难往复,书所未及者,当为助;与《诗》、《易》诸书异者,在成书之前亦当以书为正,而在成书之后者,当以语为是。学者类而求之,斯得之矣。不特此也,先生平日论事甚众,规恢其一也。至其暮年,乃谓言规恢于绍兴之间者为正,言规恢于乾道以后者为邪。非《语录》所载,后人安得而知之!是编也,真不为无益,而学者不可不之读也。充分肯定了《语录》之必要性。比较稳妥的地处理好《语录》与著作的关系。

最后李性传还考定了“先生又有《别录》十卷,所谈者炎兴以来大事,为其多省中语,未敢传,而卯火亡之。今所存者,幸亦一、二焉”。(李性传《饶州刊朱子语续录后序》)

正因为有了《池录》、《饶录》,又引导出各种语录的陆续出版,最后才有黎靖德综合各家出版140卷的《朱子语类》,而李道传,性传兄弟倡导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